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紅
[摘要]海洋漁歌不僅記載著特定地域的原始先民耕海牧漁的勞動生活,也是現(xiàn)代漁人生命情感和歷史記憶的質樸匯聚。筆者為期七天的田野調查,采錄老船工漁人的口述記憶,對舟山漁民號子的歷史淵源、地理生態(tài)、功能類別、藝術特征進行考察和梳理,以感性直觀的第一手資料和鮮活的藝術樣態(tài)還原千百年來海島漁人的勞動場景和生存狀態(tài),揭示漁歌號子所承載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風貌與族群歷史價值。
[關鍵詞]國家級非遺項目;舟山漁民號子;田野考察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354(2017)01-0089-11
引 言
“歌謠是肇端于人類早期的一種集體性的口述文化,作為人類生命的表達和族群記憶的濃縮,從遠古傳襲至今?!雹俸Q鬂O歌也是如此,不僅記載著特定地域的原始先民耕海牧漁的勞動生活,也是現(xiàn)代漁人生命情感和歷史記憶的質樸匯聚。漁歌由漁歌號子、漁歌小調和漁謠、漁諺組成。漁民號子即為漁歌號子,是漁民和船工捕魚勞作、航海運輸時“吼唱”出來的海洋歌謠。
浙江沿海的漁民號子按地區(qū)可分為:舟山漁民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沙柳漁民號子、椒江漁民號子、溫嶺漁民號子、清江漁民號子、甌海漁民號子等。②其中,“舟山漁民號子”最具代表性,2008年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舟山漁民號子的發(fā)源地和主要傳承地——岱山,是筆者的故鄉(xiāng)。作為出生在船工之家的海島人,從小耳濡目染祖父、父親、伯父和堂兄們南下北上出海航運的辛苦,聆聽著古老漁鎮(zhèn)街頭巷尾耳熟能詳?shù)臐O歌漁號漸漸長大。至今,對來自大海的歌聲,來自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依然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熱切的興趣。
筆者利用假期重返家鄉(xiāng),經舟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徐福研究專家陶和平先生牽線,在岱山縣文廣局非遺保護中心邱宏方主任的陪同下,開展為期七天的田野調查,采錄老船工漁人的口述記憶,查閱地方志和地方史話,重點對舟山漁民號子的歷史淵源、地理生態(tài)、功能類別、藝術特征等進行考察和梳理,以感性直觀的第一手資料和鮮活的藝術樣態(tài)還原千百年來海島漁人的勞動場景和生存狀態(tài),揭示漁歌號子所承載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風貌與族群歷史價值。
一、原始遺存:號子生發(fā)的歷史探源
“舟山漁民號子具體起源于何時?”岱山非遺保護中心邱宏方主任說,“因無志書記載,已很難確切考證。但是從邏輯上看,自島上有先民開荒辟野、弄舟捕魚始,就應該有與勞動相伴的原始歌謠號子的產生。”我們可以從海島村落的遺址發(fā)現(xiàn)、漁業(yè)生產的歷史發(fā)展、“漁歌”名詞的首次出現(xiàn),對舟山漁民號子的生發(fā)歷史進行一番追本溯源的考察。
(一)海島村落的遺址發(fā)現(xiàn)
邱宏方詳細地介紹了舟山發(fā)現(xiàn)的古遺跡的一些情況,認為這些原始遺存就是舟山漁歌號子生發(fā)的文化源頭。筆者從舟山博物館、馬岙博物館和相關文獻中,找到了關于舟山古遺跡的一些文字記載,并實地參觀了幾處原始時代的遺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量遺址和出土文物,舟山的史前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屬于河姆渡文化的組成部分。二十世紀70年代中后期,考古工作者在舟山發(fā)現(xiàn)了三大古遺址:
