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莎
從新手媽媽到孩子已經(jīng)3歲的入門級媽媽;從“第一個孩子照書養(yǎng)”的書海戰(zhàn)術(shù)式帶娃,到如今有選擇地放棄或者屏蔽一些嘩眾取寵的育兒書籍和微信公眾號,在為期不長也不短的育兒路上,特別是科學育兒路上已經(jīng)逐漸回歸理性的我,當拿到李春利的這本《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時,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讀罷,快哉!
如果說,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修行,那么,這場修行從孩子從母親身體分離的一瞬間就開始了。媽媽,這個崗位,每個上崗的人都不需要準備,不需要實習,不需要磨合,一朝分娩,便立刻進入角色,開啟全年全月全天24小時無休的工作,而且還任勞任怨,任憑東南西北風。特別是在這個拼爹拼娘的時代,每個當媽的人都像是親子百米賽道上的沖刺者,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蓄勢待發(fā),摩拳擦掌,上了跑道后更是全力以赴、殫精竭慮,秉承必須第一個到達終點的理想信念,帶著孩子拼命沖向終點,似乎,得了亞軍,都是母親的失職!這本書的作者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想這是作者的心聲,也是當今社會中做母親的心愿。但是,有眼光行動力并且能堅持下來的媽媽不多,堅持下來又做得出色的媽媽更是媽媽中的“戰(zhàn)斗機”?!袄眿尅薄俺藡寢尅迸c作者相比都弱爆了,就像當我第一次得知那首感動幾代人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的作者是一位如此優(yōu)雅、知性、聰慧、大氣的女性的時候,我深深感到,心中的有大愛的女人,就是最可愛最美麗的。如今,她能寫出這樣一本寓教于悅讀的好書,拍出獲獎無數(shù)的電影《洋妞到我家》,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
從第一部分《想把世界都給你》,作者把自己貫通中西的教育方式,尤其是請十幾個國家的互惠生當家教的過程和思考,用生動的筆觸記錄下來,每個故事結(jié)尾的反思,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大格局和走在時代前端的教育理念。目前,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走向世界,早早把孩子送出國門,甚至有的干脆就直接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幼兒園、小學,得到的結(jié)果是孩子的外語呱呱叫,但作為母語的中文卻說得磕磕巴巴,與之黑眼睛黃皮膚產(chǎn)生了不協(xié)調(diào)的沖突和斷裂。在大量輸出式教育的環(huán)境下,作者反其道行之,把世界人、世界觀引進來,在培養(yǎng)了孩子第二外語的同時,早早地把中西教育之利弊看得清楚,分析得透徹,實在是事半功倍。把這樣的教育之思,信手拿來,也是我等讀者的福利?!稁е謰屓ミh游》,更是踐行了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行教育。跟很多家庭不同的是,他們是女兒皮皮帶父母遠游。不是每個5歲的孩子都能自己主演一部電影,父親是導演,母親是編劇,并且滿世界領(lǐng)獎,票房口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果說,皮皮是幸運的,不如說皮皮的父母是有心的,用心的。跟其他童星不同,他們給皮皮拍電影不是為了讓她成名成星,而是用一種最為藝術(shù)的方式記錄下皮皮的童年,家庭的回憶。我想這比給孩子留下什么財富都更有意義,也更有價值。在最后一章《兩個賽場》中,我們看到了當今社會中國家庭教育的縮影,父母的不易,孩子的艱辛,更看到了激烈的國際社會競爭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幸與不幸,“香腸蘋果”雖然讓人向往,但是立足本國的母語學習又不能輕易放棄,孰是孰非,我想作者也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個問號需要用一個時代來回答。
在這本書的新書發(fā)布會上,我再次跟作者的家庭碰面,出落得大方美麗聰明的女兒,看著女兒為大家表演嘴角上揚的母親,臺下始終用目光欣賞和愛護母女倆的父親,一家人,一本書,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我想這樣的場景,足以抵擋一次次的別離,足可以讓女兒在未來別離的路上走得堅定而從容。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