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推進、新體系的推廣,音樂律動在歌唱課堂上的地位日益被推崇、加重,無論是展示課、賽課或是常態(tài)課,音樂律動儼然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小學階段,更是無動不歡。但相應地,如何合理安排音樂律動,在歌唱課堂中的呈現(xiàn)卻不盡如人意,很多教師為了展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視覺上的美觀,律動設計得非常復雜,老師在教唱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達到理想的律動展現(xiàn)一門心思地講解動作,學生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賣力地模仿,殊不知課堂的中心已經偏離,主次顛倒,歌唱課丟失了歌唱性,變成了律動教學,本應是畫龍點睛之筆,卻成了畫蛇添足。有些老師為了迎合現(xiàn)在的教學風向,為了動而動,加入的律動與課堂內容毫無關系。
律動是一種有節(jié)奏的運動,音樂律動即音樂動作,是在音樂伴奏下,根據(jù)音樂地性質、節(jié)拍、速度、力度等,做各種有規(guī)律的動作。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深刻領會音樂的速度、力度、節(jié)奏、情緒等變化,用自己身體的動作來品味音樂所表達的感情,體驗音樂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學生能夠根據(jù)音樂語言所要表達的、富有規(guī)律的、較為協(xié)調的節(jié)奏、節(jié)拍而進行身體動作。在歌唱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律動能幫助學生體驗、感受音樂,從而輕松地掌握歌曲重難點,讓歌曲的處理由“難”變成了“易”。律動不僅能夠快速調動課堂氣氛,也能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符合小學生愛動、好玩的個性,是唱與動的有機結合。
歌唱課中的律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應是能幫助孩子更直觀地感受歌曲要素,更輕松地解決歌曲難點,更快樂地主動學唱歌曲,從而達學生樂于表現(xiàn)、準確把握歌曲。因此,在律動的設計上切忌過于復雜,要簡單明了,主題明確。特別是在動作、內容的設計、安排上,應根據(jù)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筆者就小學歌唱課中如何高效利用音樂律動結合小學階段低、中、高三個年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自己的教學課例進行淺談。
妙趣橫生
對低年級的學生上課要盡量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并以故事表演為教學主線,通過表演律動,激發(fā)學生興趣,主動參與到歌唱的學習中。低年級的學生樂于表現(xiàn),他們對于音樂有著很形象、很感性的體驗,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運用身體動作體驗音樂。
例1:二年級下冊《貓虎歌》
(見圖一)
這首歌曲表現(xiàn)的是貓搖頭擺尾的裝師傅,欺騙老虎,說獅子、豹子都是貓,讓老虎服服帖帖稱臣。在開始的兩樂句采用了前倚音,刻畫貓狡黠的神態(tài)和強調,生動而形象。第三樂句采用了重復的節(jié)奏,反復了動機,恰好地吻合了歌詞敘述的語氣,似說似唱,儼然以一副老師傅的形象在教誨老虎,詞曲結合緊密。最后一句旋律出現(xiàn)全曲最高音,顯示了貓騙得老虎后得意的樣子。歌曲有著濃重的說唱風,適合學生邊唱邊表演。節(jié)奏的把握和貓得意的情緒的表現(xiàn)是全曲的最大難點,因此筆者根據(jù)歌詞內容和貓、虎的形象特點設計表現(xiàn)律動。先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貓、虎引導學生為其設計代表動作,以講故事的形式逐一引出歌詞,并引導學生結合歌詞內容經行編創(chuàng)表演不動聲色地進行有節(jié)奏地念歌詞練習。學生在掌握整首歌曲的節(jié)奏后再去學唱歌曲就輕松很多。歌曲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倚音的加入,與主音的走向關系是上行,很生動、形象地通過音樂將小貓作為師父的得意樣子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學生在這兩處的音準、節(jié)奏把握上較欠缺,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貓,先擺出得意的造型,假裝自己就是小貓在跟大老虎說話,一邊唱一邊豎起大拇指(結合音高走向)向上、有彈性地輕輕甩動,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本事很大的樣子,并且提示學生根據(jù)兩處音高的不同進行律動(如的位置高一點,與頭齊高;在肩膀的位置)。這樣一來,在律動的輔助下學生不僅準確地掌握了倚音的特點和音高的把握,更是幫助學生在律動中體會到了小貓得意的心情,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演唱。