一處是舟山本島定海區(qū)白泉鎮(zhèn)新街十字路口水稻田下的“白泉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有長條形的有段石錛和石斧、扁平圓形的石紡輪;另有泥質鳥形陶盞及各種不同幾何造型和動物頭鼻造型的斧、豆、罐、鼎、器把、支座等。專家考證,這些文物明顯地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又具有鮮明的海島地域特色,距今約5500年以上。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舟山地區(qū)最早的人類棲息地?!吨凵綕O業(yè)史話》載:“據(jù)文化人類學家林恵祥《中國東南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錛》(《考古學報》1958年03期)一文認為,有段石錛是古人加工制造獨木舟的專用工具?!眥1}說明當時舟山先民跟河姆渡居民一樣,能制作獨木舟,從事漁獵生活。
另一處是定海區(qū)馬岙鄉(xiāng)發(fā)現(xiàn)的“唐家墩遺址”,共99個土墩,面積達14萬平方米。除了石器、陶器外,首次出土大量的貝殼遺骸,引發(fā)了海內外學者的高度興趣。專家判斷,這些土墩群很可能是一個原始的海島村落,距今約5000余年,屬于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時期。馬岙因此被譽為“海島上的河姆渡”、“東海第一村”。
再一處是岱山縣大衢島太平鄉(xiāng)培蔭村發(fā)掘出來的“孫家山遺址”,從出土的大量石器(包括有段石錛)、陶器和骨器及它們的特征看,多數(shù)屬于河姆渡第一層類型,距今約5000年。專家認為,從舟山等地出土的石紡輪、陶紡輪、骨針以及網墜看,東海島嶼上此時不僅有了船,而且有了帆和網。
至今,舟山區(qū)域共發(fā)現(xiàn)了50余處文化遺跡或遺存。中國太平洋史學專家王和平先生在《岱山最早的居民》一文分析認為:“至遲在距今六千年左右,河姆渡的第一批原始居民渡海來到了舟山本島的白泉十字路定居。后來在附近距海六里許的馬岙鄉(xiāng)唐家墩,岱山的大衢島孫家山、東沙的北畚斗設立了新的居民點。再往后,到了距今四千年左右在岱山的泥峙、岱東的大舜廟等有了更多的居民點?!眥2}另據(jù)舟山檔案史志網有這樣一段介紹:
自2001年起,有關部門相繼在舟山海域經四年時間的打撈和征集,發(fā)現(xiàn)在海底沉睡了幾萬年的各類晚更新世哺乳動物骨骼化石300余件,并發(fā)現(xiàn)4萬年前原始人類使用的木制棍棒工具。哺乳動物骨骼化石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鑒定確認,分別是2.5萬年前的大型動物古棱齒象牙齒、德氏水牛下頜骨、犀牛下頜骨、水鹿部分頭骨和角等4種骨骼。原始人類使用的木制棍棒工具,成為舟山在距今4萬多年前有古人類活動的可靠的物證。證明4~5萬年前,各類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在此共同繁衍生息。{3}
可見,舟山先民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在海島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兑住は缔o》云:“結繩而網罟,以佃以漁”。{1}明萬歷年間王在晉《越鐫》曰:“頻海之夷,以海為田,以漁為耕,今所獲者,網罟于海,而飄泊于風者也?!眥2}海島先民的存在,以及他們撒網大海、搏擊風浪的討海生活,是漁歌號子產生、發(fā)展、傳播的源頭條件。
(二)海洋漁業(yè)的歷史變遷
春秋時期,舟山群島屬越國領地,被列為“東海外越”,舟山先民,即為“海上外越人”。岱山,作為舟山群島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春秋時屬越國甬東地。《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載:“越敗吳。越王勾踐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眥3}甬東,即今舟山定海。從秦漢至宋元,岱山為鄮縣、句章、翁山、鄞縣屬地,明清時期曾兩度徙民入內地而廢棄。清末為岱山鎮(zhèn),屬定海直隸廳。1949年置滃洲縣,1950年5月岱山解放,屬定海縣,1953年建岱山縣至今。
