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體化繼續(xù)推進的藍本不止“多速歐洲”一個
張敏:
今天,“多速歐洲”已經成為熱門話題,同時也是頗有爭議的話題。這首先是英國公投脫歐所導致的。英國開始進入脫歐談判階段,歐盟27國未來怎么走,這是歐盟所面臨的非常大的挑戰(zhàn);其次,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歐盟發(fā)展大背景,也對理解目前的討論非常重要:近十年來,歐洲一直處于衰落、危機當中,受到的沖擊一個接一個。當前歐洲一體化進程面臨著空前巨大的阻力。這種阻力所帶來的停滯期也使人們有機會反思歐洲一體化發(fā)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事實上,歐洲一體化繼續(xù)推進的藍本不止“多速歐洲”一個。3月1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提出了五個有關歐洲未來(至2025年)前途的藍本。第一個是維持現狀,即27個成員國仍然按照《里斯本條約》所設定的議程緩慢漸進地推進一體化。第二個是退回到僅維持歐洲單一市場的狀態(tài),這在1992年就已經達到了。這個藍本只包括人員、資本、商品、貨物的自由流動,沒有單一貨幣,因而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倒退。進入單一貨幣階段后,歐元區(qū)成員國為放棄本國貨幣,完成了一系列似乎不可逆轉的進程。第三個是在某個領域方面推進一體化,如實現經貨聯(lián)盟,首先建立銀行業(yè)聯(lián)盟等。第四個就是熱議中的“多速歐洲”藍本了,它的不確定性最大。最后一個是建立歐洲聯(lián)邦,即歐盟所有的民族國家都把主權讓渡給歐洲的“中央政府”,就成員國而言,這個目標似乎遙不可及。
回到“多速歐洲”的話題?,F在有關“多速”該如何操作其實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而且這個提案面對的反對聲音也比較大——比如說大部分中東歐國家對這個議題都是持反對意見的,羅馬尼亞總統(tǒng)約翰尼斯和總理格林代亞努3月7日明確表示,羅馬尼亞反對“多速歐洲”,他們認為一個“雙速”或“多速”的歐洲對歐洲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德國、法國等“老歐洲”國家基本明確表態(tài)支持“多速歐洲”方案。但未來的“多速歐洲”到底應該從哪里起步,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也有著很大差異??傊?,“多速”適用于哪些領域?要把現有國家分成多少組?采取什么樣的“多速”模式?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探討。
歐盟東擴帶來的沖擊、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朱曉中:
事實上,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多速歐洲”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就已然存在了。今天,歐盟的“發(fā)動機”國家把它再次提出來,實際上是想設計出一種新的工具,以克服當前歐洲一體化繼續(xù)向前推進所面臨的障礙。那么,歐洲聯(lián)盟今天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以歐盟內中東歐國家所面臨的困境為切入點來談這個問題。因為,當前這些中東歐國家所面臨的基本問題與整個歐盟危機是密切相關的。
中東歐國家的困境,必須要放在歐盟東擴的背景下理解。2004年到2013年歐盟三次擴大事實上給歐盟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也給歐盟帶來了更大的多樣性以及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歐盟成員國中11個中東歐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相對比較落后?,F在,狀況最好的斯洛文尼亞也只有歐盟平均水平的82%。從東歐政局劇變到今天,除了波蘭之程度較小之外,中東歐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基本都是靠著與歐盟或者說是與德國間的貿易推動的。在政治上,中東歐國家?guī)缀跏且灰怪g從蘇聯(lián)集團中脫離而變成了具有完全主權的國家。這些國家還面臨著從之前的蘇聯(lián)式社會主義制度轉軌的問題。長期受到蘇聯(lián)壓制的歷史使這些國家更為珍視國家的獨立。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來加以應對,而歐盟機制的建構恰恰又是比較緩慢的。
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對這些國家自身和歐盟其他國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F在中東歐國家的青年人手持一本護照,可以自由地在申根區(qū)內往來。僅在英國一地,現已注冊的波蘭人就將近80萬。愛爾蘭的經濟發(fā)展被世界銀行稱為“奇跡”,但它的重要支柱是波蘭的“知識青年”。愛爾蘭經濟“奇跡”的支撐力量是IT業(yè),而波蘭人的英語和計算機技術恰恰非常好。歐盟的擴大給中東歐有知識、“能跑得動”的中青年人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些青年移民一代也是中東歐國家對歐盟老成員國的最大貢獻。但同時這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現在中東歐國家的醫(yī)院嚴重缺乏醫(yī)生和護士,這主要是因為待遇低。中東歐國家的醫(yī)生和護士到德國或者西班牙可以每周只工作四天,工資卻相當于在本國的好幾倍。類似的消極影響還存在于歐盟發(fā)展的很多領域。
