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英
1936年初,剛剛在陜北站穩(wěn)腳跟的中共中央,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發(fā)起“東征戰(zhàn)役”。此時,黃土高原飄起了鵝毛大雪,仿佛是要為出征的紅軍戰(zhàn)士壯行。毛澤東目睹了雪后初晴的高原風光,抒寫了這一傳誦遐邇的著名詩篇《沁園春·雪》,發(fā)出了“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共產(chǎn)黨人”的時代強音。
本文要敘述的,就是圍繞著這首《沁園春·雪》的發(fā)表,所發(fā)生的有趣故事。
1.“東征戰(zhàn)役”前發(fā)出時代強音
1935年10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了陜北。12月,剛剛在陜北站穩(wěn)腳根的中共中央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會后,立即組織了“東征部隊”,準備東渡黃河對日寇作戰(zhàn)。1936年1月26日,紅軍“東征部隊”由長縣出發(fā),2月挺進至清澗縣高杰村的袁家溝一帶,進行了為期16天的休整,并發(fā)布了《東征宣言》,將紅軍奔赴抗日的消息通電告知國人。2月23日,紅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在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毛澤東指揮下,渡過黃河發(fā)起了“東征戰(zhàn)役”。
在袁家溝的那段時間,毛澤東經(jīng)常徹夜不眠,他伏在小桌上,憑借如豆的燭光,謀劃著紅軍東征的戰(zhàn)略部署。此時陜北普降瑞雪,袁家溝的山嶺籠罩在皚皚白雪之中。工作了一夜的毛澤東信步走出窯洞,遠遠望去,高原似蠟象奔馳,山巒似銀蛇起舞,一瀉千里的滔滔黃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風。目睹了雪后初晴的高原風光,一首《沁園春·雪》在毛澤東的筆下流淌而出: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沁園春·雪》中,有掃六合,并諸侯,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秦始皇;有北控朔漠,西征匈奴,命張騫出使西域,令名將飛度關(guān)山的漢武帝;有一統(tǒng)江山,創(chuàng)造了巍巍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有在五代紛爭中再度統(tǒng)一華夏,建立了赫赫功名的宋太祖;有策馬彎弓,馳騁草原,曾建立橫跨歐亞大陸龐大帝國的成吉思汗。這些中華民族的驕子,用他們的赫赫功績講述著東方巨龍的燦爛輝煌。毛澤東請出這些歷史人物,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炫耀祖宗的功業(yè),他的真實用意是要在歷史的比較中,抒發(fā)出“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共產(chǎn)黨人”的時代強音。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在率領(lǐng)中國人民開創(chuàng)史無前例的新的民族奮斗之路,而這條道路將通向秦皇漢武、唐宗宋祖?zhèn)冸y以企及的更加光明的未來。
2.毛澤東赴重慶,詞撼山城
1945年8月,歷時8年的抗日戰(zhàn)爭終于取得了勝利,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中國共產(chǎn)黨人希望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的新國家;而國民黨蔣介石則妄圖憑借軍事上的優(yōu)勢,維持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的專制統(tǒng)治。蔣介石在半個月內(nèi),連續(xù)3次電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到陪都重慶進行和平談判。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毛澤東肯定不敢到重慶來。
蔣介石絲毫沒有談判的誠意,他根本沒有料到毛澤東真的會來。國民黨甚至連一個具體的談判方案都拿不出來。而中國共產(chǎn)黨不僅拿出了具體的談判方案,還在軍隊、解放區(qū)政權(quán)等關(guān)鍵問題上作出了重大讓步。經(jīng)過43天的艱苦談判,國共雙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xié)定”。
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與李濟深、柳亞子等國民黨左派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一起,相聚共商國事。席間應(yīng)詩人柳亞子的一再索求,于10月7日將9年前創(chuàng)作的這首《沁園春·雪》錄贈給他。柳亞子讀罷,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雄視今古,委為巨制,為詠雪絕響”,尊毛澤東為詞壇“第一國手”,并立即和了一首,連同毛澤東原詞一起送請重慶《新華日報》發(fā)表。報社考慮到發(fā)表毛澤東原詞須經(jīng)他本人同意,故只將柳亞子的和詞在11月11日《新華日報》上刊出。