以岱山漁歌號子為代表的舟山漁民號子,雖無從查考它起源的確切年代,但作為生產勞動的產物,跟海洋漁業(yè)的發(fā)展大致同步。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時期舟山原始漁業(yè)已經產生。西晉時,文學家陸云《答車茂安書》中已有“東臨巨海,往往無涯,記船長驅,一舉千里?!砂霾遏~,鳣鮪赤尾,鋸齒比目,不可紀名。鲙鰡鰒,炙鱉鯸,烝石首,臛鮆,真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屬,目所希見,耳所不聞,品類數(shù)百,難可盡言也”{4}的描述。據(jù)《岱山縣志》載,公元3世紀(南北朝),“沿岸捕撈及近海生產中,2-3人小木船作業(yè),長期沿襲”。{5}唐代,海島居民以漁為業(yè),以海為利,近海捕撈發(fā)展。宋時,岱山附近洋山海域形成大黃魚漁場,漁民聞汛捕魚,汛畢即散。蘇軾《送馮判官至昌國》一詩為證:“蘭山搖動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春雷一震海帖伏,龍變海魚安海族。”{6}蘭山、秀山為岱山的兩個小島。元時,岱山漁鹽已漸發(fā)達。元末吳興人沈夢麟寄給當年棄官隱居岱山島的慈溪令陳文昭詩云:“公田七月收紅稻,山縣千家食大魚。見說海東時序好,欲攜妻子就耕鉏?!眥7}可見當年岱山漁業(yè)的盛況和海島的富足。
明洪武十九年(1386),朝廷以倭寇侵擾為由,實行“清野之策而墟其地”,遷居民于大陸;直到明嘉靖四十年(1561)朝廷開禁,“沿海居民復來岱山捕魚、開荒定居”。{8}清順治十四年(1657)又一次海禁,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弛禁。兩百余年海禁期間,“片板不得入海”,海島一度荒蕪,漁業(yè)生產中斷。
據(jù)《岱山縣志》載,展復后“清康熙年間,岱衢漁場形成,每年四五月黃魚汛,江、浙、閩諸省數(shù)千漁船集于東沙角、島斗岙一帶捕撈大黃魚”。{9}岱山東沙鎮(zhèn)和衢山島斗鎮(zhèn)是岱衢洋的兩大重要漁鎮(zhèn),每逢漁汛,大小船至數(shù)千,人至數(shù)十萬,停泊曬鲞,殆無虛地。島斗的“衢港漁燈”和東沙的“橫街魚市”,呈現(xiàn)兩大漁鎮(zhèn)的繁華,構成岱山“蓬萊十景”中最生動形象、最具生命力的詩篇。其時洋面上,船隊排列,長達十余里,白天檣桅如林,船旗獵獵,晚上漁燈高挑,星火閃爍;漁民們運魚過鮮,漁號聲聲,漁歌飄蕩,晝夜不歇。碼頭上,漁婦補網、烤網、劈魚、曬鲞,日夜忙碌。橫街上,魚行魚棧,店鋪林立,魚山人海,集市貿易,熱鬧非凡。正如清代詩人劉夢蘭所描繪的景象:“無數(shù)漁船一港收,漁燈點點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中洲”(《衢港漁燈》)和“丁沽港口海船回,小市橫街趁晚開,狂脫蓑衣尋野店,挈魚換酒醉翁來”(《橫街魚市》)。
民國六年(1917),在岱漁民8.27萬人,漁船達1.26萬艘。民國葉而良所寫七律《衢港漁燈》:“連檣漁艇亂如麻,??蛫是榘俦顿d。罶影動搖浮淺渚,星光錯雜舞橫叉。更深焰冷榔敲月,炬列輝騰浪蹴花。出岫岱云零落甚,翻教衢島擅繁華?!薄皾O艇亂如麻”和“錯雜舞橫叉”是說岱衢洋船之眾、魚之多,凸現(xiàn)捕魚過鮮的忙碌景象。
(三) “漁歌”名詞的首次出現(xiàn)
舟山“漁歌”一詞,首次出現(xiàn)在晚清詩人陳文份《南浦歸帆》一詩。詩歌描述了岱山漁歌唱晚的美麗畫面:“一灣南浦認依稀,柔櫓輕航緩緩歸。遠舵漸看隨岸轉,片帆無恙逐云飛。綠波春水桃花漲,紅蓼秋風荻葦磯,唱晚漁歌驚倦鳥,烹魚沽酒趁斜暉?!毙睍熋}脈,南浦依稀,碧波如鏡,鷗鳥翩飛,漁家郎輕搖小舢板,遼闊悠揚的漁歌號子在海天間飄蕩。清末象山詩人王慶余的一首《瀛海漁歌》也有描繪:“漁翁擊楫未停船,一曲新歌緩緩傳。矣乃聲聞瀛海上,登城賈客共陶然?!闭f明至少晚清時,漁歌號子已非常流行。
號子的歷史跟勞動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隨著海島漁民捕魚生活的固定,其衍生物——漁歌號子也隨之產生。舟山漁民號子是舟山海島先民在長期的捕魚勞作中自發(fā)創(chuàng)造、代代相傳的文化現(xiàn)象。它從簡單的有節(jié)奏的喊叫聲開始,經過無數(shù)次的重復,逐漸產生了音韻和音譜,最后形成了有固定名稱的漁歌號子。據(jù)岱山非遺辦認定,舟山漁民號子發(fā)生在遠古時期,“約在唐、宋時期已經形成,清康熙年間至民國期間達到繁榮程度。直至建國后的六、七十年代,舟山漁民號子仍呈鼎盛之勢。”{1}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木帆船機械化,傳統(tǒng)手工作業(yè)消失,舟山漁民號子失去了生存空間,瀕于消亡的邊緣。改革開放后,漁民號子又呈現(xiàn)新的生機。2006年6月,岱山縣獲得了省文化廳授予的“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漁歌之鄉(xiāng)”的命名。2008年,岱山申報的“舟山漁民號子”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二、口頭敘事:船工漁民的集體記憶
