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凡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與教中國學生的語文老師的語言是不同的。在對外漢語課堂上,許多漢語老師潛意識中將外國學生當成中國學生,說一些學生不理解的語言,做一些學生不理解的動作,增加了學習的難度,挫傷了學習者的學習信心。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對幾位對外漢語教師的課堂語言分析,提出幾點漢語教師應該注意的課堂用語原則,以期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對外漢語 教師語言 分析 特點
中圖分類號:H19;H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71-02
劉珣在《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中提到“教師的語言”,這里“教師的語言”是指第二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語言教師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對該語言的非母語學習者在課堂教學和課外交往中有意識使用的目的語系統(tǒng)的變體。[1]那么對于對外漢語教師來說,教師語言就是讓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漢語所使用的語言。包括教師的口頭語言、板書語言、肢體語言等。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語言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語言存在很多問題,這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一節(jié)效果良好的對外漢語課需要漢語教師靈活地運用課堂語言,恰到好處地利用漢語進行解釋、表達和交際。本文通過對一些對外漢語課堂中教師課堂語言運用的例子進行分析,提出一些見解和策略,希望對提高漢語教師的教學水平有所幫助。
一、教學語言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課堂語言主要包括口頭語言、板書語言和肢體語言??陬^語言是教師在講課時使用的有聲語言,所以也有人把口頭語言叫做有聲語言。[2]板書語言是教師上課時在黑板上的板書,由于板書語言是寫在黑板上,它也叫做書寫語言。肢體語言是教師上課時用一些動作、表情、眼神等傳達信息,是一種教學輔助語言,肢體語言也叫做體態(tài)語言。這種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對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分別對幾位對外漢語教師課堂中的口頭語言、板書語言、肢體語言進行分析。
(一)口頭語言
口頭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直接的一種語言。教師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進行表達和講解,口頭語言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短,有些語言是教師不經(jīng)意間說出的,教師也沒有對自己說的話有更多的思考,所以有些語言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也有些漢語教師深受母語的影響,課堂語言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方言表達,這也增加了學習的難度。
在一節(jié)初級漢語課上,一位漢語教師的課堂語言出現(xiàn)了許多學生理解有困難的詞語。“哪一位同學愿意來讀一讀?”“同學們,你們掌握了嗎?”“這個詞語我已經(jīng)標記出來了。”“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兩幅圖?!边@幾句話中的“愿意、掌握、標記、觀察”等詞語對初級漢語的學生來說有難度。此外還有“嘗試、欣賞、回顧、熟悉”等詞語。這些詞語老師在講課時要盡量避免使用。
(二)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在教學過程中也是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語言,教師通常會通過表情、手勢、動作等來表達信息。在課堂上老師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受到學生的關注,但是有些肢體語言并不能給學生傳達某些信息。某些老師會有一些經(jīng)常性的動作,這些動作只是該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不能表達某些信息。還有一些教師的肢體語言只能是熟悉了該教師的教學方式后才能明白其中含義,對初次聽課的學生來說有點難。還有一些教師的肢體語言只能是在了解某些文化背景之后才能明白,也比較難。
在上語法課時,一位年輕的漢語老師經(jīng)常用拇指搭在食指上、其他三指握緊這樣的手勢來鼓勵和獎勵學生。當學生問題回答正確時,老師會說:“老師給你比個心?!边@個是近兩年才開始流行的一個手勢,拇指搭在食指上,拇指與食指相交,指尖形成了一個心的形狀。通常這個手勢表示愛心、喜愛,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對這個手勢不理解,一方面學生看不明白這個手勢,另一方面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比個心的形狀。漢語教師要減少使用這樣的肢體語言。
教師的肢體語言過于夸張會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一位教師在上課時手臂揮一個大大的圈來表示全班同學一起做。當老師讀一個生詞要求全班學生一起讀時會做這樣的手勢,很多學生只注意到了這個手勢卻忘記了這個手勢是老師要求全體學生一起做的指令。
(三)板書語言
板書語言也是信息的載體。教師通常會將本課的重要內容進行板書,所以板書內容通常是重要信息。板書語言和口頭語言的不同之處在于板書語言在上課前可以進行精心的設計,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較長,不需要立即輸出。但是,雖然板書語言教師可以在課前精心設計,可教師在上課時或因為緊張或是疏忽,還是會出現(xiàn)問題。板書語言又通常是一節(jié)課的主要信息,如果出現(xiàn)錯誤又不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改正,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很大的干擾,有時甚至會誤導學生。
在一節(jié)講“比字句”的課堂上,一位老師在板書時出現(xiàn)了失誤,把“哥哥的頭發(fā)比妹妹短”寫成了“哥哥的頭發(fā)比妹妹長”。老師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學生們在下面竊竊私語,討論到底是哥哥的頭發(fā)長還是妹妹的頭發(fā)長。這個失誤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學生錯過了許多內容。
二、教師語言的建議
(一)減少媒介語的使用
對漢語初級階段的學生可以適當運用媒介語,但是要有所控制,盡量減少媒介語的使用。[3]初級漢語的學生對漢語不熟悉,如果教師用全漢語教學,學生會出現(xiàn)完全聽不懂的情況,這樣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以后的漢語學習造成不好的影響。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習慣和教學風格都是不一樣的,當學生有一位新的老師時需要有一段時間去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所以,當教師剛接觸一個班級的學生時,可以適當?shù)赜靡恍┟浇檎Z輔助教學,解釋教師常用的一些課堂用語,如“跟我讀”“我讀一遍你們讀三遍”“請同學回答問題”“請把課本翻到第六頁”“今天的作業(yè)是”等,這些語言可以先用媒介語向學生解釋清楚,在學生熟悉之后就可以不用媒介語,只用漢語教學。
(二)課前備教學語言
教師上課前需要認真?zhèn)湔n,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方法,還要備教學語言。尤其教學對象是初級漢語的學生,教師更需要認真地在課前備教學語言。教師需要考慮哪些是自己慣用的課堂用語,該如何利用媒介語向學生解釋以及在到達何種程度時可以不用媒介語只用漢語等。漢語教師在上課時由于使用的是自己的母語,所以不經(jīng)意間總會用一些自認為簡單但是對漢語學習者來說有點難度的詞語,這也是教師語言的任意性和不規(guī)范化。[4]這一問題需要漢語教師在上課前預設自己上課的情境,預演上課的流程,對自己上課時說的話進行反復斟酌,思考這些話對學生是否有難度,學生是否容易掌握。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對
所說的話進行修改和刪減,以求符合學生的水平。
(三)教師語言的簡單化與復雜化
教師的語言既要簡單化又要復雜化。簡單化是指教師的語言要盡量簡單,讓學生明白老師在說什么。同時,在學生能明白的基礎上,教師的語言要有一定的復雜性。這個復雜性要求教師要把握好度,這個復雜性的程度是學生可接受的范圍,也就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適當?shù)財U展。
三、結語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可以給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第二語言教師要對自己的課堂語言進行反復的斟酌,盡量避免失誤,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吳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語言綜述[J].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
[3]劉婧.對外漢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
[4]李春紅.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的教師語言[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