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
摘要:基于電腦橫機的楔形編織工藝,結合緯編基礎組織、集圈組織、提花組織等,設計了具有特殊視覺效果的針織毛衫立體花型,如浮雕效果、褶裥效果、波紋效果、蜂窩效果、多彩立體三角效果、異色凸起效果等。結果表明,利用楔形編織工藝與各種組織進行融合,并結合紗線色彩的變化,可編織三維立體外觀效果較強的織物,為針織毛衫面料立體花型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楔形編織;立體花型;毛衫;組織結構
中圖分類號:TS18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65X(2017)05-0028-05
Abstract:Threedimensional patterns of knitting sweater of special visual effect were designed based on wedge knitting technology of computeriz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weft knitting basic stitch, tuck stitch and jacquard, including raised pattern, grooved drum pattern, honeycomb pattern, colorful stereoscopic triangle pattern, and heterochrome raised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yecatching threedimensional fabrics can be made with wedge knit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various weave structure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lor change of yarns,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of knitting sweater.
Key words:wedge knitting technology;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knitting sweater; weave structure
立體花型是毛衫針織產(chǎn)品設計中實現(xiàn)具有特色外觀造型的重要花型。針織立體花型面料通過其特有的組織結構、工藝方法等,以其獨特的紋理外觀及手感,豐富了毛衫造型的內(nèi)容,拓展了毛衫的設計空間,賦予毛衫特殊創(chuàng)意造型的藝術美感,滿足了消費者對毛衫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毛衫針織面料的立體花型可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xiàn),如浮線法、集圈法、移圈法、楔形編織法等[14]。其中楔形編織法具有高速、高效和耗材少的優(yōu)點,但由于其對編織機器設備要求高且工藝難以控制,在企業(yè)中的應用并不廣泛。
本文利用Stoll公司的CMS530 HP型電腦橫機及其花型準備系統(tǒng),采用楔形編織結合針織緯編基礎組織、集圈組織,移圈組織,提花組織等特點,同時配以不同色彩的紗線來進行毛衫針織面料三維立體花型的設計,并對其編織工藝進行分析,以期對毛衫面料的開發(fā)提供參考。
1楔形編織的含義
楔形編織,通常稱局部編織,是指在編織時,使部分編織織針暫時退出編織,但織針仍握持住舊線圈,當需要時再重新進入編織,以形成特殊的織物結構的一種工藝[5]。編織工藝圖如圖1所示,對應的編織織物實物如圖2所示。
楔形編織可以在休止橫機上編織,也可以在電腦橫機上編織。楔形編織不僅可以織成形狀、結構多變的成形衣片以及三維全成形的立體針織品[67],還可以和各種組織及其他工藝相結合,形成豐富的花型[8]。它不僅豐富了毛衫造型的內(nèi)容,而且拓展了毛衫造型的設計空間。