隨著生產方式和作業(yè)環(huán)境的改變,漁歌號子漸行漸遠,但仍有一部分鮮活地存在于少數(shù)老年漁人的記憶中。此行田野考察,邱宏方主任為筆者安排了船工和漁民兩組采訪對象;陶和平先生又為筆者聯(lián)系了被譽為“海島駱賓王”的林通嶼老先生。本節(jié)借助不同對象的口頭敘事和集體記憶,以對舟山漁民號子的類型進行梳理和分析,并解讀其潛在的勞動價值和文化意義。
采訪第一站是岱山第二大島衢山島,岱衢洋的北岸,大黃魚的故鄉(xiāng)。那天天氣晴好,風平浪靜,筆者一早從岱山本島的新城碼頭乘坐快艇前往,約40多分鐘就到了衢山碼頭。然后來到了衢山鎮(zhèn)文化站,站長劉全龍已召集了8位老船工在等候我們。
邱宏方主任用方言進行了簡單的開場白:“大家統(tǒng)(都)曉得,阿拉(我們)舟山漁民號子,無論運輸船也好、抲魚(捕魚)船也好,千百年來勞動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海洋漁歌號子,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所以從上到下統(tǒng)交關(非常)重視。因為目前木帆船時代已經過去,漁民號子所依托的一個基礎,已經是嘸沒(沒有)了,也就是說漁民號子已經是嘸沒在利用。嘸沒用了,逐漸就要淘汰,隨著就要消亡。格么(那么),嘎(如此)好聽的漁民號子、船工號子,阿拉漁民、船工在海洋作業(yè)中所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的文化遺產,如果在目前時勢下被斷脫(中斷)的話,覺得交關可惜。所以要在傳承保護方面多做礙(做一些)事情。即末子(今天)嘔(叫)大家來,目的是想請大家再辛苦一下,把你們肚皮里頭、腦子里頭的漁歌號子翻礙(回憶、講述)出來……”
劉全龍站長代表東道主也講了幾句話,然后8位船工老伯作了自我介紹和相互介紹,他們分別是70歲的阮倫章、70歲的任子寶、66歲的夏良漢、67歲的夏良南、64歲的徐阿善、69歲的何芳如,都是衢山本地島斗岙人。阮倫章老伯是他們推薦的主要講述人,三代船工,18歲初中畢業(yè)就到運輸社撐船。因為有文化,年紀輕,音質又好,船里培養(yǎng)他專門做拔蓬號子的領唱人。他給我們詳細描述了運輸船拔篷、搖櫓、起錨、吊舢板、打水篙等生產環(huán)節(jié)唱號子的情景,他說:“每次開航,木帆船百把噸重,介大一張蓬,號子不對齊,蓬拉勿起,船就開勿掉;跟著老船工學搖櫓,一櫓來,一櫓去,號子一定要學會,否則就可能掉到海里去;吊舢板,號子相當要緊,要是一頭快,一頭慢,節(jié)奏沒跟上,舢板就要翻向?!逼渌?位老伯也不斷回憶、講述和演示,補充和豐富當初唱船工號子的勞動場景。最后8位船工老伯一起給我們展演了《拔篷號子(船用一六大號)》和《搖櫓號子》,質樸渾厚、洪亮粗獷的號子聲令人感到非常震撼。這兩首船工號子2012年、2013年參加在岱山舉行的第一屆、第二屆舟山漁民號子演示大賽,分別獲得最佳演示獎和最佳風采獎,2012年到蕭山舉行的浙江大舞臺“我搭臺,你演出”欄目展演又獲了大獎。
采訪第二站,是岱山本島高亭漁業(yè)一村。村長何岳定熱情接待了我們,并推薦了三代都抲魚的三位老漁民給我們口述。他們是77歲的陳志利、80歲的趙秋信、75歲的劉玲九,分別在16歲、16歲、14歲的時候下海抲魚,抲了一輩子的魚。何村長介紹說:“他們村里的老漁民都年事已高,目前還會唱漁歌號子的人只剩下五、六個。前幾年確定的第一批舟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舟山漁民號子傳承人方正法老人,也是他們村的,但身體狀況不好,已講不清楚一些內容,沒叫他過來。因此叫了身體健康,也比較熱心的三位老前輩”。
三位漁民老伯一開始就訴說,漁民下海抲魚最辛苦,人就像樹葉在海里漂,隨時有生命危險,能活到現(xiàn)在真是菩薩保佑。據(jù)他們介紹,岱山漁民主要從事溜網作業(yè),打樁張網,南水拔網,北水出網,一日一夜拔兩網。溜網作業(yè)是一種網具隨潮流漂動,以網衣掛刺或纏絡魚蟹的單船作業(yè)方式。按漁船規(guī)格有小溜、中溜、大溜之分,船員4-5人或8-10人;按捕捉魚類,以鰳魚溜網、梭子蟹溜網、黃魚流網、鯧魚流網、舌鰨流網最有名氣?!墩憬∷a志》記載,吳越地區(qū)溜網作業(yè)有近千年歷史,舟山群島的岱山是溜網作業(yè)的重點地區(qū)。劉玲九老人說:“當時我們船上9個人,網有320頂接起來,每一頂7人長(雙臂張開為一人長)。大冬天,寒風刺骨,拔網時我們都打著赤腳、用起著血泡的僵硬雙手和磨光了體毛的腋下一齊夾住網繩,在船老大指揮下,喊著漁歌號子,一起使勁用力,才能把網拔起來。否則網很沉、風在吹、船在動,網根本拖不動。過去漁汛期魚很多,洋面上黃魚咕咕的叫聲能聽到,鰳魚翻動的雪白身影能看到,漁民就非常欣喜,這時候唱的號子就比較歡快,中間還夾雜各種即性的順口溜?!彼麄冞€講述了1959年4月11日親身經歷的呂泗洋特大風災死里逃生的故事。最后,三位漁民老伯給演示了漁船拔網號子、起錨號子和幾首漁歌小調。
