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國 張浪 孫娜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具有歷史印證、文化傳承、政治教育、經濟開發(fā)等諸多價值功能,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將紅色文化廣泛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提升高校的育人質量和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從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實際出發(fā),結合西華師范大學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的系列舉措,就高校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索,以求為高校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可行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紅色文化;路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3-0172-03
一、紅色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近年來,隨著紅色旅游、紅色影視的日益升溫,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后,“紅色文化”已經成為普通民眾耳熟能詳?shù)臒衢T話題,更成為國內學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有關“紅色文化”研究的論文與專著也是層出不窮。然而,對于“紅色文化”的定義,國內學界尚處爭鳴階段,有“文化資源論”“革命文化論”“先進文化論”和“特色文化論”[1]四種代表性看法。筆者更贊同“先進文化論”,認為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方面。其中,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等革命文獻作品;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形成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航天精神等具有時代價值的精神。
二、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2],但是當代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時刻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我國社會轉型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也總是引發(fā)大學生的思想困惑。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迫切需要及時的疏導和科學的引領,亟待接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尤其是紅色文化的滋養(yǎng)。
(一)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生價值觀念更加復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發(fā)展,在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核心由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價值目標由理想主義向現(xiàn)實主義轉變、價值信仰由一元主導向多元并存發(fā)展、價值取向由單一型向多樣化發(fā)展、價值評價標準由內在精神型轉向外在功利型[3],從而出現(xiàn)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不良現(xiàn)象甚至違法犯罪行為。
(二)社會轉型時期內大學生精神困境更加繁多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舊的價值體系尚未瓦解,新的價值體系還沒形成,這使人們在思想、觀念、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在我國高校內,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2]?!?/p>
(三)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更加深入
在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各種意識形態(tài)相互激蕩交融,人本主義、存在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紛至沓來。近年來,國際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zhàn)略圖謀,通過網絡、影視等各種傳播渠道和工具,將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帶至國內,使大學生顯現(xiàn)出情感上的感覺主義、理性上的懷疑主義、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和選擇上的世俗主義等不良傾向[4]。
(四)網絡信息時代里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弱化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網絡的快速普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休閑娛樂、獲取知識、表達意見、結交朋友的重要渠道。然而,網絡信息龐雜多樣、魚目混珠,其中夾雜的一些反動、黃色、迷信的內容,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帶來巨大沖擊,極大地削弱了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5]。
三、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可行路徑
長期以來,西華師范大學積極整合、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成功打造“課堂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四位一體的紅色文化育人新模式,有力地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也為當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可行路徑。
(一)堅持課堂育人,突出教學主體,奠定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基礎
近年來,西華師范大學緊緊圍繞課堂這一主陣地,牢牢把握思政課這一主渠道,專門組建以王安平教授為帶頭人的老、中、青三代教學研究團隊,定期開展有關紅色文化的學習研討活動,組織編寫系列頗具南充地域特色的紅色校本教材,先后開設以《朱德思想研究》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課程。同時,學校選用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等必修課程。此外,學校先后邀請朱德同志原秘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蓋隆教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副主任、朱德生平思想研究會原會長李捷研究員,軍事博物館副館長羅戈大校,解放軍裝備學院張繼春大校等專家學者走進課堂,將前沿的思想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真實的革命故事傳播給全校學生,讓紅色文化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使學校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取得了積極成效。
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必須突出教學的主體地位,抓好教師、教材、教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具體來講,高校要積極選派專任教師參加有關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學習培訓、參觀考察,努力建成一支專業(yè)過硬、講授深入、指導有方的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骨干教師隊伍;要定期邀請資深的專家學者、抗戰(zhàn)老兵、紅軍戰(zhàn)士走進學校、走上課堂,著力營造傳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的濃厚氛圍;可以完善教材教輔材料準入機制,征訂精品優(yōu)質的紅色文化教材,并根據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特色、本校的教學條件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組織撰寫紅色校本課程,不斷提升紅色文化教育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可以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已開設課程中融入更多紅色文化元素的基礎上,每學期增加1-2門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選修課、通識課,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可以以班團支部為單位,每學期設計兩次以上的紅色文化主題團日活動,開展紅色文化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討論,使廣大學生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與本質。
(二)堅持實踐育人,注重實踐鍛煉,搭建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舞臺
