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群 王榮虎
摘要:萊布尼茨為了神學目的提出了現(xiàn)實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論斷。批評者認為,現(xiàn)實世界存在太多罪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且從無窮序列的角度,對任一可能世界總是可能存在比它更好的可能世界。萊布尼茨認為,現(xiàn)實世界作為最好的可能世界是偶然事實,因此是不可證的,現(xiàn)實世界中小惡的存在是為了更加巨大的善;即使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并不處于一個趨向無窮的序列當中,也仍然存在唯一最好的可能世界,否則上帝將不會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批評者是在沒有接受萊布尼茨對上帝的神學假設之下提出質(zhì)疑的,萊布尼茨認為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以及道德至善的,而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以及最好的世界都只是對上帝而言,而不是對世人而言。
關鍵詞:可能世界;最好世界;罪惡
中圖分類號:B0文獻標識碼:A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7)01-0013-07
萊布尼茨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世宗教進行了解釋和補充,提出了這樣的論斷:存在眾多的可能世界,而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萊布尼茨有時候使用“best”,有時候使用“most perfect”,我們在文章中對之不加區(qū)別,統(tǒng)一譯為“最好”。的一個。這個論斷遭到質(zhì)疑,這些質(zhì)疑可以概括為兩類:第一類,現(xiàn)實世界存在太多罪惡,因此,并不是最好的;第二類,不存在唯一最好可能世界,或者是因為對任一可能世界而言,總是存在一個比它更好的可能世界,或者是因為可能世界在完美程度上是不可比較的。本文將要做的工作是還原萊布尼茨對這兩個質(zhì)疑給予的正面回應,同時指出,對萊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論的理解必須始終基于對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以及道德至善的神學基本假設。
一、萊布尼茨最好世界的思想
萊布尼茨在《神正論》當中討論罪惡的起源時,從一個寓言故事引出他的可能世界理論。瑟賽圖斯(Sextus)在戴菲(Delphi)向阿波羅(Apollo)抱怨之后又在都哆納(Dodona)向朱庇特(Jupiter)抱怨:瑟賽圖斯認為認為自己有罪惡,但是,朱庇特有責任給予他不同的命運。在一旁聆聽的西奧多魯斯(Theodorus)也認為,朱庇特有責任給予瑟賽圖斯不同的命題。于是,朱庇特讓西奧多魯斯去雅典找他的女兒帕拉斯(Pallas)女神,她自會告訴西奧多魯斯一切。西奧多魯斯來的帕拉斯照看的神殿,在女神的帶領下參觀了這個“命運之殿”,他從一個廳(hall)來到另一個廳,在哪里他看到了無數(shù)不同命運的瑟賽圖斯。于是,萊布尼茨以命運之殿的方式提出了可能世界的概念,“在女神的帶領下西奧多魯斯來到這個神殿(palace)其中一個廳(hall):當他進入到這個廳,它不再是一個廳,它是一個世界”。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415§p376. 萊布尼茨接著對這個命運之殿做了如下描述:
這個殿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越美好(beautiful),展現(xiàn)了更美好(beautiful)的世界。最后這個殿達到最高的那一個世界,并且是所有中最美好的(most beautiful)一個,從而完成金字塔。對這個金字塔來說它有一個開端,但是沒有人能夠看到它的尾部。它有一個頂,但是沒有根基;它增加到無窮。女神解釋說,因為存在無限多的可能世界,但存在最好的(best)一個,否則上帝不會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西奧多魯斯進入最高的那個廳,他變得興奮起來;他接受到了來自女神的援助,一滴神水滴到他的舌頭上,他蘇醒了;他很興奮。女神說我們在真實的世界中,并且你是幸福之源。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416§p377.