采訪第三站,是林通嶼老先生。林老師1934年1月出生于岱山縣東沙鎮(zhèn),是一位文化干部,看到大海就想歌的人。林老師講述:“我家無人是漁民,但因出身漁鎮(zhèn),從小與大海、漁民、漁歌結下了不解之緣。1959年,我響應文藝界‘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號召,深入海島,深入漁船,和漁民兄弟交朋友,從此迷上了漁歌。50多年來,我走過舟山各縣大大小小60多個島嶼,并跟隨漁船出洋,搜集各種漁歌號子。你能見到的一些舟山漁歌號子,第一手資料基本上都是從我這里拿走的。舟山、上海、北京、四川等地的文藝工作者,到岱山找漁歌,都是來找我的。”林老師唱了好幾首不同類型、不同曲調的漁歌號子,還邊唱邊給我解釋。他說:“岱山的漁民號子實際上大部分是運輸船號子,運輸船比漁船大,路走得遠,在與外地交往中,創(chuàng)作的號子比較多,現(xiàn)在也統(tǒng)一算做漁民號子。漁民號子是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民間藝術,一是減輕勞動強度,二是指揮協(xié)調,三是表達豐收的喜悅?!绷掷蠋熍e了個例子:“比如東沙山咀頭,因為潮水淺,大船駛勿進來,只能拋在外頭。船員放下掛在大船上的小船,跳上小船。長久出門后要回家了,所以一邊搖櫓一邊歡快地唱起了搖櫓號子,曲調就比較優(yōu)美。因此,勞動對象和勞動強度不同,漁歌號子的曲調、節(jié)奏也不一樣,起篷、拔錨一般用大號,搖櫓、打水一般用小號?!绷掷蠋熅巹?chuàng)的《漁家樂》《四汛漁歌》《漁民豐收舞》等,在省文藝匯演屢獲各項大獎。他本人先后被授予首屆“岱山縣海洋文化名人”、首屆浙江省“優(yōu)秀民間文藝人才”、浙江省“情懷榜年度人物”等,人稱“海島駱賓王”。
調查參訪之余,筆者還參觀了建在岱山東沙漁鎮(zhèn)的中國海洋漁業(yè)博物館、高亭新城的中國臺風博物館、岱東后沙洋的舟山漁民號子演示基地和鹿欄晴沙“休魚謝洋”大型祭海壇,在岱山圖書館、檔案館以及非遺保護中心查閱相關文史資料,以全方位了解舟山漁民號子。
三、拔篷起錨:漁民號子的類型特征
(一)漁民號子的類型及特征
從老人們陸續(xù)的回憶和講述中,經過記錄、整理,現(xiàn)存舟山漁民號子大概還有二十余種。
1、按照作業(yè)時的用力部位可分為十一大類。
“舟山漁民號子,是世代以討海為生的舟山漁民和船工在勞作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逐漸豐富并世代相傳、朝夕為伴的海島民間口頭音樂”。{1}千百年來,木帆船是舟山諸島捕魚和海上運輸?shù)闹饕ぞ?,舟船的航運要借助自然風力,而作業(yè)的每一道工序全靠人力完成,體力勞動異常繁重。為了統(tǒng)一勞動節(jié)奏、減輕作業(yè)壓力、調適心理情緒,就有種類繁多的漁歌號子產生。據(jù)老漁民、老船工介紹,凡涉及船上和岸上勞動的內容,都曾有對應的漁歌號子。但是隨著木帆船時代的結束和老漁人的頻頻過世,漁歌號子幾成絕響。
2、按照作業(yè)時的用力強度可分為小號和大號兩種。如《起錨》就是其中的典型:
這首起錨勞動時唱的號子,由小號和大號組成。舟山漁民號子因勞動強度、勞動節(jié)奏和音調旋律方面的差異,總體分為大號和小號兩種。大號即重號,用于勞動強度大時;小號即輕號,用于勞動強度小時。大號多為四拍子,節(jié)奏徐緩沉重,以八拍為為“領”、“合”的一個律動周期,重音放在第七拍的合音上;小號為兩拍子或四拍子,節(jié)奏較為輕快緊湊或輕松悠揚,以四拍為一個律動周期,重音放在第一或第三拍的位置上。大號曲調為五聲音階羽或宮調式;小號往往信口喊唱,或唱或停,更具即興性,因此曲調結構無定式。這些都是勞動本身對歌唱形態(tài)和形式的直接影響。
(二)代表性漁民號子舉例
目前留存下來數(shù)量較多且最有代表性的舟山漁歌號子主要有搖櫓號子、風篷號子、漁網號子、起錨號子等。
1、 搖櫓號子。在漫長的木帆船時代,除了借助大自然恩賜的季候風,船櫓是推動船只前進的主要動力。漁諺說:無風真辛苦,走船要搖櫓。風篷不張或逆水行舟的時候,櫓就成了唯一的動力,同時調控船的行駛方向。搖櫓有單人搖(輕搖)和雙人搖(重搖)兩種形式,搖櫓號子也相應地分兩類。
比如林通嶼老先生舉例示唱的東沙山咀頭搖小舢板到岸上的《搖櫓號子(單人搖)》:
唉羅伙來,合啦家里羅,搖櫓搖櫓伙來,搖櫓唉伙,也羅伙,也合里羅來,合作 也羅,喔羅羅喲伙來,合啦家里羅,搖櫓搖櫓伙來,搖櫓也伙!
