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燕
啥叫事實?啥叫情緒?啥叫情緒代替事實?我這么告訴你吧——
你男朋友送給你一個名款包,這叫事實;你歡喜得不行不行的,有一種飛上天飄啊飄的感覺,這叫情緒。你明知道這個包是他偷來的,還是歡喜得不行不行的,警察來抓他,你還打橫攔著。這叫情緒代替事實。
你敢說你不是這種人?或許。但他是這種人,她也是這種人。
很多年輕人喜歡郭敬明,也有很多人年輕人不喜歡郭敬明。喜歡不喜歡的都帶著自己的情緒。這當口,事實出現(xiàn)了。2006年5月,持續(xù)兩年多的“郭敬明抄襲事件”畫上句號,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認定郭敬明所著《夢里花落知多少》對莊羽《圈里圈外》整體上構成抄襲。這是事實對吧?但是喜歡郭敬明的以情緒代替了事實,“他即便是抄襲,我也喜歡他?!庇羞@么多情緒型粉絲力挺,郭敬明至今不道歉,便很邏輯了。
情緒帶來行為。有很多人喜歡某個歌星,又是接機,又是夾道歡迎的。但這個歌星假唱,假得真真的。這是事實,引來很多人的批評。歌星的粉絲不干了,“你丫閉上臭嘴,就假唱了怎么著,不準你詆毀我偶像?!焙眉一铮@可是在網上,真要面對面,非人腦袋打出狗腦袋不可。
情緒這么厲害呀,竟全然不顧事實?實話告訴你,就這么厲害。
去年一個伸手不見六指兒的凌晨,王寶強把離婚的事兒捅到網上,登時讓媒體和無數網民炸了鍋。王寶強給出的離婚理由只一個,且很簡略:老婆出軌。這新聞太有嚼頭了,于是乎,無數人的情緒上來了,打開電腦和手機新媒介,要么對王寶強一通損,要么朝他老婆一通罵。損是因為王寶強太窩囊,你也是一爺們兒,老婆出軌這事兒也好意思昭告天下?真乃大豆腐一塊,罵是因他老婆出軌。在中國,女人出軌這事兒,無論你是怎么出的,都不招人待見。你出軌你就有問題,罵你就有道德正當性。
不瞞各位,鄙人也在第一時間在網上發(fā)了個小文。說是小文,其實蠻長,2000多字。鄙人一通想象,一通推理,上邊剖析,下邊引申,又是調侃,又是奚落。那叫痛快,好像有什么東西吐出去了。
后來靜下來一想,我當時吐出那東西,就叫做“情緒”。老實說,我不喜歡王寶強,不喜歡他那扁扁的長相,不喜歡他那侉侉的口音,尤其不喜歡他演了幾個角色后,竟也當起了電影導演。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眼下在中國當導演太容易了,不挨邊的,挨了一小邊的,都可以操起導筒裝大象。
對王寶強有情緒,對亂亂的影視圈有情緒。當兩股情緒撞上王寶強離婚,事實就被扔到一邊,情緒終于找到發(fā)泄口。過去的,現(xiàn)在的,跟寶寶有關的無關的情緒,都通過這發(fā)泄口噴涌而出,灑向人間,潑向王寶強。這時眾人筆下的王寶強,不是原裝王寶強,不是傻根兒王寶強,也不是許三多王寶強,更不是阿炳王寶強。他是我們情緒中的王寶強。我們有什么樣的情緒,就有什么樣的王寶強;我們說王寶強是什么樣,王寶強就是什么樣。
對此,媒體人和傳播專家羅振宇稱:后真相時代不是指沒有真相,也不是指真相的反面是假象,它是指真相不再重要。后真相時代,情緒的影響力已超越事實本身,人們越來越不關心真相,只關心立場和態(tài)度。
去年歲末,微信創(chuàng)始人張小龍舉行了一場公開課,《時代周報》刊文給出的評價是:可惜,在近一個小時的講演中,張小龍沒有涉及以微信為首的新媒體生態(tài)造成的后真相狀態(tài),一男聽眾歇斯底里的一聲:龍……成就了這場公開課最激動人心的場面,此后就是令人昏昏欲睡的講演。
這篇文章有一段話,可用來給這篇小文收尾:過去的一年,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了情緒宣泄,黑天鵝頻頻飛來的背后,是人類的意氣用事。
我想,鄙人這篇小文可能也是在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