萊布尼茨認為,這個命運之殿有無限多的可能世界,但是,在其頂端存在一個最好的可能世界,并且最好的那個可能世界就是現(xiàn)實世界。萊布尼茨在其他的地方也做過類似的論述,但不是以寓言的方式,他說:
上帝的智慧,不滿足于包含所有的可能性,考慮(pentrate)它們,比較(compares)它們,在它們之間進行權衡(weights),評估(estimate)它們完美(perfection)程度或不完美(imperfection)程度,強與弱,善與惡……所有這些比較和審查的結果是,從所有的可能系統(tǒng)之中選出最好的(the best),這種智慧完全是為了滿足善;如其所是,這正是宇宙的藍圖(plan)。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225§p271.
萊布尼茨認為,在無窮多的可能世界中存在最好的一個,并且上帝最終選擇創(chuàng)造了其中最好的那個,這是由于善的驅(qū)使。他說,上帝在所有不同的可能情況中選擇,“形而上學地說,他可以選擇或者創(chuàng)造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從道德上說他不能這樣做。”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234§p275.因此,現(xiàn)實世界作為上帝的選擇,必然是最好的。
二、對萊布尼茨最好可能世界思想的質(zhì)疑
萊布尼茨認為,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存在最好的一個,即現(xiàn)實世界。然而,這一觀點受到了至少如下兩種質(zhì)疑:第一,現(xiàn)實世界存在罪惡因此并不是最好的;第二,可能并不存在最好的一個可能世界,或者是因為對任一可能世界總是存在一個比它更好的可能世界,或者是因為可能世界在完美的程度上是不可比較的。
(一)現(xiàn)實世界存在太多罪惡
萊布尼茨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但是,這顯然與我們的直覺相沖突,因為現(xiàn)實世界確實存在太多罪惡。
恩德雷·佰貝(Endre Begby)說:“罪惡的廣泛存在及其顯著性給萊布尼茨這樣的思考者帶來了問題,他們認為上帝是仁慈的(benevolent)、無所不能的(omnipotent)和無所不知的(omniscient)。這些結合起來顯然產(chǎn)生了這樣的懷疑,即上帝涉嫌瀆職(malfeasance)?!盓ndre Begby, Leibniz on Determinism and Divine Foreknowledge, Studia Leibnitiana, Bd. 37, H. 1 (2005). 事實上,從現(xiàn)實世界存在罪惡的角度批評萊布尼茨最好世界觀點的人很多,其中,伏爾泰的抨擊最為強烈。伏爾泰的詩歌《里斯本的災難》以及小說《贛第德》(Candide,或者譯為《天真漢》或《老實人》)的矛頭直指萊布尼茨這一觀點?!独锼贡镜臑碾y》反映的是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在這場大地震和海嘯中,大約有10萬人喪生,伏爾泰認為,這足以證明上帝并沒有創(chuàng)造最好的可能世界。伏爾泰在詩歌的序言中說:
如果這是真的,所有一切都是好的(right),那么人類的本質(zhì)就不會墮落。如果事物的秩序(order)需要所有一切都如其所是,那么人類的本質(zhì)就不會腐化(corrupt),那么就不需要救贖者……如果個體的不幸僅僅是這種一般的和必然的秩序的產(chǎn)物,那么我們不過是這臺運作中的巨大機器上的齒輪,在上帝的眼中我們并不受寵愛(precious),只不過是被吞噬的動物。 Voltaire, Toleration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by Joseph McCabe, https://en.wikisource.org/wiki/Toleration and Other Essays,1912.