這首搖櫓號子4/4拍節(jié)奏,中速演唱,風平浪靜的海面上,和搖櫓動作完美交融,仿佛一曲凱歌,非常輕松地傳遞出了船民豐收的歡樂和回家的愉悅之情。衢山老船工給我們演示的 《搖櫓號子(雙人搖)》唱道:
(領)嗨里格喲,(合)合家羅,(領)喲里格喲吼,(合)合家羅,(領)喲 里格喲吼,(合)合家羅,(領)喲里格喲吼,(合)合家羅。
雙人櫓也稱對拜櫓,兩人站在櫓的兩側,合搖一枝大櫓,猶如作揖狀。搖櫓時,一推一拉,一唱一合,強音落在合拍上,號子的節(jié)奏與搖櫓的動作整齊劃一。當遇到頂風或逆水,或需避開漩渦、繞過礁石時,搖櫓的速度隨著加快,號子的節(jié)拍從2/4轉為1/4拍。
2、 風篷號子。篷,也稱為帆。古時候,海上行船主要靠風,而篷正是利用風力的工具。強勁的順風鼓動著篷帆,舟船就能飛速向前。有的船有三頂篷,稱為三帆船;有的四、五頂,大船七頂篷的都有。篷的受力面積大,動力也大。每次船起航的時候,需要眾人齊心協(xié)力把重達千斤的篷帆一節(jié)一節(jié)升到桅桿上,稱為“拔篷”。拔篷時的勞動號子往往凝重、高亢、堅定、有力,一般船老大為拔篷號子領唱人,其余船員應和,與升篷的節(jié)奏契合無間。
拔篷開始時用力不需很大,先以兩字一頓的拔篷小號作為預熱和前奏。船老大領唱一句,船員們應和一句,篷帆就往上升一級。如《拔篷號子(小號)》,2/4拍中速有力,重音放在合唱的第一拍上:
(領)吔束,(和)吔呀,(領)吔啰,(和)吼吼,哎呀,(領)合作,來呀, (和)吼啰。
當篷升到一半時,張開的篷受風力阻擋,拉篷就顯得吃力。這時小號轉入豪邁、粗獷的大號,根據(jù)用力所需強度,跟隨領唱者的指揮,號子節(jié)奏慢速有力地在2/4、3/4、4/4拍之間轉換。拔篷“一六號”是運輸船代表性的專用號子,所謂“七篷綠眉毛,纖桿環(huán)淡槽,后生性格燥,要打‘一六號”。那天衢山采訪尾聲時,八名老船工在阮倫章的領唱下,給我們展演了最為有名、最有氣勢和最有力度的運輸船《拔篷號子(一六號)》:
(領)一六也,(合)嗨咗嗨咗嗨咗,(領)也羅呀(合)三來,(領)一六也,
(合)嗨咗嗨咗,(領)也羅呀,(合)哎煞拉拉拉拉拉,(領)哎煞拉拉拉拉喲呵!
(合)合家里羅。(領)一六伙嗨,(合)也羅伙呀嗨咗,(領)也合家里個,(合)
哎羅,(領)哎山羅,(合)也里羅,(領)哎合家羅,(合)也羅呀伙?!I)
哎煞拉拉拉拉拉,(合)嗨咗嗨咗,(領)煞拉拉拉拉拉,(合)嗨咗嗨咗,嗨咗——。
領唱者以宏亮的“一六也”起領,接下去是整齊有力的“嗨咗嗨咗”聲,再接下去是非常遼闊的“哎煞拉拉拉拉拉”,循環(huán)往復,很奮進、很震撼,大海上揚帆破浪、勇往直前的船工漁民的形象立即呈現(xiàn)在眼前。
3、 漁網號子。網是一種漁具,漁民捕魚離不開網。按作業(yè)方式,網有拖網、張網、刺網、圍網、敷網、抄網、掩網等之分。漁民在下網、拔網(起網)和抬網時,均會唱號子借力和表達心情。所以有拔網(起網)號子、抬網號子等。
如以《采茶舞曲》風靡大江南北的著名音樂家周大風早期在舟山記錄的《起網號子》:
(領)殺拉拉子(和)嗨唷,(領)殺拉拉子(和)嗨唷,(領)殺拉拉子殺拉拉子(和)嗨唷嗨唷,(領)嗨!天上有多少星星,(和)嗨唷?。I)地上有多少人丁,(和)嗨?。。I)海上有多少珍珠寶貝,(和)嗨唷!……(領)數(shù)拉格數(shù)勿清呀!(和) 嗨?。。I)嗨唷?。ê停┼肃?!……(領)沙啦啦子——(和)嗨!{1}
這是遠洋作業(yè)船起網時采用的號子,漁網大而濕重,唱時著力處在“嗨喲”;唱詞則是即景生情,這首就用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珍珠寶貝做比,流露魚蟹滿網的豐收喜悅。
漁民非常重視網具的維護,每逢漁船回洋攏岸,首先把網抬上來,進行理網和補網。抬網號子,是漁民在抬漁網時所唱。在溜網作業(yè)區(qū),一頂網往往需要十幾個人一起抬,而浸透了水的漁網又特別沉。漁民們?yōu)榱朔乐箍慕O,統(tǒng)一步調,會唱簡單的抬網號子,循環(huán)往復。如《抬網號子》:“也羅伙,嗨作,也合家羅,也合家羅伙,也羅,合家里格喂索?!泵恳恍」?jié)兩拍,一步一個腳印,一齊用力把漁網從船上抬到岸上。
圖片說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岱山境內的岱衢漁場大黃魚汛旺發(fā),江、浙、閩、滬三省一市漁民紛紛來岱捕撈。圖為起網時場景。(林通嶼攝,岱山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4、 起錨號子。錨是泊船設備的主要部件,鐵制的停船器具。鐵鏈掛在船上,鐵錨拋在水底,可以使船只在大風大浪的洋面上牢牢停穩(wěn),避免漂移擱淺。而開船時,需要把扎根海底的鐵錨拔起,其要使出的力量也可想而知。起錨時就要唱起錨號子,分為大號和小號兩種。根據(jù)起錨開始、鐵索拉緊、錨靠近水面時的不同壓力,小號、大號、小號交替使用。
高亭一村的三位漁民老伯為我們演示了兩首起錨號子。其一為《起錨號子(小號)》:
(領)嗨呀,(合)咗來!(領)哦,(合)吼來?。I)嗨,(合)呀拉?。I) 嗨呀,(合)索來?。I)哦,(合)吼來!
