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翔
摘要:本文通過對相關課程進行細致的理論研究和廣泛深入調查,闡述了《多聲部音樂的分析與寫作》課程改革對于我校音樂教育的影響,特別是重點探討課程改革對我校音樂表演專業(yè)課程建設的促進發(fā)展,尤其是對音樂表演系學生增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地指導下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音樂理論課程;多聲部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058-02
根據(jù)國家教育部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指導方案”的具體精神,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同時響應音樂學科交融與綜合的發(fā)展趨勢,將原來固有的音樂類基礎課程中和聲學、復調、曲式學及樂器法、配器法的基本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機地整合和拓展,進而形成了一門音樂理論的綜合性課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以下文章中簡稱為《多聲部音樂》)。
我國現(xiàn)階段的《多聲部音樂》課程教學改革隨著教育部的有關具體精神,已經(jīng)在全國展開,尤其是在2013年全國音樂分析研討會(北京)的會議上,眾多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學者、專家、教育家提出的《多聲部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提案,越來越受到高校音樂教育體制的重視,湖南、廣東、福建、黑龍江等很多省市開始在教學體系中進行時間與改革,并收獲很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多聲部音樂》教材上市出版,不同程度地顯示出這門課程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浪潮中的必然趨勢。
一、研究內(nèi)容
本文通過對相關課程進行廣泛深入調查和細致的理論研究,闡述了多聲部音樂的分析與寫作課程改革對于我校音樂教育教學的影響,重點是探討課程改革對我校音樂表演專業(yè)課程建設的促進發(fā)展,尤其是對音樂表演系學生增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地指導下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此,本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通過對我校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了解音樂理論課程中有關多聲部音樂的理論課程對于學生技巧課的影響、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是否適應理論課講授進度、講授難易程度的狀態(tài)。
(二)針對《多聲部音樂》課程,所包含課程內(nèi)容的矢量分配,即如何安排課程中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分配講授工作,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理論課改革后對專業(yè)技巧課的影響促進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音樂專業(yè)能力。
全面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掌握從事學校音樂教育所必備的音樂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畏懼理論課程、反感理論課程的態(tài)度問題,反而使學生從心里上認可學習理論課程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理論課程的熱情,自覺地學習理論課程,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和修養(yǎng)。
二、實施計劃
(一)本課程的學科基礎分別是建立在原和聲學、復調、曲式學及樂器法、配器法等基本音樂理論課程的原理之上,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必然會涉及上述傳統(tǒng)學科的邏輯體系,故在教學過程中,不必過于瑣細的講解基本內(nèi)容,而應突出重點、提綱挈領、強調基礎、簡明透徹。
(二)課內(nèi)講解、范例剖析是本課程教學中的基礎。但這并不是全部。學生在課后的習題與實例練習及授課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答疑、批改和指導,是本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中之重。教師要明確強調課后習題與實例練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使學生通過習題與實例練習及教師的指導批改,來鞏固課內(nèi)學到的理論知識,同時使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得以增強,使學生逐步感受到多聲部音樂的內(nèi)在音響及更大程度地掌握多聲部音樂分析和寫作的能力。
(三)對多聲部音樂的分析研究,其本身并不是最終目的,目的是讓學生逐步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自身音樂文化素養(yǎng),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靈活掌握針對學校音樂教育所必備的音樂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在進行音樂分析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要素是如何作用于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的,要堅持內(nèi)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內(nèi)容決定形式的認識論原則。