2立體花型設計及效果
2.1與緯平針組織結合
楔形編織工藝與緯平針組織結合可形成浮雕、泡泡狀、褶裥、粗節(jié)等三維立體效果。圖3、圖4分別為楔形編織與緯平針結合的織物照片與編織工藝圖。
圖3(a)中,在相鄰兩橫列交錯的位置上進行7個橫列循環(huán)的一次性楔形編織,其編織工藝如圖4(a)所示。由于同一橫列上楔形編織區(qū)域比非楔形編織區(qū)域線圈數(shù)量多,導致楔形編織區(qū)域線圈凸起,形成浮雕效果。圖3(b)中,也在交錯位置上進行楔形編織,但此時采用的是非一次性楔形編織,其編織工藝如圖4(b)所示,并且隨著參與楔形編織的針數(shù)增加,在織物表面形成泡泡狀效果。圖3(c)中,在相同位置上的進行多次非一次性楔形編織,使楔形編織區(qū)域的織物形成褶裥效果。圖3(d)、(e)中,在進行楔形編織部分時,如圖4(c)所示的編織工藝,先將楔形編織區(qū)域的前針床織針上的線圈翻到后針床織針上,然后在空出的前針床織針上重新隔針起頭編織單面緯平針,達到楔形編織所需高度后,再將后針床織針上的線圈翻回前針床編織,楔形編織部分由于單面緯平針的卷邊性而卷起形成開口凸條,從而在織物上形成如圖3(d)所示的藕節(jié)效果和圖3(e)所示的間斷凸條效果。
在緯平針組織基礎上采用局部編織可賦予織物立體的外觀結構,也可替代手工縫紉賦予服裝立體感的裝飾。立體圖案的形狀可通過控制楔形編織的位置及參加編織的針數(shù)來改變,可得到一些簡單的幾何圖案,也可實現(xiàn)復雜幾何圖案的編織。
2.2與雙反面組織結合
緯編組織的正面線圈和反面線圈外觀、光澤各不相同,利用正反面線圈進行交錯編織時,會產(chǎn)生正面線圈凹進、反面線圈凸起的效果。凹進的正面線圈若被凸起的反面線圈覆蓋,則在織物兩面都體現(xiàn)反面線圈的效果,這是雙反面組織的形成原理。利用楔形編織配置在正面線圈編織區(qū)域或反面線圈編織區(qū)域,可形成波紋效果、蜂窩效果。
圖5、圖6分別為楔形編織與雙反面組織結合的織物照片和編織工藝圖。圖6(a)所示,在正面線圈編織區(qū)域配置楔形編織,使反面線圈形成的凸條形成了圖5(a)所示的規(guī)則波紋狀凸起。在反面線圈編織區(qū)域配置楔形編織,且楔形編織區(qū)域參與工作的針數(shù)有規(guī)律地先減少再增加,編織工藝如圖6(b)所示,則可形成圖5(b)中規(guī)律凸起的蜂窩狀效果。
2.3與羅紋組織結合
楔形編織與羅紋組織結合可以在織物表面形成條狀凸起的效果,即形成凸條[9]。
圖7、圖8分別為楔形編織與羅紋組織結合的織物照片及編織工藝。圖7(a)、(b)中,楔形編織部分先進行一行的羅紋編織,然后前針床織針單面編織直至楔形編織所需高度后,將后針床織針上的線圈翻針至前針床再編織,編織工藝如圖8(a)所示,控制參加楔形編織織針的數(shù)量、編織的位置并結合紗線顏色的變化,可形成圖7(a)所示的局部凸起效果、圖7(b)所示的局部彩色凸起效果。圖7(c)所示為層疊排列的多彩立體三角織物的外觀,其編織工藝如圖8(c)所示,通過規(guī)律的加減楔形編織區(qū)域工作的針數(shù),并采用兩個顏色的紗線順序編織,形成三維立體的多彩三角。圖7(d)為緯平針織物表面呈現(xiàn)異色的立體波紋效果,其編織工藝如圖8(c)所示,以后針床編織的單面平針為地組織,前針床空針上用另一色紗線起頭單面編織至所需高度后,根據(jù)花紋需求將前針床的單面與地組織進行羅紋編織合并,可形成異色凸起的波紋效果。
2.4與集圈組織結合
集圈組織是針織物的一種花色組織,在這種組織的某些線圈上除套有一個拉長線圈外,還有一個或幾個未封閉的懸弧[10]。利用集圈線圈的排列、集圈次數(shù)集圈針數(shù)的變化及不同色彩紗線的使用,可使織物表面產(chǎn)生圖案、網(wǎng)孔以及立體凹凸等效應。楔形編織與集圈組織結合,可形成豐富的三維立體花型。
圖9、圖10分別為楔形編織與集圈組織結合的織物照片與編織工藝。圖9(a)異色凸起織物編織工藝如圖10(a)所示,以夾條雙反面為地組織,利用楔形編織工藝在異色夾條中編織異色凸起,并用集圈將凸起分段,形成色彩結構層次分明的立體效果。圖9(b)所示異色開口織物編織工藝如圖10(b)所示,楔形編織使得集圈形成的凸條彎曲,配合色彩的變化使織物表面呈現(xiàn)開口張開的效果。
2.5與提花組織結合
提花組織是將紗線墊放在按花紋要求所選擇的某些織針上進行成圈而形成的一種組織[10]。提花組織包括單面浮線提花和雙面提花,可在織物上形成豐富多彩的平面花型圖案。將提花組織和楔形編織工藝相結合,可在織物上形成三維立體的凸起、堆積褶裥效果等。