動靜交融
對中年級學生上課,要采用“動靜交融”的方法,教學中運用律動教學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到體驗和思考中。
例2:三年級上冊《鐘聲叮叮當》
(見圖二)
這首歌曲短小精悍、旋律優(yōu)美,歌詞“叮叮當”模擬了悠揚的鐘聲,仿佛使人聆聽到美妙的鐘聲在空中回蕩,仿佛動聽的鐘聲在不斷敲著,合唱聲部猶如交織成一曲美妙動聽的“鐘聲交響曲”,在人們耳邊久久回蕩。于是整堂課筆者引導學生模仿生活中看到過的大鐘搖晃時的樣子進行模仿律動,結合八六拍的特點進行律動,先學唱低聲部(模仿大鐘的聲音)在穩(wěn)定大鐘的晃動頻率、特點后,將此律動轉變?yōu)楹闩牡母兄?,進行高低聲部(小鐘)的學唱,最后再進行兩聲部整合。本課在律動的輔助下,畫龍點睛,學生仿佛真就變成了大鐘小鐘,歌聲久久回蕩在教室里。
例3:三年級下冊《搖船調》
(見圖三)
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結合拍子的特點,“搖船”這一韻律特點充分在這首歌曲中表現(xiàn)了出來。于是筆者結合生活中搖船的動作設計了“搖船”這一律動,貫穿始終:由“搖船”引出歌曲——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搖船”進行歌詞的節(jié)奏練習(謎語問答)——不僅掌握了歌曲的節(jié)奏,又很好地進行了恒拍的練習,準確把握了四四拍的節(jié)奏特點;最后在歌曲的完整學唱中筆者一直引導學生輕輕地“搖船”。特別是在第一樂段和第二樂段銜接處的掌握,它是第一樂段的收尾和第二樂段的開始,預示著第二樂段的進入,但是學生在進行演唱的時候,總是不能準確地掌握節(jié)奏或者干脆不唱。于是筆者提醒學生在這一小節(jié)的時候做好搖槳的姿勢——雙手握槳,手架好“要準備搖船啦!”,在唱到“那”的時候,要快速、平穩(wěn)地將槳拉成弧線由上至下往回拉過來(結合1→低音6→低音5的音高走向進行),提示學生這是搖槳的輔助動作要平穩(wěn)、有力。直觀、符合音樂特點的律動不僅解決了節(jié)奏難點、掌握了音準,更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準確掌握了歌曲的特點。
在“搖船”這一律動的幫助下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歌曲特點、韻味,不僅輕松地掌握了歌曲,還能聲情并茂地進行演唱。
靜中求動
對高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音樂能力,運用“靜中求動”的方法,結合律動直觀感受歌曲的特點、風格,而每一次的律動應帶有明確的音樂性、目的性,這樣才能最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歌唱潛能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4:五年級上冊《牧場上的家》
(見圖四)
這是一首美國田園牧童歌曲。三拍子,旋律優(yōu)美、流暢,每個樂句以長音結尾,將寬闊牧場、夜晚的寧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于是筆者將律動安排在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感受歌曲風格、情緒的同時熟悉歌曲旋律、特點,為接下來的曲譜、歌曲教唱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第一次聆聽A段,生思考:幾拍子。如何用腳步走出三拍子。
第二次聆聽A段,生律動:以三拍子步伐自由走動,在長音處發(fā)SI音
第三次聆聽A段,生律動:同上,在長音處唱lu(唱前深吸氣)
第一次聆聽第一段,生律動:同上,在長音處唱lu(唱準音高,長音唱完整)
第二次聆聽第一段,師吉他伴奏范唱第一段,生思考:歌曲唱了什么?仿佛把你帶到了哪兒?哪兒都有些什么?讓你的心情有何感受?
第三次聆聽第一段,師生共同律動:長音處擁抱大自然。
在曲譜的教唱環(huán)節(jié),融入了圖譜律動,引導學生在主動、輕松地進行曲譜的學唱的同時直觀感受音高從而達到準確演唱歌曲。
律動是歌唱教學最有效、直接的教學手段,它來源于歌曲,服務于歌唱!要“融動于唱”,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律動在歌唱教學中的作用。歌曲就像一張張不同材質的“畫紙”,律動就是一支支不同材質的“畫筆”,教師就是不斷地鉆研“畫紙”為它們制作出最合適的“畫筆”,讓學生在“作畫”之路上能夠畫出一幅幅屬于自己最美的“音畫”!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蒲鞋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