(四)本地音樂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是要大力引用和開發(fā)的。針對學生應加強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地多組織學生進行民間田野調查、采風,從而收集有關民間音樂元素的一切題材與體裁(民歌、曲藝、歌舞音樂、戲曲、器樂曲及綜合性樂種等)進行學習和研究,充分感受民間音樂的魅力所在,進而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階段性的邀請的致力于理論研究的音樂家、地氣十足的民間藝人來為學生們進行講座報告、專題交流,也可對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做分析探討,對學生和教師必然是額外有機營養(yǎng)的補充與加強。
(五)樂譜研讀,是每一個學習音樂的人必須掌握一種能力。樂譜研讀的能力,對于學生學習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室至關重要的,但這恰巧是音樂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忽視的環(huán)節(jié)。針對國內(nèi)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本科與專科音樂教育)學生的實際情況,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鍛煉和提高學生對樂譜的分析和研讀能力,從而讓學生更為流暢地識讀樂譜、感受樂譜中的音樂,為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音樂打好夯實的基礎。
(六)課程教學內(nèi)容建議安排如下:多聲部音樂概論與主調音樂為一學年時間,復調為半學年時間,曲式學為一學年時間,不同種樂隊體裁的總譜研讀為半學年時間,有關20世紀近現(xiàn)代音樂多聲結構原則的衍變和發(fā)展可作為專題講座或選修課程進行講授。
通過對我校音樂教育現(xiàn)狀分析研究,充分建立起教改課程與教師、學生的鏈接,多層次、多視角地分析研究現(xiàn)階段教學中所遇到的教學問題,有的放矢,使課程、教師、學生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教改課程對我校音樂教育教學體制建設的作用。
我校音樂教育還處于剛起步階段,充分分析研究我校作為綜合類大學背景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狀況與狀態(tài),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而逐步形成《多聲部音樂》教學改革的基本框架,從理論研究成果和學術思考中提煉出具有應用價值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從而完成《多聲部音樂》的教學構建改革理念。
三、創(chuàng)新理念
20世紀作曲技術理論的學科交叉與融合,是我國音樂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現(xiàn)階段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本專科學生培養(yǎng)目標應積極跟上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速度,并與之相互適應。正因為此,我們不僅要強調傳統(tǒng)音樂學科教育教學內(nèi)容基礎性,更應重視多聲部音樂結構的原理在音樂作品的共性和多聲部音樂技法運用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弱化單個一種學科教學內(nèi)容的邊緣界限,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以拓展,培養(yǎng)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學講解的內(nèi)容和多聲部音樂分析實體范例,應針對我校音樂教育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教學理念,強調突出與基礎教育相銜接、為基礎教育而服務的實踐活動性,進而重視對學生將來從事音樂專業(yè)工作所必須掌握具備的基本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多聲部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和以小型合唱曲、歌曲伴奏、學生小樂隊樂團樂譜使用的改編為重點的多聲部音樂寫作技術技能,及在此基礎上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分析、研究和鑒賞能力的提高與加強,皆為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理念。
四、改革意義
《多聲部音樂》的課程構建,作為一種課程教學改革,是需要反復實踐并總結而就的,更是長遠的規(guī)劃實踐,其改革意義在于如下兩個方面:
(一)音樂理論課程的有機結合。理論課程中的基礎課程,如傳統(tǒng)和聲學、復調、曲式學、樂器配器法四門基礎課程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教學比例各不相同。通常這些課程分別有不同教師擔任教學,教師都是抱著各管各的態(tài)度,課程之間無法達到統(tǒng)一結合,學生吸收每一門課程內(nèi)容都較為困難,無法融會貫通,使學生有種“理論課沒用”的觀念,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理論課程的熱情和態(tài)度。《多聲部音樂》課程的改革會使課程之間充分結合起來,有的放矢,彌補這一缺點。
(二)理論課程對實踐課程的實際指導意義大大增強?,F(xiàn)階段的理論課程是很多學生認為的枯燥無用的課程,甚至得到一些專業(yè)教師的認同。其實不然。理論課程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促進實踐課程的學習,甚至可以升華實踐課程的學習意義,可以從不同視角來指導學生實踐課程的學習。這就在于《多聲部音樂》課程改革教學的意義,課程教學的講授比例使學生充分學習到理論課程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這些內(nèi)容翻過知道學生更清晰、更明白、更透徹地學習實踐課程,從而很大程度地增強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水準。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
[2]喬建中.《嘆詠百年:喬建中音樂學研究文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3]趙宋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4年.
[4]黃翔鵬.《傳統(tǒng)是一條河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5]洛秦.《音樂與文化》.北京: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