毛澤東在10月7日書贈柳亞子的這首詞是寫在一張“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的信箋上,未題上款,也未署名。后來毛澤東應(yīng)柳亞子之請,在柳亞子的紀念冊上又題了一次。上款:“亞子先生教正”,下款:“毛澤東”。
10月25日至28日,柳亞子與青年畫家尹瘦石在重慶渝中區(qū)中蘇文化協(xié)會舉辦了“柳詩尹畫聯(lián)展”。柳亞子將毛澤東書贈的《沁園春·雪》的兩個手跡公開展出,引起了轟動。
重慶《新民報晚刊》副刊《西方夜譚》主編吳祖光抄得《沁園春·雪》,讀后十分高興。決定在他主編的11月14日的《西方夜譚》上刊出,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卻遭到國民黨當局的嚴厲斥責,被指為“為匪張目”。
11月28日,重慶《大公報》在顯著版面,以《轉(zhuǎn)載兩首新詞》為題,全文刊登了《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一經(jīng)發(fā)表,即在重慶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爭相傳誦,好評如潮。毛澤東為了爭取中國的和平民主,不惜身系天下之安危,冒險親赴重慶談判,他對國家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已深深打動了社會各界,為人們所廣泛稱道。而《沁園春·雪》一詞又充分展示了毛澤東博大的胸襟和蓋世的才華,進一步征服了民心,使人們從毛澤東及其領(lǐng)導(dǎo)的共產(chǎn)黨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國的光明和希望?!熬阃?,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雄視古今的豪放詞作,震撼了整個山城,感染了全中國。
“詩詞唱和”彰顯和平、民主與進步
《沁園春·雪》被轉(zhuǎn)載后不久,重慶《新民報晚刊》在“社會新聞”欄上,以《一闋〈沁園春〉,詞人寄感慨》為題,刊出第一位起來“步韻唱和”的愛國民主人士、國內(nèi)財政專家崔敬伯的和詞。這首和詞的原稿標題是:《蔣管區(qū)所謂的大后方——調(diào)寄〈沁園春〉》。行文犀利,入木三分??鰰r被編者刪去了標題,并對詞句作了某些修改。
緊接著,重慶《大公晚報》副刊《小公園》欄目,將崔敬伯和詞改題為《沁園春》重新發(fā)表。詞前由作者寫了一段“小序”:“頃者讀報,見近人多作《沁園春》體,悵觸衷懷,輒成短句。頂天立地之老百姓,亦自當有其立場也?!?
從此,在廣大志士仁人中拉開了以《沁園春》為題,針砭時弊,步韻唱和的帷幕。
12月10日,重慶《新蜀報》副刊《蜀道》刊出了董維熙的和詞。
12月11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副刊《西方夜譚》全文刊出了郭沫若和詞:
國步艱難,寒暑相推,風雨所飄。念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戰(zhàn),血浪天滔。遍野哀鴻,排空鳴鵩,海樣仇深日樣高。和平到,望肅清敵偽,解除苛繞。
西方彼美多嬌,振千紉金衣裹細腰。把殘鋼廢鐵,前輸外寇;飛機大炮,后引中騷。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民力盡雕??靶ι酰瑢W(xué)狙公芋賦,四暮三朝。
12月15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副刊《西方夜譚》刊出了吳景洲和詞。
12月16日,重慶《國民公報》(副刊)刊出了昌政的和詞。
12月19日,重慶《大公晚報》副刊《小公園》又刊出蜀青的和詞。
由中國民主同盟陶行知任發(fā)行人,鄧初民任主編的《民主星期刊》第16期也刊出了圣徒的和詞。
更難能可貴的是,當時關(guān)押在重慶渣滓洞監(jiān)獄的《民主報》記者、中共黨員唐弘仁,在獄中讀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后,倍受鼓舞,也和了一首,在難友中秘密流傳:
大地回春,號角雷鳴,大纛飄飄。羨北闕干戈,勢如山岳;南朝金粉,盡付滔滔?;适冶李j,皇軍披靡,解放聲聲此日高。中原地,看旌旗招展,分外妖嬈。
休云民氣方嬌,令絕世奸雄也折腰。笑廟堂宵小,丑形畢露;幫兇滾滾,難賣風騷。竊國梟雄,殃民四寇,已似南山落網(wǎng)雕。天亮矣,喜揚眉吐氣,計取今朝。
與此同時,在延安的老教育家黃齊生讀到后,與謝覺哉、錢太微諸位先生也步韻唱和。
在晉察冀解放區(qū)《晉察冀日報》工作的鄧拓,也步毛澤東《沁園春·雪》原韻填詞一首,充分表達了解放區(qū)廣大軍民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喜悅心情:
北斗南天,真理昭昭,大纛飄飄。喜義師到處,妖氛盡斂;戰(zhàn)歌匝地,眾志滔滔。故國重光,長纓在握,孰信魔高如道高?從頭起,果憑誰指點,這等妖嬈!
