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婧雯 張夢婕
玉乃“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中國玉器以其精湛的技藝,優(yōu)美的造型著稱于世。同時,玉文化自新石器時代開始,發(fā)展至今已有7000余年。從原始質(zhì)樸的“石玉”到宗教圖騰的“神玉”,從有禮有制的“禮玉”,再到謙謙君子的“德玉”,到最后,玉器終于開始卸去高度神秘的面紗,走下神壇,融進(jìn)民間,寄寓于生活。漫長的旅途中,玉器充滿神秘浪漫的同時也不失世俗的真實。玉器文化的發(fā)展也一直沒有間斷過,這在世界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由于漢代文化承襲先秦、匯集南北,形成并確定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因此也造就了豐富綺麗的玉器。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xiāng),漢文化的發(fā)源地,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社會安定,所以留下了眾多極富品味的漢代文化遺產(chǎn),精美絕倫的玉器便是其中璀璨奪目的瑰寶之一。徐州漢玉的種類繁多,我們選擇其中的玉蟬介紹給大家。
漢代玉蟬分三種:一是佩蟬,頂端有對穿;二是冠蟬,用于帽飾,腹部穿眼;三是含蟬,在逝者口中壓舌,體積較小,刀法簡單,沒有穿眼。
在各種玉制昆蟲里,玉蟬的數(shù)量最多,其制作的歷史可追溯到我們的史前時代。據(jù)考古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玉蟬出現(xiàn)。著名的商代殷墟“婦好”墓也曾有玉蟬出土,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西漢時期,玉蟬大量出現(xiàn),雕刻技法日趨成熟,直到現(xiàn)在仍是大眾喜歡的品種,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問世且經(jīng)久不衰。
蟬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來是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征。玉蟬是一種高貴的禮器,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能夠象征主人的身份。
在古人心目中,蟬棲于高枝,飲甘露而生,是一種性情高雅的生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蟬蛻于濁污,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大意是說:蟬在最后脫殼成為成蟲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膠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正因為蟬寓意高潔,用玉雕刻而成,佩戴在身上,或飾在冠上,既能代表身份地位,又可顯示清雅高尚。除佩蟬和冠蟬之外,還有一種含蟬。古人認(rèn)為蟬能蛻化不死,人死則如同蟬變成蛹,來年又可復(fù)生,所以死后在口中含蟬,期望自己像蟬一樣蛻化再生。人們生前往往將蟬作為佩飾戴在身上,死后以蟬隨葬,將其作為追求不朽獲得新生的寄托,因而玉蟬自古以來都是玉雕的重要題材之一。
佩蟬、冠蟬和含蟬的區(qū)別在于,佩蟬在頭部有對鉆成“V”開的象鼻眼,或頂端有的對穿,用以穿系,便于佩帶;冠蟬則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漢宮儀》“待中、左蟬、右貂……”即明確地指出待中之冠上飾有蟬;至于含蟬就不需要穿什么洞眼了。漢代玉蟬根據(jù)頭部的特點可分為平頭型和圓頭型兩類,平頭型以西漢早期為多,圓頭型多見于東漢,延續(xù)使用至魏晉時期。西漢玉蟬繼承了戰(zhàn)國時期的雕刻技法,布局合理,刀法生動簡練,剛勁有力,刀刀見鋒。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線,但有兩條上下交鋒成“八”字形,特別是雙翼更為明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漢八刀”技法。
西漢時期,玉器選材受到重視,白玉被大量使用。玉蟬呈中間厚、兩邊薄的斜坡狀,與戰(zhàn)國時期相比,顯得薄而大。玉蟬線條纖秀,尖端鋒芒銳利,邊緣如刀切。翼中線兩邊以推磨技法形成的中線自然挺直,被稱作陽紋線,這就是蟬紋最精致之處。中線兩邊推磨出來的坡度,光潔、平整、潤滑,蟬尾部的橫線表達(dá)的是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有的玉蟬頸下以單折法深挖,外沿輪廓線整齊完整,斜坡光潔平整,沒有波浪痕跡。
玉蟬的形象在歷代玉器中屢見不鮮,但在不同的時代,由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審美意識的變化,蟬的形制和制作工藝也有所變化。
東晉的玉蟬軀體中間厚,兩邊薄,有明顯的弧度,邊沿棱角不見鋒,雙眼渾圓,尾端稍呈圓形,但有時也很尖。明代的玉蟬以青玉為多,且做工粗糙,頭型較小,雙翼略寬,向兩邊擴(kuò)張,尾部稍呈渾圓,不像漢代玉蟬那樣有扎手感。清代玉蟬的材料以白玉為多,紋飾細(xì)致,造型逼真,在雕刻技法上陰陽兩線相結(jié)合,雙翼的脈紋有高低不平的感覺。清乾隆以后,玉蟬的制作比較粗劣,玉質(zhì)不講究,雕刻的線條深且寬,彎度比較大,有崩裂現(xiàn)象和毛道。
而現(xiàn)代仿品大多為青玉質(zhì)地,有較多褐色的沁痕,玉質(zhì)較新,沁色大多為人工染色,也有用雜玉仿制的,但仿品整體造型生硬呆板,紋飾線條缺少力度,眼、嘴、翅等刻畫粗糙,線條不流暢、不自然,刻工大多為現(xiàn)代工藝。
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徐州漢墓出土的以及我們收藏的漢代玉蟬:
1.佩蟬,如圖一,長4.5厘米,寬2.1厘米,出土于獅子山楚王陵。此玉蟬以新疆和田白玉制成,雙目凸出,尾稍上翹,羽翼紋理雕刻清晰,甚至連蟬足和腹部的節(jié)都雕刻得非常逼真。蟬體從頭至尾有一系掛用的穿孔,表明這件玉蟬為佩蟬。
2.唅蟬,如圖二,此唅長4.8厘米,寬2.5厘米,出土于陶家山漢墓。由于此玉蟬體積較小,刀法簡單,沒有穿眼,故應(yīng)是玉唅蟬。
3.唅蟬,如圖三,此唅長5.5厘米,寬3厘米,收藏于徐州。此唅刀法生動簡練,剛勁有力,明顯為民間說的“漢八刀”技法,因無穿眼,故為玉唅蟬。
4.唅蟬,如圖四,此唅長3.3厘米,寬2厘米,收藏于徐州。此蟬雖小,但寥寥五刀,卻使造型生動逼真,無穿眼,故為玉唅蟬。
5.冠蟬,如圖五,此唅長3.8厘米,寬1.5厘米,收藏于徐州。雖為碧玉,但上面布滿沁痕,雖似含蟬,但由于腹部有穿孔,故可能為冠蟬。
6.唅蟬,如圖六,長6.0厘米,寬3.1厘米,收藏于徐州。青白玉,扁平體,中部隆起,頭部前端略呈弧形,嘴角分明,雙翼末端和尾端都呈現(xiàn)尖形,但由于腹部無穿眼,故為玉唅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