在小說《贛第德》中,伏爾泰描寫了年輕的主人公贛第德(Candide)跌宕起伏的人生,他被老師灌輸了萊布尼茨最好世界的樂觀主義思想,卻遭受了現(xiàn)實無情的打擊。伏爾泰以此諷刺萊布尼茨的最好世界理論。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也認為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與顯然存在的不幸(misery)是沖突的,他說:“在醫(yī)院、醫(yī)務室、手術室、監(jiān)獄、刑訊室、奴隸舍(slave-hovels)、戰(zhàn)場以及執(zhí)行死刑的刑場,我們是否還能夠堅持最堅定和無情(hardened and callous)的樂觀主義……在格林諾(Ugolino)的地牢里,在那里犯人餓到死……如果旦丁(Dante)的地獄(hell)本質(zhì)(material)不是來自我們的世界又是來自哪里呢?”Arthur Schopenhauer,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Transi. E. F. J.Payne, 2 vol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6.p184. 除了伏爾泰和叔本華,馬勒伯朗士(Malebranche,1976)、愛爾維修(Helv?tius,1774)、科瑞(Corey,2000)、埃弗里特(Everitt,2004)等人都曾從現(xiàn)實世界罪惡的角度批評萊布尼茨的這一觀點,勞埃德·斯厥科蘭德(Lloyd Strickland)將此類反駁稱為“太多罪惡(too much evil)”的反駁。
(二)不可能存在最好的可能世界
萊布尼茨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這個論斷本身還隱藏了另外一個論斷,即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存在一個最好的可能世界”。但是,普蘭廷加認為,這里產(chǎn)生許多問題,例如,是否存在這樣一個東西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也許對于你所選擇的任何世界都存在一個最好的。威廉姆·萊恩(William C. Lane)將這種質(zhì)疑稱作“不可能性反駁”(impossibility objection)。這種質(zhì)疑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兩類:第一類是來自早期耶穌會經(jīng)院哲學學派(Jesuit scholastics)的魯伊斯·德·蒙托亞(Ruiz de Montoya)和迭戈格拉納多(Diego Granado)以及當代大衛(wèi)·布盧門菲爾德(David Blumenfeld)、羅伯特·亞當斯(Robert M·Adams)等人的質(zhì)疑——如果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處于一個無窮序列當中,那么,就不存在這樣一個唯一的最好的可能世界;第二類是來自卡拉斯·克雷(Klaas J. Kraay)的質(zhì)疑,即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屬性之間是不可比較的,因此,不存在一個最好的可能世界。
首先,布盧門菲爾德(Blumenfeld)和亞當斯(Adams)等人從無窮序列的角度對萊布尼茨最好的可能世界提出了質(zhì)疑。布盧門菲爾德說,“但是對于所有我們知道的這個序列可能構成一個連續(xù)的更完美的世界,這些可能世界逐漸接近無限制的完美。在這種情形下,可能不存在最完美的可能世界,因為對于我們所說的任何世界,總是存在另一個世界在完美的整體程度上接近于這個限制?!?David Blumenfeld,Is the Best Possible World Possible?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84, No. 2 (Apr.1975), p. 164. Published by: Duk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Philosophical Review.亞當斯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事實上我看不出我們有什么理由相信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存在最好的一個,為什么不是對于任何一個可能世界都存在一個更好的呢?” Robert M·Adams,Must God Create the Best?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72,81,pp.317-332.正如對每一個自然數(shù)來說,總是存在一個比它大的自然數(shù)。布盧門菲爾德進一步指出,“但是即使表明存在一個可能世界能夠達到的一個最高程度的完美,但仍然不能證明存在一個唯一的世界達到那個限制。仍然需要表明為什么只有一個可能世界能獲得最高的完美程度。萊布尼茨直到至少表明了可能世界的序列有一個單個的、最后的成員才得出結論,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 David Blumenfeld,Is the Best Possible World Possible?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84, No. 2 (Apr.1975), p. 164. Published by: Duk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Philosophical Review.換句話說,即使存在最好的可能世界,萊布尼茨還需要表明最好的可能世界的唯一性。