當年血雨紅嬌,笑多少忠賢已屈腰。幸紛紛羽檄,招來豪氣;聲聲捧喝,掃去驚騷!韜略無雙,匠心絕巧,欲把山河新樣雕!今而后,看人間盛事,歲歲朝朝!
在昆明的繆秋沉,因為他兒子在昆明“一二·一”血案中身受重傷,悲憤之余,“摭辭步韻,聊以寫憂”,也于1946年2月16日和了一首。
這些詞章,充分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提出的“為和平、民主、團結(jié)而奮斗的方針”的堅決擁護。
由《沁園春·雪》引發(fā)的政治較量
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人民,特別是知識分子,過去對毛澤東所知甚少,大多以為毛澤東是草莽英雄。甚至還有人相信紅軍過貴州時在茅臺酒里洗腳的謠傳。《沁園春·雪》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博大胸襟、氣魄和文采,不能不令眾多文化人震驚與敬佩。多么符合“圣”與“王”融為一體的人格思想!治國平天下不寄予這樣的“風流人物”還去何求?當知識分子為毛澤東的詩詞所傾倒而紛紛提筆唱和時,這種心理上的傾向性,實際上已經(jīng)不自覺地為日后他們在政治上接受共產(chǎn)黨和毛澤東的領(lǐng)導(dǎo)奠定了文化基礎(chǔ)和心理基礎(chǔ)。從這個意義上講,《沁園春·雪》真的是詠雪絕響、獨領(lǐng)風騷了。
據(jù)說,蔣介石也認為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好詞,該詞借古說今意境不俗。于是他找來了有“國民黨內(nèi)第一筆”之稱的陳布雷問道:“你看毛澤東這首詞是他做的嗎?”盡管蔣介石希望陳布雷說出“不是”二字,但是陳布雷是一個忠實于主人的文人,他覺得不能對蔣介石撒謊,于是回答說:“是的。”他的回答使蔣介石有點感到失望。“你覺得這首詞寫得如何?”“氣度不凡,真有氣吞山河之感,是當今詩詞中難得的精品啊!”“難道就沒有不盡人意之處,譬如說音韻、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等方面?”“據(jù)我所知,毛澤東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和古代歷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詞作詩,對他來說算不上什么難事?!薄拔铱此脑~有帝王思想,他想效法唐宗宋祖,稱王稱霸?!薄斑@個嘛,倒是有?!标惒祭仔⌒牡鼗卮鹬??!澳呛?,你趕緊組織一批人,寫文章以評論毛澤東詩詞的名義,批判毛澤東的‘帝王思想,要讓全國人民知道,毛澤東來重慶不是來和談的,而是為稱帝而來的。”
為了將毛澤東《沁園春·雪》造成的影響壓下去,國民黨內(nèi)部暗中搞了個與《沁園春·雪》比高低的活動。國民黨中宣部秘密通知各地、各級黨組織,要求會吟詩作詞的國民黨員,每人寫一首或數(shù)首《沁園春》。并告知,將在寫得好的詩詞中選出幾首意境、氣勢和文筆超過毛澤東的,以國民黨主要領(lǐng)導(dǎo)人的名義公開發(fā)表,將毛澤東的詞比下去。通知下達后,雖然征得數(shù)量不少的《沁園春》詞,可都只是些平庸之作,沒有一首超過毛澤東的。這使國民黨當局很傷腦筋。
這場詩詞唱和,表面上是文人的風雅之舉,實際上卻是一場政治較量。事后,蔣介石氣急敗壞地對其手下文人說:“你們的聲音是從腐朽的棺材里發(fā)出來的”,“比打一個大敗仗還丟臉!”
而讓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請毛澤東到重慶假“和談”,毛澤東卻把鴻門宴變作一個大舞臺,讓中共領(lǐng)銜酣暢淋漓地唱了一出大戲,讓大后方的各界人士和廣大群眾更好地了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是一首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千古絕唱。他的主題思想究竟是什么?應(yīng)該如何理解?一時眾說紛紜。
1958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見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大字木刻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時,在《沁園春·雪》的天頭上寫過這樣一段批注:“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cè)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呵!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chǎn)階級?!边@,應(yīng)是最好的答案吧。
(選自《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