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乾波
“個性”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明確注釋: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強|這個人很有~。
首先,“個性”是屬于個人比較固定的性格,而性格是沒有優(yōu)劣高下之分的。任何人身上都同時具備鷹和兔的雙重性格,如果在外面的世界,我們選擇鷹的果敢和犀利,而面對朋友和家人,我們選擇的是兔子的善良和溫柔,那么我們就會家庭和睦、事業(yè)有成。反之,我們就會成為“門背后的霸王”,在外是兔子,軟弱無能,任人宰割,在家卻蠻橫無禮。
其次,性格是立體的,多維的。人的性格遠遠不止兩種,如果我們能在不同的場合根據(jù)需要體現(xiàn)出相應的性格,就是一個成功的人。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可能不犯錯誤,比如需要我們發(fā)揮咬牙堅持的山的性格時,卻選擇了水的靈活變通,放棄了,這肯定是一種失敗。
“外圓內(nèi)方”是中國文化中對性格豐富多樣的一個很好的詮釋。做事可以靈活變通,但內(nèi)心卻恪守法則,棱角分明。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毫不矛盾。能夠正確處理內(nèi)外性格的人,是心靈強大的人,反之,人們就會覺得某人“個性強”或“個性太差”。
司馬遷受宮刑的時候,一定經(jīng)歷過劇烈的思想斗爭,但他選擇了隱忍茍活,因為他要達成自己偉大的理想。他為了內(nèi)心的“方”,而選擇了外在的“圓”,這是理智的,更是難得的;劉邦多少次兵敗逃跑,屈辱求和,但他最終戰(zhàn)勝強敵,稱王天下。他們都屬于能正確掌控自己性格的人,該方時方,該圓時圓,從而走向了人生的輝煌。
相反,很多人不懂得適時變通而鑄成千古遺憾。有些人“內(nèi)方外方”,如屈原不能為了祖國大業(yè)去委曲求全,而以跳江自殺的方式去祭奠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結(jié)果使得楚國失去了強大的支柱。如果屈原像司馬遷一樣選擇忍耐,哪怕茍且偷生,他就會有更多機會去挽救楚國。在“文革”期間,老舍選擇“自沉昆明湖”以死抗爭,中國作家第一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而錢鐘書夫婦卻堅信“文革”只是一場鬧劇,遲早會收場的,終于平安度過并為中國文學增添了無限財富。
我們擁有竹子的剛直,并不影響同時擁有柳的柔韌,只要我們正確調(diào)動它就可以了。在紛繁的世事中,我們堅守內(nèi)心的高潔,但做事圓潤靈活,原則上的事寸步不讓,非原則的事情上“得過且過”,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正常的人。
再次,個性不是一成不變,而是發(fā)展的。
性格的發(fā)展是自我修煉的一個過程,是在生活感悟的基礎(chǔ)上,觀照自我,反思自我的結(jié)果。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比嗽诓煌碾A段,有不同的生活姿態(tài),自然有不同的性格。
總之,我們要全面理解“個性”這個詞,絕對不能把吹毛求疵當個性,把睚眥必報當個性,這些都是心胸狹隘的表現(xiàn)。沒有大格局的人才鼠目寸光,才斤斤計較,才精于算計;真正的個性是海納百川,是厚德載物,是與人為善,是知足常樂。我們也不能把倔強當個性,倔強的應該是內(nèi)心,而不是外在的“無理爭三分,得理不饒人”。我們也不能把鉆牛角尖當個性,在學問上需要一絲不茍的謹嚴,這當然是正確的,也是必須的;但在生活當中卻可以馬虎一點,比如我身為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就得講究讀音準確,用語規(guī)范,但如果我在生活當中也這樣較真,別人讀錯一個字我立馬糾正,別人說話有一個病句我立即指點,可能我就會成為“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