其次,克雷(Kraay)從可能世界完美程度的“可比性”對存在最好的可能世界這個論斷提出質(zhì)疑??死渍J為,可能世界之間的性質(zhì)使得這些可能世界在價值上不能進行比較,他說:“基于偶然性,可能世界之間的比較是失敗的:因為沒有兩個來自不同簇(clusters)的世界是可比較的,沒有這樣的兩個世界可以比較?!盞laas J. Kraay,Incommensurability, incomparability, and Gods choice of a world,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Vol. 69, No. 2 (April.2011). 當所有可能世界之間的完美程度不可比較時,它們的完美程度自然不處于一個無窮的序列當中。因此,當上帝在所有可能世界之間選擇最好的可能世界時將沒有根據(jù),所以,克雷說:“我認為可能世界之間的比較是失敗的,進而這種失敗威脅到上帝選擇一個世界的理性……我認為上帝在選擇一個世界時面臨著不可比較的被選對象?!?Klaas J. Kraay,Incommensurability, incomparability, and Gods choice of a world,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Vol. 69, No. 2 (April.2011).如果可能世界之間的完美程度如克雷所分析的是“不可比較的”,那么,這就意味著不存在唯一最好的可能世界。
三、對萊布尼茨觀點的辯護
關于現(xiàn)實世界(最好的可能世界)存在罪惡以及是否存在唯一最好可能世界的問題,始終是萊布尼茨神學的核心問題。萊布尼茨在《神正論》中已經(jīng)料想到了可能的反駁,并且明確地給予回答。
(一)關于現(xiàn)實世界存在罪惡
萊布尼茨認為,雖然現(xiàn)實世界作為最好的可能世界存在罪惡,但這并不損害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這個論斷。
首先,萊布尼茨認為,現(xiàn)實世界作為最好的可能世界是一個偶然事實,因此,是不可證的,也是超出有限理智能夠把握的。他說:
確實,我們可以想象沒有罪孽、沒有不幸福的可能世界,并且我們能夠像烏托邦……浪漫故事:但是這些相同的世界在善(goodness)的方面將是非常不及我們的世界。我不能詳細向你表明這一點。難道我能夠知道并且向你展示無限性并且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嗎?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10§p132.
萊布尼茨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但卻不能被清楚地展示,這是因為世界本身是無限的。萊布尼茨進一步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是一個偶然事實,他說:“盡管我們可以同意上帝選擇最好的世界是必然的,或者最好的是必然的,但它并沒有解釋所選擇的是必然的,因為它是最好的是不可證的?!盙.W. Leibniz,Philosophical Essays,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oger Ariew and Daniel Garber,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dianapolis & Cambridge,1989,p.30; A VI, 4 B, 1652.p30. 在萊布尼茨看來,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是偶然事實,而偶然的事實是不能夠通過“無限分析”的方法獲得證明的。因此,對萊布尼茨來說,即使現(xiàn)實世界存在罪惡,它仍然是最好的可能世界,這是上帝的選擇。正如尼古拉斯·瑞切爾(Nicholas Rescher)所說:“對萊布尼茨來說,問題是(1)為什么在眾多的可能世界中有一個唯一最優(yōu)的,(2)為什么正好是我們這個世界,這兩個問題是隱藏于事物形而上學必然性中的神秘的東西,我們?nèi)祟惖睦碇鞘遣荒芾斫獾?。”Nicholas Rescher,Leibniz On Possible Worlds. Studia Leibnitiana, Bd. 28, H. 21996.Robert M. Adams: Leibniz. Determinist, Theist, Idealist, New York-Oxford,1994.
其次,萊布尼茨似乎并沒有完全將現(xiàn)實世界作為最好的可能世界存在罪惡歸結于不可證以及我們理智的有限性,而是從善與惡的辯證角度也論證了罪惡存在的合法性。他在《神正論》中料想到了從罪惡角度對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所提出的質(zhì)疑,并且用兩個三段論將這個質(zhì)疑概括了出來:
反駁一:
① 沒有選擇最好的情況(course),或者是因為缺乏能力(power),或者因為缺乏知識,或者因為缺乏善。
② 上帝在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選擇最好的情況。
③ 因此上帝或者缺乏能力,或者缺乏知識,或者缺乏善。
反駁二:
① 那個創(chuàng)造了有罪惡但本來可以沒有,或者根本不需要罪惡的人(上帝),他沒有選擇最好的情況。
② 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個其中有罪惡的世界,這個世界本來可以沒有罪惡或者根本不需要罪惡。
③ 因此上帝沒有選擇最好的情況。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pp.379-380.