短促的一字或兩字調為主的小號,結構精巧,一領一和,蘊含著簡單的起承轉合,跟拔錨的節(jié)奏完全契合。而當拉索繃直,水壓加大時,拔錨用力隨之增大,改唱大號了。其二為《起錨號子(大號)》:
(領)吔啰吼嗨,(合)吔啰嗨啦,(領)吔啰合家里格,(合)哎啰,(領) 哎山啰,(合)哎吔啰,(領)哎合吔來,(合)吔啰吼。
勁往一處使,力往一道用,4/4拍節(jié)奏的起錨大號,再現(xiàn)沉著有力、堅毅豪邁的漁人船民的形象。
四、族群認同:漁民號子的多元價值
舟山漁民號子是海島漁民和船工從事海上勞動而自編自唱的歌謠,它源于生產勞動,又服務于勞動實踐,在漁業(yè)勞動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一,指揮勞動、統(tǒng)一步調的組織作用。海洋捕撈是一項集體勞動,拔篷、起錨、拖網、吊水、挑艙……都必須相互配合,團結協(xié)作,才能使勞動順利進行,并共同抵御風險,保障生產安全。比如《溜網蟹船拔網號子》中間有幾句歌詞:“眼睛自家看呀,腳手要當心呀,捏手處揀揀呀,觸著要做病呀?!娢涣值苎?,號子拉拉齊呀,同同拔帶起呀,南風外掉頭呀。”號子起著提醒勞動安全和指揮行動一致的作用。尤其領唱就像軍隊里的指揮,號子就是命令,體現(xiàn)了它的實用價值。其二,減輕強度、鼓舞情緒的調節(jié)作用。漁業(yè)勞動都為體力勞動,漁民船工長期漂泊在海上,極其辛苦,也極易疲倦。節(jié)奏規(guī)整、催人奮進的漁歌號子能有效調節(jié)人體呼吸,緩解身體疲憊,減輕勞動壓力。如《拔船號子》中的歌詞:“嗨唷!嗨??!嗨??!嗨??!一枝梅大鬧寧會府唷,嗨咯??!炮打二郎韓世忠唷,嗨啦咯??!三次激走啦咯金兀術唷,嗨?。∷慕艽宕篝[嘉興府唷,嗨啦咯?。∥樽玉阋呀魂P過唷,嗨唷!六出哩咯祁山諸葛亮唷,嗨?。∑邭q里哩咯打虎李存孝唷,嗨?。“岁噲D巧擺諸葛亮,嗨??!九伐中原姜伯約唷,嗨??!十次啦咯革命孫中山唷,嗨啦?。 币猿獨v史掌故和人物故事為號子內容,鼓舞勞動情緒,積蓄精神力量。其三,慶祝豐收、歡樂喜悅的表達作用。如一首漁網號子唱道:“一網三萬六哎,抲到早稻熟。三潮船裝滿哎,餐餐有鮮吃。一網一滿船哎,有吃又有著!”歌詞充滿著勞動豐收的愉悅之情。
舟山漁民號子自第一批原始居民到舟山海島定居就已自發(fā)萌生,并長期傳唱在手工作業(yè)為主的木帆船時代,賡續(xù)不斷;從“嗨咗嗨咗”最簡單的號子形式發(fā)展到船上不同勞作工序的勞動號子內容,承載著許多的原始記憶和歷史文化密碼。海洋勞動創(chuàng)造了漁民號子,而漁民號子本身又記載了海島族群的生存歷程和生命形態(tài),見證著舟山傳統(tǒng)海洋漁業(yè)、航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舟山漁民號子隨舟山海洋捕撈業(yè)而變遷,它萌發(fā)于遠古時期,形成于秦漢,歷經唐宋元的發(fā)展,走向清代至建國的繁榮,最后隨著木帆船時代的結束而漸趨衰落。作為一種古老的海洋民間口頭文化,它是舟山漁業(yè)史的很好佐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另外,漁歌號子即性隨編的歌詞,與當?shù)氐乃牡乩?、歷史時政、生產方式等息息相關,是漁民船工耳聞目睹或親身實踐的經驗積淀,成為當今研究漁船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例如,漁民搖櫓時唱的號子《舟山漁場蠻蠻長》:“南洋到北洋,舟山漁場蠻蠻長。三門灣口貓頭洋,石浦對出大目洋,六橫蝦峙桃花港,洋鞍漁場在東向。普陀門口蓮花洋,轉過普陀是黃大洋,黃大洋東首是中街,黃大洋北邊岱衢港。穿過岱衢港黃澤洋、馬目靠著灰鱉洋,玉盤山下玉盤洋,枸杞壁下站兩廂,嵊山漁場夾中央?;B以北大戢洋,再往北上佘山洋,穿出佘山上呂泗,已經不屬舟山洋?!边@是一幅鮮活的航海記憶圖,是老漁民海上勞作生涯的總結,見證了舟山漁場曾經的輝煌。
舟山漁民號子是具有鮮明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間口頭藝術,與內陸地區(qū)的山歌、田歌有明顯的區(qū)別;同浙江沿海其他地區(qū)相比,號子種類比較齊全,曲調剛柔相濟,獨具海島原生態(tài)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審美價值。(1)大漁船和運輸船經常勞作于大洋上,搏擊于風浪間,勞動強度大,吆喝出來的號子高亢激昂、雄渾有力、節(jié)奏強烈;近海溜網區(qū)的小漁舟,風浪顛簸較小,勞動強度相對較輕,所唱號子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悠揚動聽,并經常穿插漁歌小調。(2)大多數(shù)的漁歌號子有調無詞,用方言演唱,多用襯詞,比如“也羅伙呀”、“合家羅吔”、“嗨里格喲”、“嗨咗嗨咗”、“嗨唷嗨唷”、“殺啦啦啦”,這些語氣詞是典型的舟山海島方言,并與呼吸節(jié)奏一致。(3)當勞動環(huán)境比較輕松,或為減輕疲乏,或遇豐收景象時,漁民常觸景生情,自由編詞,如《搖櫓號》中的 “搖進(里格)關,吃夜(里格)飯,搖勿(里格)進哎,格餓點(里格)心!”;當天氣驟變,突遇逆風時,漁民也會即興編唱漁歌,給自己鼓勁,如《起篷歌》:“行船哪怕對頭風啰,對頭風啰!曬鲞哪管太陽紅啰,太陽紅啰!要摸珍珠海底鉆啰,海底鉆啰!要抓大魚急撐篷啰,嗨嗨嗨嗨嗨! ”顯示了漁民樸素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樂觀豪邁的氣概。另外,號子曲調多為五聲音階羽或宮調式,有明顯的民間音樂藝術特性;演唱采用一唱眾和、集體齊唱、或二聲部唱等形式,既與勞動節(jié)奏相合,又極富有藝術感染力。
