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芳
(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武漢 430074)
基于師生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英語請求策略研究
陳蘭芳
(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武漢 430074)
依據(jù)劉國輝等的英語請求策略類型和策略形式分類,通過分析師生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的自然語料,本文對6個場景中的英語請求策略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權利、距離和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對請求策略的選擇產(chǎn)生一定影響;輔助行為語策略使用頻率較高;直接策略的使用呈上升趨勢;網(wǎng)絡語言的發(fā)展對請求策略的選擇有明顯影響。
英語請求策略;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心話語策略;輔助行為語策略
眾所周知,中國具有內向型和審慎型等典型的東方文化特征,因而人際互動方面相對拘束。就教育而言,為了營造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目前,各級教育教學機構都在尋求師生互動的新思路,師生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就應運而生,成為近年來各大學校力推的網(wǎng)絡工程。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網(wǎng)絡教學平臺為教師與學生進行網(wǎng)上互動式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并且支持學生進行網(wǎng)絡輔助學習,如網(wǎng)上提問、討論式學習等等;它能向教師提供網(wǎng)上教學支持功能,如網(wǎng)上答疑、討論式學習等,從而拓展教學空間,擴大師生視野。通過該平臺,師生進行種種交流和互動,留下了非常豐富的語言素材。其中,請求作為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言語行為,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而且其使用策略、實現(xiàn)方式等與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差距甚大,其普遍性已廣為人知,但是特殊性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近年來,言語行為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各自熟悉的語言素材中,人們不斷尋找能夠支撐言語行為理論的事實依據(jù);在言語行為理論觀照下,人們不斷發(fā)現(xiàn)言語行為的規(guī)律、增進對語言本質的認識[1]。因此,我們有必要充分了解各自工作領域的言語行為并研究其實施情況。請求是日常學習、生活中獲取信息、尋求幫助、解決問題、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人們會根據(jù)具體場景選擇恰當?shù)牟呗?。師生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除網(wǎng)上問答、學習討論等,還有很多其他有關學習和生活方面的互動。本文將基于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的英語語料,對師生或生生間的英語請求策略進行探討。
以言語行為為基礎的禮貌觀由Brown & Levinson 提出,他們還指出了影響禮貌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權利(relative power)、距離(social distance)和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ranking of imposition)[2]117-120。請求行為的本質就是“不禮貌的”,它是禮貌與言語的競爭,人們在提出請求時實質上就是要求對方付出,即要求對方為自己做事。說話人想要達到的目的和禮貌的要求之間是難以協(xié)調的。請求言語行為的實施要求非常注意語言的禮貌性,因此,說話者往往要采用一些策略來加以調和, 希望能夠緩和其言外行為的不禮貌性,從而更易于被聽話者接受,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3]。作為一種事前行為,請求言語行為對說話人是有利的,因為請求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但是它也是一種“威脅面子行為”,它既可能威脅說話人的“正面子”,也可能威脅聽話人的“負面子”[2]117-120。張元元、劉陳艷認為,根據(jù)英語中請求語的句式特點,可以將其分成三種類型:祈使句請求、疑問句請求和陳述句請求。祈使句請求,以命令的形式將說話者的意愿直接傳達給聽者,語氣相對強硬,是最直接的請求,但是在有些場合下,這種句式也會顯得不太客氣。疑問句請求多用于非正式場合,說話者表達相對委婉,聽者可以選擇接受請求或禮貌地拒絕。而且,即使聽者被拒絕也不會太沒面子。陳述句請求,以陳述的語氣表達某種愿望或信息,在陳述事實或觀點的同時表達請求,是最禮貌的請求語[4]。劉惠萍、張紹杰對新疆維吾爾族學生實施請求言語行為所采用的語用策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母語和漢語均會影響其英語學習者請求策略的選擇,說明語用遷移與語言距離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5]。
2.1 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回答以下三個問題:①社會變量對請求策略的選擇有何影響?②在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師生運用何種請求策略類型與策略形式?③請求策略選擇變化的成因何在?