萊布尼茨對第一個論證的反駁是,“我否認較小的那個,也就是這個三段論的第二個前提”,即萊布尼茨并不認為上帝在創(chuàng)造現(xiàn)實世界時沒有選擇最好的。對第二論證的反駁是:
我承認這個三段論的小前提,即我們必須承認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存在罪惡,而且本來可以沒有罪惡或者根本不需要罪惡,因為這個創(chuàng)造完全依賴于上帝的意志。但是我否認大前提,即這個三段論的第一個前提。并且我對于自己給出的證明很滿意。為了給這個問題一個清楚的解釋,我將通過指出這樣的事實來辯護,即最好的情況并不總是趨向于避免罪惡,因為罪惡可能與一個巨大的善(a great good)相伴隨。例如一個將軍在一場巨大勝利中受點小傷總是好過在平庸的事務中沒有勝利也沒有受傷。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將進一步指出(通過在數(shù)學或者其他方面的例證),部分的不完美可能會得到在整體上的更大的完美。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p380.
為此,萊布尼茨還特意提引用了奧古斯?。⊿t. Augustine)和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觀點: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允許一百次的惡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善;托馬斯·阿奎那認為對罪惡的允許是趨向于宇宙的善。在萊布尼茨看來,“小惡也是一種善,甚至小善在大善面前也是一種惡?!盙.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p131. 現(xiàn)實世界存在惡,但都是小惡,而小惡的存在將會帶來更加巨大的善,惡與善是辯證地相伴而生的。
可見,雖然現(xiàn)實世界存在罪惡,但它仍然是最好的可能世界,正如斯厥科蘭德(Strickland)所說:“如果有人認為萊布尼茨最好的可能世界根本不包含罪惡,那么他肯定錯了,萊布尼茨清楚地表明了盡管上帝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罪惡的世界,但這不是創(chuàng)造最好世界的方式,因為最好的可能世界包含罪惡?!盠loyd Strickland,F(xiàn)alse Optimism? Leibniz, Evil, and the Best Possible Worlds,F(xiàn)orum Philosophic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2010)15 (1). 在萊布尼茨看來,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是不可證的,而且小惡的存在是為了更巨大的善。
(二)關于世界完美程度的無窮序列以及可比性
布盧門菲爾德(Blumenfeld)和亞當斯(Adams)等人認為,對于任意一個可能世界Wn(n表示W(wǎng)的完美程度),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說,總是存在一個比它更好的可能世界Wn+1,正如對于任何自然數(shù)來說,總是存在比它更大的自然數(shù)。然而,萊布尼茨認為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并不處于這樣的序列當中,他說:
有人可能會說不可能產(chǎn)生最好(best)的,不存在完美(perfect)的創(chuàng)造物,總是可能產(chǎn)生一個更完美(more perfect)的。我的回答是,關于一個創(chuàng)造物或具體的實體,總是可以超越另一個,但是不能適用于宇宙,因為它必須擴展至全部未來(future eternity),是無限的。 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195§p252.
在萊布尼茨看來,具體對象的完美程度可以構成一個趨向于無窮的連續(xù)序列,然而這并不適用于世界,因為每一個世界都是極大無窮的,因此,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并不處于一個趨向于無窮的序列。舸瑞伯格(Sean Greenberg)也認為:“根據(jù)充足理由……萊布尼茨因此認為不存在世界完美程度的無窮序列(continuum)”。Sean Greenberg,Leibniz on the Problem of Evil,published by Michael Murray, 2013.