圖11中分別以空氣層提花、芝麻點提花為基礎,在大面積色塊部分加入非一次性楔形編織,增加編織轉數(shù),可形成三維立體凸起的提花花型,如果繼續(xù)增加楔形編織的編織轉數(shù),則可形成褶皺狀提花圖案。
2.6與多種組織結合
單一組織形成的視覺效果有限,要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則需將多種組織及編織工藝進行融合。圖12(a)中將楔形編織、空氣層提花及集圈凸條組織的融合,賦予織物形狀規(guī)則變化提花色塊的同時,使織物呈現(xiàn)出立體的曲線凸條。圖12(b)中,楔形編織工藝結合浮現(xiàn)提花、夾條組織進行編織,賦予織物自然的彩條風格及立體感的提花色塊。圖12(c)中,楔形編織結合正反針、夾條組織、開口凸條進行編織,賦予單一形狀的彩色夾條形狀變化,正反針、波浪開口凸條增添層次感,豐富了織物的視覺效果。
3楔形編織工藝設計要點
利用楔形編織工藝設計立體花型需注意:a)楔形編織部分需建模,形成獨立的數(shù)據(jù)模塊,且模塊中的工藝行總數(shù)必須為奇數(shù),以保證機頭方向的正確性;b)楔形編織部分編織橫列數(shù)不能過大,否則易造成無法編織;c)由編織實例可知,一次性楔形編織形成的立體花型在花型兩側會形成孔洞,而非一次性楔形編織花型較完整;d)楔形編織時部分織針參加工作,會造成織針的受力不勻,為保證順利編織,應設置合適的線圈密度、織物牽拉力等參數(shù);e)結合紗線顏色、原料的變化及多密度、嵌花等橫機技術,可發(fā)揮楔形編織的設計魅力,但在實際編織過程中,應考慮工藝的適應性、系統(tǒng)的合理安排以及相關技術的操作等,才能保證編織的順利進行。
4結語
毛衫針織面料獲取特殊的視覺效果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楔形編織工藝法無疑是較為方便的一條途徑。利用楔形編織工藝與各種組織進行融合,并結合紗線色彩的變化,可編織三維立體外觀效果較強的織物。楔形編織原理簡單,但要進行立體花型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需控制好楔形編織區(qū)域,并配以合適的編織工藝參數(shù)。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fā)展,電腦橫機的編織功能將越來越完善,利用楔形編織工藝能編織的三維立體花型將越來越豐富,其在毛衫面料花型設計中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獻:
[1] 常冬艷.緯編褶裥面料的開發(fā)[J].針織工業(yè),2010(5):10-11.
[2] 李曉英.集圈在毛衫組織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國外絲綢,2009,38(4):4-6.
[3] 宋曉蕾,位麗.移圈針織物的產(chǎn)品設計與制作[J].絲綢,2011,48(11):34-36.
[4] 羅璇,蔣高明,叢洪蓮.采用局部編織技術的毛衫特殊結構工藝與設計[J].紡織學報,2016,37(2):55-60.
[5] 蔡雨祺,郭瑞萍.局部編織工藝在針織成形服裝中的創(chuàng)新設計[J].針織工業(yè),2014(12):18-20.
[6] 徐艷華,袁新林,秦婉瑜.局部編織技術在羊毛衫設計中的應用[J].毛紡科技,2011,39(5):45-48.
[7] 陳莉,王晶.利用電腦橫機編織三維成型座套[J].毛紡科技,2012,40(8):24-26.
[8] 張金,毛莉莉,高敏.局部編織在毛衫立體感面料中的應用與研究[J].毛紡科技,2011,39(1):45-48.
[9] 張金,毛莉莉.凸條紋毛衫面料的開發(fā)與研究[J].現(xiàn)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0,25(6):34-36.
[10] 郭鳳芝.針織服裝設計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40.
(責任編輯:張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