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華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小學生應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然而“后進生”要達到此要求并非易事,他們普遍存在厭惡習作的心理,常常不能完成習作任務,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觀控制力弱,缺乏積極習作的動力,以及客觀上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影響。若要加以轉(zhuǎn)變,需在進行各方面教育的同時,根據(jù)小學生個性特點科學地進行“讀、觀、仿、寫”四方面同步融合訓練,才能達到目標要求。
【關鍵詞】習作 后進生 策略
“后進生”是國內(nèi)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種說法。指的是除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常以外的各種原因所導致的智力正常但在學習、認知、心理、行為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因此導致學習成績低下的群體。筆者試圖從習作“后進生”現(xiàn)狀角度著手,尋找其成因,并尋求其對策。
一、習作“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一)主觀參與習作的自控力弱
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6至12歲之間。心理學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活潑好動,自控力弱,學習難以保持穩(wěn)定的動力。特別是“后進生”,因其不善觀察,閱讀量不足,導致知識面窄,習作時無話可寫,不知從何下筆,常把習作當作迎合老師、家長的一種無奈行為,懼怕寫作。
(二)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它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如 “放手型家庭” ,即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的家庭?!傲羰貎和彝ァ?,即家長長期在外工作無法親自過問孩子學習的家庭。這兩類家庭的孩子因缺少監(jiān)督、引導,自由散漫,往往缺乏上進心?!安缓椭C家庭”,即家庭成員間經(jīng)常吵鬧打架的家庭。孩子會因缺少安全感,產(chǎn)生孤獨、怨恨心理,自然不會有好心情去學習?!澳鐞坌图彝ァ保醇议L對孩子太寵愛、驕縱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孩子一般任性,遇困難就退讓,凡事依賴他人,學習缺乏主動性等。
除家庭影響外,學校的影響更為直接。學生習作成績的好壞,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導”。如果教師在教學時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只關注一部分成績好的學生,不能因材施教,“后進生”自然會被“邊緣化”。除教師的因素外,同學影響也不可小覷。學生群體會以賞識的目光關注“優(yōu)秀生”,常以不屑、鄙夷的目光投向“后進生”,這對“后進生”影響很大,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導致其自卑沉淪、一蹶不振。
另外,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對“后進生”的影響也較大。例如,社會歧視,會對“后進生”進行不公正評價;“網(wǎng)吧”、娛樂場所等違規(guī)經(jīng)營,導致其沉迷其中消磨銳氣等,這些都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轉(zhuǎn)變策略
(一)學校、社會和家庭協(xié)同教育促其轉(zhuǎn)變
學校是學生教育的主陣地,是社會與家庭的紐帶。工作中,學校既要有轉(zhuǎn)變“后進生”的年度總體計劃,也要有“月”和“周”的具體教育活動安排?;顒討哂腥の缎浴⒖茖W性、可操作性,以便能吸引、指導“后進生”融入其中接受轉(zhuǎn)變。要將實施轉(zhuǎn)變的班級小課堂與校園、家庭、社會的大課堂結(jié)合起來,以期待達到轉(zhuǎn)變的最大化?;顒又?,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在面向全體學生,落實因材施教策略中,真正調(diào)動“后進生”習作的積極性。
然而,僅靠學校教育還不行,還要將其與社會教育結(jié)合實行。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正在全面落實中,學校要協(xié)助教育主管部門聯(lián)手相關部門加強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讓群眾明白辦好教育是民族振興與發(fā)展的前提條件,要自覺監(jiān)護子女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yè)。還要積極配合學校引導孩子規(guī)避網(wǎng)害,汲取正能量。除此之外,學校教育還應與家庭教育結(jié)合進行,要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家長會等活動幫助家長認清教育形勢,學習育人的方法,明白家長的責任??赏ㄟ^電話、短信、微信、家訪等多種途經(jīng)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幫助家長懂得習作對于提高孩子個人素養(yǎng),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讓家長明白,為孩子提供安靜學習環(huán)境、多陪伴孩子學習是家長應盡的義務。領會“木受繩則直”“寵愛害處多”的道理。這樣,通過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協(xié)同配合可保證習作“后進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較好轉(zhuǎn)化。
(二)在“讀、觀、仿、練”同步融合訓練中轉(zhuǎn)變
1. 讓“后進生”多讀書。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基本上是文字淺顯,語言優(yōu)美的經(jīng)典范文。學生對讀這些課文通常都很感興趣。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后進生”的情況由易到難地耐心指導其閱讀,對閱讀“進步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除此,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布置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課外閱讀任務,并把控好閱讀的時間和數(shù)量。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交流、有評比、有激勵。這樣,便于“后進生”學以致用,更好地激勵其進行閱讀訓練。
2. 讓“后進生”學會觀察。作文是為了反映生活,提高生活?!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鄙钍莿?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學生只有學會觀察,熟悉生活,才會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事。教師要鼓勵“后進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去觀察,去思考,去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豐富了,獨特的視角有了,就不愁沒話可寫,也就不怕作文了。
3. 讓“后進生”借著“拐杖”學走路。習作無捷徑,但可借鑒范文找方法。即“仿寫”訓練。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美文、片段可供學生仿寫。可以仿例子說話,仿段落結(jié)構(gòu)寫話,仿照修辭撰文。讓“后進生”在仿寫中學方法、得靈感,直觀便捷、易學好練,學生也樂于接受。
4. 反復練習。轉(zhuǎn)變“后進生”的習作現(xiàn)狀是一個漫長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教學中要在面向全體學生時兼顧“后進生”,要根據(jù)“后進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訓練,讓其“跳起來摘果子”,做到每次指導都有新要求,允許反復,但每次反復都有新收獲,從而激起寫作興趣。這樣,“后進生”就會在一次次分享成功的喜悅中逐步實現(xiàn)轉(zhuǎn)變。
總之,在轉(zhuǎn)化小學階段習作“后進生”的過程中,如能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依據(jù),針對其成因,應用上述策略因材施教,必將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起習作“后進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其習作水平。
【參考文獻】
鐘啟泉. 差生心理與教育(修訂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古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