如果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并不處于一個序列當中,那么,是否正如克雷(Kraay)所說上帝面臨的可能世界之間是不可比較的?然而,萊布尼茨認為,雖然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并不處于一個序列當中,但這并不意味著上帝不能進行比較。在萊布尼茨的基本假設中,上帝的智慧以及能力(power)是超級的。因此,正如斯厥科蘭德(Strickland)所說,上帝的智慧對于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是可以計算的,所以,必定存在一個最好的可能世界。萊布尼茨說,“如果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不存在最好的(選擇),那么上帝不會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G.W. Leibniz,Theodicy, translated by E.M.Huggard, BiblioBazaar,2007. P131.因此,按照萊布尼茨的觀點,我們將面臨斯坦伯格(Jesse R. Steinberg)所說的情形:“或者這個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或者上帝不是我們的造物主?!盝esse R. Steinberg, Leibniz, Creation and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Vol. 62, No. 3 (Dec.2007), pp. 123-133. 斯坦伯格顯然為萊布尼茨做辯護。對萊布尼茨來說,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并不處于一個無窮序列當中,并且即使在這樣的情形下,仍然存在一個最好的可能世界,否則上帝基于充足理由原則將不會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
總之,萊布尼茨認為,在所有可能世界中,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它是建立在對上帝的神學假設之上的一個論斷?,F(xiàn)實世界存在罪惡,但也不能因此徹底否認它是最好的可能世界,正如斯厥科蘭德(Strickland)所說,人們從“太多罪惡”來批評萊布尼茨最好的可能世界“必定是堅持罪惡的多少是與‘最好世界這個具體概念相一致的?!?Lloyd Strickland,F(xiàn)alse Optimism? Leibniz, Evil, and the Best Possible Worlds,F(xiàn)orum Philosophic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2010)15 (1).最好的可能世界是對上帝而言的,然而,人們對萊布尼茨的批評是從人的有限理智出發(fā)的,或者說是從人的“最好標準”出發(fā)的,因此,是不符合萊布尼茨神學假設的。另外,萊布尼茨并不認為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處于一個趨向于無窮的序列,所以,布盧門菲爾德(Blumenfeld)和亞當斯(Adams)等人對萊布尼茨最好的可能世界從無窮序列的角度提出的質(zhì)疑是“欲加之罪”。進而即使萊布尼茨并不認為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處于一個無窮序列當中,但上帝仍然是可以進行計算和比較的,因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最后,對萊布尼茨來說,從上帝創(chuàng)世的前提和現(xiàn)實世界實在性的事實以及充足理由的原則出發(fā),萊布尼茨必定會得出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這一結論。
三、結語
萊布尼茨的“最好可能世界”理論是其神學思想的重要部分,它關乎著上帝的正義、至善以及神圣性,但為此必須慎重解釋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萊布尼茨認為:首先,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是偶然事實,因此,是不可證的,并且現(xiàn)實世界中小惡的存在是為了更加巨大的善;其次,所有可能世界的完美程度并不處于一個無窮序列當中,但上帝仍然能夠進行比較并選擇其中最好的那一個,如果不存在最好的可能世界,那么,上帝將不會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但現(xiàn)實世界作為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證明了自身是最好的。雖然萊布尼茨的回應可能難以理解,甚至是訴諸于某種神秘,但是,在萊布尼茨是在對上帝的神學基本假設的基礎上論證的,而批評者偏離了它的神學背景。正如尼古拉斯·瑞切爾(Nicholas Rescher)所說,“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論是某種哲學技藝(workmanship)的模型。它非常好地解決了他的形而上學核心問題:一個世界如何成為現(xiàn)實的(being ex nihilo),并且為什么這個世界如其所是具有這種一般的特征。他的整個計劃是建立在其哲學基本信條的基礎之上運作從而實現(xiàn)的,這個基本信條就是:上帝是無所不知的、無所不能的以及無所不慮的(all-knowing,all-powerful,and all-caring)存在(being)。”Nicholas Rescher,Leibniz On Possible Worlds. Studia Leibnitiana, Bd. 28, H. 21996.Robert M. Adams: Leibniz. Determinist, Theist, Idealist, New York-Oxford,1994. 因此,對萊布尼茨可能世界以及最好的可能世界思想的理解必須建立在萊布尼茨對上帝的神學的基本假設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