2.2 研究假設
① 權利、距離和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對請求策略產(chǎn)生明顯影響;②直接策略的使用頻率較低;③“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背景對請求策略的選擇有明顯影響。
2.3 被試
該研究共有兩組被試參加,他們分別是教師組和學生組。教師組由筆者任教的民族院校3位年齡、學歷、教齡、教學風格比較接近的教師組成;學生組則來自于此3位教師任教的3個班級,共計100人。由于該校實行選課制和分級教學,學生分級后可在系統(tǒng)中的對應級別的平行教學班中自由選課,所以,被試學生涵蓋該校多學科專業(yè)。
2.4 數(shù)據(jù)收集和統(tǒng)計
本研究語料來源于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日常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但是筆者僅選取了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語料,共計6個場景,以反映現(xiàn)實交際中的主要社會關系變量,如社會距離(熟悉度)、社會地位(權勢)、行為的難易程度、行為的強加等級、承擔責任的程度等。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請求言語行為會有不同的實施方式。請求行為通常涵蓋3個基本步驟,分別是起始行為語、中心行為語和輔助行為語[6]。劉國輝認為,中心話語策略分為直接策略、規(guī)約性間接策略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策略3種類型。直接策略包括語氣引導型、顯性施為型、隱性施為型、義務陳述型和需要陳述型5種形式;規(guī)約性間接策略包括建議表達型和探詢型策略形式;非規(guī)約性間接策略則可分為強暗示型和弱暗示型兩種形式[7]。楊怏、馬彥把輔助行為語策略中的外部行為語分為10種類型,即警示對方型、說明原因型、問前試探型、贊美對方型、弱化強制型、降低風險型、許諾型、致歉型、致謝型和提供型[8]。筆者根據(jù)以上策略類型和策略形式進行了數(shù)據(jù)收集,總計收到請求策略133項,如表1、表2所示。
表1 中心話語策略類型選擇和策略形式統(tǒng)計
表2 輔助行為語策略類型分布
3.1 社會距離、權勢和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對請求策略產(chǎn)生一定影響
首先,社會距離和權勢的差異對受試請求策略的選擇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在社會距離和權勢的差異加強的情況下,為了減少對聽話者“負面子”的威脅,說話者應該減少直接話語策略的使用,并且增加使用規(guī)約性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話語策略。同時,為了補償因為請求而給對方造成的面子威脅,應適當增加輔助行為語策略的使用。Situation 1&6的數(shù)據(jù)體現(xiàn)了這一趨勢。
從以上數(shù)據(jù)看出,學生使用直接策略比例相對較高,這與傳統(tǒng)禮貌觀不符。但是,社會距離、權勢和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都是相對模糊的概念,有其特殊的語境。在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變量可能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進行重新界定。
大學英語教學正在經(jīng)歷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也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教學雙方在一個對等的平臺下共同進步。
其次,社會距離和權勢相等的情況下,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對請求策略產(chǎn)生明顯影響。例如Situation2&3,請求行為強加程度較高,因而規(guī)約性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話語策略的使用頻率增加,同時使用了大量輔助行為語策略,以便緩和對聽話者和說話者雙方的面子威脅,
總體而言,學生對社會距離、社會權勢、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意識有所加強,但是整體社會變量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語言形式和功能在現(xiàn)實交際情境中的運用,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3.2 輔助行為語策略使用頻率較高
正如表2所示,輔助行為語策略使用趨勢明顯。因為輔助行為語的使用可以降低面子威脅性,使請求的主題延遲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一般在請求難度較大的交際場景中,輔助行為語使用頻率較高。如本文所選取的場景中,Situation2&3請求難度很大,在這兩種場景中所選擇的輔助行為語高達30項,占比為44.1%。輔助行為語的使用既降低了面子威脅,又易于被對方認可,還可以給自己留有余地和退路。因為從本質上而言,請求行為會侵害聽話者的面子,同時說話人也希望給自己留面子。所以,人們在實施請求時需要借助輔助行為語,以減輕其言外行為的不禮貌性,補償自己給對方造成的面子威脅。眾所周知,在高語境文化下,說話往往比較含蓄、委婉,語言交際對語境的依賴程度較高。而在低語境文化下,交際雙方通常發(fā)出明確的語言信息,語言交際對語境的依賴度相對較低。這兩種文化的人進行交際時,相互之間對言語行為的期待不同,則可能會產(chǎn)生認識上的差異,因此存在著誤解的可能性[9]。中文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這一文化特征使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用英語交際時更傾向于選擇蜿蜒曲折的表達方式,因而輔助行為語策略使用頻率較高。
3.3 直接策略的使用呈上升趨勢
我們通常認為,使用間接策略比使用直接策略委婉、禮貌,而直接策略一旦實施不當,就可能讓雙方尷尬,并且有可能影響雙方的人際關系。但是從表1可以看出,直接策略被運用29次,占所有中心話語策略的44.6%,此策略的使用呈上升趨勢。這一結果剛好驗證了姚舜霞、邱天河的觀點:漢語中請求策略類型使用最多的是直接請求[10]。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第一語言語用規(guī)范向第二語言語用規(guī)范的遷移現(xiàn)象依然存在。
3.4 網(wǎng)絡語言的發(fā)展對請求策略的選擇有明顯影響
