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蔚 賀雪梅
摘 要:通過對地鐵自動售票機人機交互現(xiàn)狀的調(diào)研分析,以設計可用性設計原則為依據(jù),找出目前地鐵自動售票機界面設計的不足之處。從用戶滿意度和操作效率出發(fā),分析用戶行為特征、認知特征和對功能的需求,探索減少乘客排斥的產(chǎn)品,拉近人與機器的距離。
關鍵詞:地鐵自動售票機;可用性;人機交互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7)07-0044-02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self-service subway ticket machine interface design with the basis of design usability princi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s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elf-service subway ticket machine. It explores for ways to reduce passenger rejection on the product and narrow dow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mach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analysis of user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Self-service subway ticket machine; Usabilit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可用性(usability)是產(chǎn)品的可用程度,是指用戶是否能夠順利使用產(chǎn)品,它是用戶在使用產(chǎn)品過程中的一種量化評判準則。對于廣泛的用戶群體,個體認知能力存在差異,文案字數(shù)和圖形識別等因素會降低他們的使用效率。本文基于可用性理論,分析當前地鐵售票終端界面的現(xiàn)狀及設計優(yōu)化建議。
1地鐵自動售票使用現(xiàn)狀
購票流程有選擇目的地和車票張數(shù)、確認信息、投幣、出票找零五個步驟。它與自動販賣機的流程相似:選擇物品和數(shù)量、提示金額、投幣、找零取物。這些接觸點正是乘客在售票機前需要學習的操作步驟,因此,用戶的輸入回饋是售票機界面設計的切入點之一。
2地鐵售票終端觸控界面可用性測試
2.1界面視覺滿意度測試
2.1.1視覺滿意度評價指標
視覺滿意度。心理學家Gibson針對人在環(huán)境中的感官體驗,提出的“直覺感知”。人們對事物的觀察并非停留在數(shù)量和大小上,而是參考了平行層面的其他因素。這種可感知的可能性為“可用性”,它意味著設計可以更加貼合人的審美需求和行為活動,人們在使用產(chǎn)品時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操作提示即可完成。
2.1.2視覺滿意度測評實驗過程
筆者在制作問卷前實地訪問了30人,根據(jù)自動售票機界面設計特性,將視覺滿意度總結為以下6點:文案信息、明暗對比、操作提示、色彩區(qū)分、按鈕識別和圖形識別。本次調(diào)查的方式是問卷調(diào)查,其中電子問卷和紙質(zhì)問卷共200份,回收182份,有效169份、無效13份、回收率為91%、有效率為93%。
2.1.3評價結果及分析
對售票機界面使用滿意度調(diào)查,如圖1所示。
通過對用戶的調(diào)研可知:
1)其中明暗對比度所占的比率最低。界面的明暗度直接影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能否看清楚界面信息,同時也不排除室內(nèi)光線對于自動售票機界面的干擾。對于視力不佳的群體而言,較弱的對比度會使操作效率下降。
2)圖形識別的滿意度不容樂觀。不同線路的站點示意均為紫色圓形,部分可換乘站點為黃、藍色圓形圖標;選擇線路、張數(shù)、金額按鈕形狀相同,顏色相近,用戶只能通過讀取文案信息進行區(qū)分,造成簡單直觀性原則、靈活性原則降低。
2.1.4視覺滿意度設計優(yōu)化建議
1)直接可用性
終端界面可過簡短的流程視頻和語音提示來幫助用戶完成實際操作。主界面可提示用戶是否需要流程演示,并且演示過程可隨時停止,便于用戶學習和記憶。操作完成后系統(tǒng)將重置流程視頻,以便下次使用。
2)情感交互
在人機界面設計中,機器與用戶之間的情感體驗很重要,情感的傳達使得機器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舒適醒目的配色能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給乘客帶來優(yōu)美的感受,減少視覺疲勞。
2.2 界面操作效率測試
操作使用效率。從產(chǎn)品的設計角度出發(fā),可用性是衡量產(chǎn)品是否供用戶順利和樂于使用的標準。產(chǎn)品可用性指的是對產(chǎn)品認知的易理解性、操作的易掌握性、出錯的易解決性等方面。自動售票機的使用效率可直觀反映界面設計的可用性。
2.2.1操作效率測試過程
本次實驗所調(diào)研有效用戶53人,設備為專業(yè)田徑裁判計時秒表。在不同線路的四個站點隨機進行調(diào)研(統(tǒng)計得出購票及充值操作所需時間內(nèi)不包含投幣動作時長)。購票收錄的步驟為選擇路線、選擇站點和讀取購票信息;充值收錄的步驟為選擇充值按鈕、插卡操作和確認充值信息。以上動作基本由軟界面操作完成,其中插卡動作包含卡槽反應遲緩、機器反饋聲音弱等因素,從而影響插卡動作的操作效率。
3.2.2界面操作效率測試結果
測試結果如圖2所示,實驗結論:
1)購票過程中,選擇路線所需時長最少,目前西安僅開通三條地鐵線,乘客可在較短時間內(nèi)找到目的地所在的線路;選擇站點與核對購票信息(選擇張數(shù))所需時間相近,接近4秒,乘客需要在屏幕上逐一提取文案信息,相對耗時。
2)選擇充值所需時間最少,為1.786秒。按鈕在主界面左下角,比較醒目。在走訪調(diào)研中記錄了部分乘客在這一步耗時超過3秒,分析得知主界面和重置按鈕的色彩對比度較弱,不利于色彩辨別力低的乘客。
2.2.3提升操作效率優(yōu)化建議
1)導航性
初始界面根據(jù)用戶的不同需求,為用戶提供三類選擇:按路線選擇、按站點選擇、按票價選擇。將上述選擇按照使用頻率進行排列,使其在視覺上處于平行關系;適當添加界面層級,可減少用戶在選擇界面上停留時間,提高操作的可控性,從而提高操作效率。
2)層次性
由于線路交錯復雜、站點較多,用戶在選擇站點時須逐個判斷。終端界面可根據(jù)站點客流量熱度進行字體大小差異設計,使熱門站點醒目易找。
3結語
本文以地鐵自動售票機人機交互界面著手研究,對比并分析了當前地鐵售票機界面存在的諸多問題?,F(xiàn)有售票機界面設計以功能為主,缺乏用戶行為特征以及情感交互的研究,通過有效的手段提升產(chǎn)品可用性。后續(xù)將進一步研究地鐵售票終端界面可用性理論以及設計展望,為提升公共自助服務質(zhì)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Nielsen, Jakob著.可用性工程.劉正捷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2]傅婕,趙江洪,譚浩.基于潛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交互設計啟示性[J].包裝工程, 2013,34 (2):50-52.
[3]王選,姚君,牛鵬偉等.基于可用性理論的交互式產(chǎn)品設計方法研究[J].包裝工程, 2015,36(12):99-103.
[4]王玉珊,李世國.情感記憶在交互設計中的價值與應用[J].包裝工程, 2011,32(2):56-59.
[5]施王輝,辛向陽.公共終端界面的可用性研究[J].包裝工程, 2016,37(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