長期以來,西華師范大學始終堅持實踐育人的辦學方針,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極具教育意義的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規(guī)范化、陣地化的活動體系,鑄就了學校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的響亮品牌:一是把校園內的胡耀邦辦公舊址作為學生的常規(guī)教育活動開展基地,每周定期組織學生打掃耀邦樓群;二是把南充市羅瑞卿故居和西山烈士陵園作為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開展基地,每逢“八·一”“十·一”等重要節(jié)點,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教育實踐活動;三是把南充市朱德故居、廣安市的鄧小平故居、達州市的張愛萍故居等作為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基地,每年暑假組織學生前往上述基地開展重走革命路、訪問老黨員、祭掃烈士陵墓等活動;四是把巴中市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作為學生的紅色文化研習基地,組織對川陜蘇區(qū)文化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前往當?shù)亻_展采風和研究活動。
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必須發(fā)揮實踐的強大作用,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培育和踐行紅色文化精神[6]。具體來講,高??梢苑e極構建“景校合作”、“政校合作”機制,與周邊的革命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革命偉人故居等紅色景點共建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和研究基地,以班團活動、黨員活動為載體,主動選派青年團員、學生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開展理論學習、志愿服務等活動;以專業(yè)見習實訓為契機,定期組織相關專業(yè)學生前往基地開展頂崗見習、采風學習等活動;以社會實踐為平臺,積極引導全校學生奔赴各地開展紅色文化宣講、抗戰(zhàn)老兵尋訪等活動,使其近距離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堅定其跟黨走的理想信念。此外,高??梢约t色文化類賽事為抓手,組織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歷史劇展演比賽等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并通過資金、技術、政策援助來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血雨腥風的戰(zhàn)爭歲月、體驗英雄豪邁的精神世界、理解紅色文化的實質內涵。
(三)堅持文化育人,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豐富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載體
一直以來,西華師范大學立足以繼承和發(fā)揚包括紅色文化在內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為目的,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的思想教育因素,連續(xù)舉辦“紅歌伴我成長”“我與祖國共奮進”“馬克思主義宣傳周”和“誦經典、學先烈、觀電影”等系列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積極開展“我心中的朱總司令”“朱德精神學習研討會”“張瀾民主革命思想學習”等紅色文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對紅色文化減少陌生感、增加親切感。同時,學校以新生節(jié)、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和社團文化藝術節(jié)為依托,采用歷史劇展演比賽、小品大賽和舞蹈比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編排表演《朱德頌》《豐碑》等以革命先烈事跡及其精神為主要內容的經典紅色舞蹈、歌曲、小品,使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得到明顯的提高。此外,學校以建黨、建軍、建國和建團等重大節(jié)點為契機,開展“紅色電影賞析周”、“學黨史、頌黨魂”知識競賽,讓學生體會革命經典作品的時代魅力。
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必須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言行。具體來講,高??梢栽谛@文化賽事中融入紅色文化,以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視聽方式,依托文藝匯演、小品大賽和舞蹈比賽等表現(xiàn)形式,舉辦“紅色音樂會”、“紅色主題文藝匯演”等系列賽事,可以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節(jié)點,組織開展集中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交流影片觀后感活動、黨史國情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可以在校園學生社團發(fā)展中融入紅色文化,鼓勵學生自發(fā)成立紅色文化社團,引導紅色文化社團開展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文化活動;可以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中融入紅色文化,在校園各處懸掛國旗、黨旗等紅色標志,在校園內部增設毛澤東、朱德等革命偉人雕像,在學校教學樓、辦公樓等公共場所懸掛紅色文化的名言警句,從而把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巧妙呈現(xiàn),潛移默化地引領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四)堅持網絡育人,拓展教育陣地,拓展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渠道[7]
大學生作為信息時代最活躍的人群,是網絡的主要用戶,其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更因手機、iPad等新媒體而徹底改變。長期以來,西華師范大學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傳媒手段,適時在學校官方網站設置紅色文化教育板塊,定期推送圖文并茂的紅色文化信息,讓學生登錄網站、瀏覽網頁時接觸更多紅色文化知識。同時,學校積極順應媒體發(fā)展的新形勢,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易班等新興交流工具,加強師生情感,傳播紅色文化,呵護學生心靈,從而最終形成了“QQ群-易班-微博-微信-網站”五位一體的媒體集群。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學生工作辦公平臺,校屬各單位還分別創(chuàng)辦了各自的網站、開通了相應的系統(tǒng),使大學生的日常管理日益科學化、現(xiàn)代化,使紅色文化教育漸趨生活化、常態(tài)化、長效化。
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必須拓展教育陣地,利用網絡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高校要順應當今社會的時代特點和大學生生活實際,建立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紅色文化網站和相應的工作平臺,并逐步健全網絡育人工作隊伍,以加強紅色文化網站或平臺的管理與指導,做到所傳播的理念和思想不違背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和“四項基本原則”,使網絡始終成為紅色文化教育的新陣地。同時,要將紅色文化教育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在網絡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學校的社團活動、名人講座、專題報告等活動內容引入網絡。此外,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易班APP等新媒體,廣泛開展例如“馬列主義宣傳周”“思想道德建設宣傳月”“黨員先鋒工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等特殊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繁榮校園文化,傳遞育人正能量。
四、結束語
紅色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折射出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財富。在新的形勢下,高校作為大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機構,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思想教育因素,通過突出教學、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形式、拓展陣地等舉措來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
參考文獻
[1]鄧顯超,鄧海霞.十年來國內紅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評[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1):29-39.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3]張存庫.淺析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J].青年探索,2000(6):37-41.
[4]郝朝娜.價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2.
[5]論海柱.基于紅色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4(1):19-20.
[6]陳紅.依托紅色文化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5):208-209.
[7]楊眾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