作為我們日常交流和溝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語言交際必定會有社會文化的烙印。在已經(jīng)步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今天,使用網(wǎng)絡語言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時尚。網(wǎng)絡語言的發(fā)展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網(wǎng)絡語言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特點,這是由文化、科技、社會等因素共同決定的。網(wǎng)絡語言具有游戲感強和自由度大等特點,因而,在網(wǎng)絡上表達觀點比現(xiàn)實生活中少一些束縛。同時,網(wǎng)絡具備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可能,圖片、諧音和縮略語的使用大大延伸了請求表達的空間。如表1、表2所示,中心話語策略中的需要陳述型以及輔助行為語策略中的贊美對方型和提供型均呈上升趨勢,分別占比為10.8%、13.2%和22.1%。從表面上看,此策略類型的使用不符合中國人內向型和審慎型的東方文化特征,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全球規(guī)模的生活和全球意識的崛起使得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斷縮小。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語言的發(fā)展對請求策略的選擇影響明顯。
本文針對師生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的英語請求言語行為,主要分析了師生在不同場景中所運用的請求策略類型與策略形式,以及他們策略選擇變化的成因,同時討論了社會變量對請求策略選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權利、距離和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對請求策略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對這幾種變量的界定有所改變;與研究假設相反,直接策略的使用頻率較高;“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背景對請求策略的選擇有明顯影響。
由于時間和科研能力的局限,尚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被試樣本較少,很難全面概括當前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的請求言語行為特點;其次,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選擇師生互動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6個場景的自然語料,缺乏大型數(shù)據(jù)庫的支持。同時,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是熟人間的交流,有時難免有所保留。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會話完形測試(DCT)、多項選擇問卷、自然錄音、角色扮演、訪談等方式進行完善。同時,以后可擴大研究范圍,對批評行為、邀請行為、道歉行為等展開實證研究,以彌補本次言語行為研究的不足。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有計劃地設定一些交際場景,提高學生的策略運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1] 劉紹忠,廖鳳榮. 海外漢語語用學研究:現(xiàn)狀及啟示——言語行為系列研究之一[J]. 外國語, 2006(2):41-48.
[2] 王曉彤,張紹杰.“請求”言語行為的跨文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3] 凌來芳.中英請求言語行為策略選擇之比較[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10):142-146.
[4] 張元元,劉陳艷. 大學生英語請求言語行為中的語用失誤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32-133.
[5] 劉惠萍,張紹杰. 請求策略語用對比研究:以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24-28.
[6] 牛保義.英漢宏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348.
[7] 劉國輝.英漢請求策略理論與實證對比研究:禮貌語用學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4-115.
[8] 楊怏,馬彥.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英語請求言語行為能力發(fā)展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5):177-180.
[9] 樊葳葳,陳俊森,鐘華. 外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10] 姚舜霞,邱天河. 淺析英漢請求言語行為策略類型[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3):74-76.
責任編輯:劉 琳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Request Strategies Based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Network Platform
CHEN Lan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request strategies by Liu Guo-hui,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English request strategies employed in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network.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relative power, social distance and ranking of imposition have influences on request strategies and that the use of supportive move strategies is at a higher frequency. It is also manifested that the choice of direct strategies is on the increase and that Internet language exerts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request strategies.
English request strategie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network platform; head act strategies; supportive move strategies
2016-10-16
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MWJY13005);中南民族大學教研項目(JYX11011)
陳蘭芳(1976-),女,湖北武穴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及語言教學研究。
G642
A
1009-3907(2017)04-00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