舟山漁民號子是舟山漁民船工以海洋為依托,在捕魚勞作和航海運輸中形成的獨具族群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它既是勞動者自我力量和集體力量的體現(xiàn),又與當?shù)氐娘L土人情和族群意識息息相關,是海島地區(qū)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社會形態(tài)以及族群心理的反映。舟山漁民號子不僅與舟山地區(qū)的海洋漁業(yè)生產習俗和島民生活習俗相依相存,也承載著海洋民間藝術、海洋節(jié)慶習俗和海洋民間信仰等諸多內容。特別是即興編唱的小號歌詞中,既有對地域風貌、生產環(huán)境、勞動工具、作業(yè)方式、漁民生活的形象描述,又不時穿插民俗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人物、童話寓言、諺語、俗語、俚語等宣泄勞動情緒的內容,是生產經驗、民俗文化、族群意識的渾然融合。如《撒網歌》:“網兒長來網兒巧,網兒抖抖攔海腰,蝦公魚婆快快來,網里坐坐睏晏覺,雙腳抖抖胡須翹,眼睛瞪瞪頭搖搖,龍王叫儂來下凡,凡間的味道刮刮叫,嘎嘎嘎嘎、吱吱吱吱,.嘟嘟嘟嘟,呼呼呼呼,啥個道理介熱鬧?網里格碰著個張果老,八仙今朝子要過海,要儂格蝦公魚婆作向導,一走走到閻王殿,嚇得張果老拔腳跑。解解磨磨落油鍋,只怪儂命苦,得罪拉格龍王數(shù)難逃。”這首撒網號子,蝦兵蟹將的童話故事、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閻羅王的佛教傳聞以及舟山海島的海龍王信仰習俗都有涉及,包蘊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舟山漁民號子是海島漁民世代相傳的經驗累積和智慧結晶,具有極高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族群認同價值。
五、結 語
千百年來,舟山漁民船工以大海為家,以捕魚運輸為生,耕海牧田,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舟山漁民號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于以岱山縣為軸心的舟山群島約三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內,輻射至浙江寧波、象山、奉化、慈溪、鎮(zhèn)海、臺州、溫州等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江蘇、上海、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qū),是舟山乃至我國海洋傳統(tǒng)漁業(yè)和航運業(yè)的活化石。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舟山漁民號子已失去了它功能性的作用,但它那原始的發(fā)自生命質感的聲音、大海般恢弘的氣質、奔放著的漁人船工豪邁豁達的性情以及濃郁的海島生活氣息,都是令人難忘和值得傳承的。研究漁歌號子這一民間藝術和海洋文化珍品,就要了解它所處的海洋地理生態(tài)和文化歷史淵源,并深入田野,通過訪談與觀察,把握其與勞動密切相關的分類特征和喊唱特點,充分挖掘號子的勞動實用價值、歷史見證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和族群文化價值,才能在目前瀕于失傳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進一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吳啟琳)
Abstract: The marine fishing song not only records the original ancestors of the specific area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fishing labor life, but also modern fishermen's life and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simple convergence. The seven-day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old oral fishing fisherman's oral memory, the history of Zhoushan fishermen's origin, geography and ecology, functional categorie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pection and combing to sensible intuitive first-hand information and fresh art The model restores the labor scene and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island fisherma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revealing the folklore style 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ethnic group.
Key words: National level non-heritage project;Zhoushan fishermen song;Field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