在承載著擴大所帶來的多樣性、不確定性以及消極因素的情況下,歐盟自2008年以來又遭到了一系列事件的打擊。首先是經濟危機使得它經濟體的健康性受損,后來是難民危機帶來了價值觀與道德觀的沖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2004年至今歐盟三次東擴中出現了一些悖論性的東西:到《里斯本條約》(2009年12月生效)為止,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達到了最高點,但這也恰恰是歐盟內部民族主義開始高漲、歐盟開始步入下行路線的轉折點。最具標志性的事件就是很多的歐盟成員國要求把轉讓出去的主權再收回去。就中東歐國家來說,這反映出它們曾經對歐盟所抱有幻想的破滅。
當前的中東歐國家在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都面臨著困境。這次提出“多速歐洲”以后,大概有六個國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明確表示反對。因為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后,它們最主要的政治利益就是要防止歐洲大國搞“多速”。但這些國家就是捏在一起也不足以保證自己的政治利益,還要拉一些歐洲大國來作盟友。在歐盟內,中東歐成員國的主要盟友是英國和德國,但是現在英國脫歐了。除此之外,英國脫歐還會使中東歐國家從歐盟獲得的基金支持受到影響。2015年,英國的財政貢獻占歐盟預算總額的13.45%,那么英國脫歐后這個缺口誰來補充?現在歐盟又有了要進行預算分離的傳言,這很可能會使中東歐國家感到從歐盟獲得的主要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這樣一來,中東歐國家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者,在經濟上要受損——這是中東歐國家在歐盟內最核心的利益,現在卻都受到了挑戰(zhàn)。假如連德國都“拋棄”了中東歐國家的話,那么中東歐國家就基本沒什么“靠山”了。在“多速歐洲”中,它們將處在什么“速度”上?是否會被“邊緣化”?這些都成了未知數。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如果把現在的歐盟同27年前中東歐國家脫離的蘇聯(lián)集團做對比的話,那么如今這些國家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跟那時幾乎處在一個水平線上——就是認為這個聯(lián)盟可能會出現大問題?,F在中東歐國家,比如說“維謝格拉德集團”(包括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四國)已經開始自搞一套了。
“多速歐洲”引發(fā)巨大爭議的關鍵所在
金玲:
有關“多速歐洲”的話題,學術界早已經開始研究,也一直存在于一體化實踐中,包括歐元區(qū)和申根協(xié)定的安排都是“多速”的形式。那么今天,這個話題再次被提出來為什么會引發(fā)這么大的爭議?這主要是因為今天的歐洲已經深陷向心力不足的困境。
在實踐層面,已有的“多速歐洲”在一體化中主要以兩種模式存在。一種是歐元區(qū)的模式。歐盟內并不是所有國家都采用歐元替代了本國貨幣,它從一開始就處于條約框架之下。第二種是申根區(qū)的模式,它在歐洲聯(lián)盟條約體系之外運作,此后進入歐盟制度框架下。事實上,歐洲一體化歷史所形成的這兩種“多速”形式在當前的一體化實踐中也同樣存在,比如泛歐的離婚法案、專利法、財政契約也是“多速”的表現形式,都可以在這兩種框架內實現,成員國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加入。
而今天,有著漫長實踐經驗的“多速歐洲”之所以引發(fā)了這么多的關注和爭論,更多的是因為人們將當前“多速歐洲”的提案放在了“歐洲向心力缺失”這個框架下進行分析,并評估其影響:講“多速”成為了對歐盟內部存在嚴重分歧狀況的確認。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背景,就是歐洲的“衰弱”:大家都覺得一體化難以再繼續(xù)推進了。過去所有的行動,無論是政策還是實踐,都是以“更加緊密的同盟”為目標的,即使遇到了危機,主流還是覺得能通過加深一體化繼續(xù)前進,但現在繼續(xù)沿著這個邏輯好像已經走不下去了。
上面張敏老師也提到了,歐洲近十年來危機疊加,一個危機還沒解決,另一個危機又襲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一種疑問產生:歐盟到底能干什么?英國脫歐的發(fā)生又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一體化并非之前大多數人所想象的那樣不可逆轉——英國可以退歐,其他國家是否會效仿?這種背景下,歐洲就開始產生了“該向何處去”的思考。這在過去是不存在的,因為過去的思維只單向地指向一體化繼續(xù)向前推進的方向,而且推進者都堅信隨著一體化的繼續(xù)深入其他的相關方都會參加進來。就算是搞“多速歐洲”,也是抱著一種“引擎”的心態(tài)在做的。比如,歷史上搞申根區(qū)的時候也沒有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但是今天的歐洲對于未來“多速”的吸引力沒有基本的自信,沒有基本的信心了——這才是今天“多速歐洲”引起如此之大爭議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