朱興國??
摘要:本文從學院造型教學實踐存在的具體問題出發(fā),分析以佛教造像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造型藝術引入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佛教造像;古代造型藝術;審美認識;審美比較[HK][BF]
近期兩個重要的展覽,一個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的“破碎與聚合”青州龍興寺造像展,再次引起學界廣泛的關注;一個是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梵天東土并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這是我國首次將中印同時期的雕塑藝術進行對比同場展出,青州龍興寺造像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學院造型藝術教學尤其是油畫教學體系中,一直比較重視對西方造型藝術的觀摩,但以佛教造像藝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研摹,則長期被忽視。
學院造型基礎教學在觀摩西方造型藝術原作方面受許多條件的限制,而其復制品——石膏像,便成為有效的替代,被長期大量使用。筆者在長期教學過程及與國內藝術院校教學交流中發(fā)現(xiàn),首先,教學應用中的石膏像,基本以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為主,幾乎沒有中國古代造像、造型藝術的范本;再者,學生對經(jīng)典范本的研習重點基于對形體、空間的刻畫,雖不乏精致深入的作業(yè)產(chǎn)生,但基本將西方造型藝術的觀摩等同于“靜物”寫生;課程安排也基本按照石膏像形體的難易程度設置,即適合寫生技術進階的方式設計。而恰恰是這幾方面使得教學往往忽略了研究范本更重要的價值,即審美的認識與比較,這繼而成為困擾師生的基礎課與創(chuàng)作課脫節(jié)的主要原因。
學生在經(jīng)歷了三年的基礎課后,四年級突然要轉變?yōu)閯?chuàng)作,往往失語。學生的審美意識難以建立(極少數(shù)學生可以通過諸多原因自覺建立,但大多數(shù)難以自成,教學是面向大多數(shù)),而這種審美意識的建立必須通過將不同審美認識的比較,并且與自我審美意識的碰撞,才能產(chǎn)生。這種比較的學習可具體劃分成:第一,西方相同時代不同區(qū)域的作品比較產(chǎn)生;第二,西方不同時代審美意識變化的比較;第三,中國古代不同時代審美意識變化的比較;第四,中西方相同時代,審美意識的異同及相互影響。帶著問題去重新看待以往只是作為靜物而存在的石膏像,便易于發(fā)現(xiàn)它們當中所蘊含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而造型上怎樣的處理才能達到這種標準或理想,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至關重要。建立起審美的要求和方向,寫生即是創(chuàng)作。這可以很好解釋為什么莫迪里阿尼的一個寫生肖像,都是一件充滿表現(xiàn)力的杰作。
古代造像藝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造型藝術具有獨特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土壤。學生通過中西美學比較研究,逐漸梳理、確立當代的、本民族的、自我的審美要求,這也是中西造型藝術觀摩教學的核心價值。
一方面,古代造像藝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為我們進行現(xiàn)代造型教學提供了另一個體系。現(xiàn)行造型教學體系由蘇聯(lián)教學模式發(fā)展而成,失去與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聯(lián)系,也缺乏中西比較研究與對當下文化的感受和思考,就無法放在上下文脈絡的考究當中去辨識和把握,難以產(chǎn)生真正立足時代的、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造型創(chuàng)造力。
另一方面,遠在一千多年前,以青州龍興寺造像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造型藝術,提供了中西方造型藝術相融合而產(chǎn)生出本土造型藝術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案例,即古人面對今人所面對的問題已經(jīng)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值得反復學習和思考。
中國佛造像經(jīng)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犍陀羅風格引入;第二階段,“秀骨清相、寬衣博帶”,背屏式佛三尊造像,保存著較多的北魏傳統(tǒng)風格,即清秀瀟灑的審美特征主佛佛身消瘦修長,寬衣博帶裝輕薄飄逸,反映了漢族士大夫的審美時尚,龍吐蓮花臺的造型出現(xiàn),同為與本土文化碰撞后造型新發(fā)展的一個重要佐證;第三個階段,“曹衣出水”,代表了中國典雅肅穆佛教氣質的成熟和完善。第四階段是唐宋佛教造像的世俗化傾向。
鑒于中國古代造像藝術的觀摩在現(xiàn)代學院造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筆者建議:首先,制作以青州龍興寺造像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珍品的石膏復制品用于教學,教師從中西方審美比較的角度對學生做引導。同時,前期研究與現(xiàn)場觀摩相結合,定期組織師生去古代造像展存處現(xiàn)場觀摩,并邀請美術考古等領域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師生在觀摩和臨摹之前,通過查閱歷史、社會背景資料,深化對造像造型時代背景、傳承的認識??傊?,不斷深入中國古代造型文化的本質,認真思考如何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使當代藝術學院造型藝術教育立足傳統(tǒng)并具有新的時代特征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青州博物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2]梁思成佛像的歷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3]中印佛教造像源流與傳播[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4]南懷瑾中國佛教發(fā)展史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