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初唐將領(lǐng)張士貴的行跡考述
      ——以貞觀十九年征伐高麗為中心

      2017-05-25 00:37:34拜根興
      唐都學刊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薛仁貴幽州都督

      拜根興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062)

      【漢唐研究】

      初唐將領(lǐng)張士貴的行跡考述
      ——以貞觀十九年征伐高麗為中心

      拜根興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062)

      張士貴是初唐時代著名的將領(lǐng),為大唐王朝的建立、唐朝疆域的開拓捍御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然《舊唐書》《新唐書》所列傳記簡略,難得其實,學界探討其生平均依1972年唐昭陵出土的張士貴墓志銘,而對張士貴參與征伐高麗(高句麗)前后涉及問題的探討卻疑點甚多。具體來說,張士貴官拜幽州都督經(jīng)緯如何、墓志銘中“以遣去官”作何解釋、征伐遼東之役張士貴有何貢獻,薛仁貴的橫空出世與張士貴有否關(guān)聯(lián)等等,都有待于我們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做出合理的判斷。

      唐初;貞觀十九年;張士貴;幽州都督;以遣去官;兵募;征伐高麗

      唐貞觀十九年(645),因地處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的高麗政權(quán)的一系列與唐朝對立的作為,唐太宗在征求唐朝內(nèi)部意見及了解高麗現(xiàn)狀的前提下,決意親征高麗。唐軍水陸并發(fā),四萬水軍由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統(tǒng)領(lǐng),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統(tǒng)帥六萬步騎及蘭、河二州投誠的胡人。與此同時,還詔令新羅、百濟、奚、契丹等族類共同出兵。對于這次征伐,歷來評價各異,但唐朝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一點卻為學界公認。唐太宗本人似乎從側(cè)面認同這一點,如他在返回途中想起魏徵,并對這次戰(zhàn)爭中脫穎而出的薛仁貴言道:“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盵1]卷198然而,發(fā)現(xiàn)并引導薛仁貴走向成功之路的名將張士貴,他的事跡和功勛、貢獻學界關(guān)注得卻不多*因《新唐書》《舊唐書》“張士貴傳”均極為簡略,學界對張士貴的研究大多為探討1972年出土的張士貴墓志,其主要論文有:陜西省文管會,昭陵文管所《陜西禮泉張士貴墓》載于《考古》1978年第3期;牛致功《〈張士貴墓志〉所反映的問題》載于《人文雜志》1998年第4期;馬雪芹《唐張士貴墓志銘考釋》載于《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吳敏霞《〈張士貴墓志〉散議》載于《碑林集刊》第13集,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8年版;郭禎田《從墓志看張士貴的真實人生》載于《娘子關(guān)》2010年第5期;張德一《唐代名將張士貴忠奸辯》載于《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除此之外,張士貴后裔張彪編著《大唐名將張士貴傳》一書,黃河出版社,2013年版。,特別是對張士貴其人在征伐高麗之戰(zhàn)前后的行跡罕有專論。鑒于此,本文在考察唐將張士貴征伐高麗戰(zhàn)前擔當幽州都督涉及問題的基礎(chǔ)上,探討其在征伐戰(zhàn)中及戰(zhàn)后所扮演的角色及建立的功勛,以就教于諸師友方家。

      一、張士貴鎮(zhèn)守幽州與征伐戰(zhàn)前的兵募

      依據(jù)現(xiàn)有《舊唐書》《新唐書》“張士貴傳”,特別是出土的《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學界對在大唐建立過程中功勛卓著,鎮(zhèn)守邊防不遺余力,參與玄武門之變功不可沒,并被畫像于宮廷凌煙閣的將軍張士貴已有相當清晰的了解。但是,征伐高麗戰(zhàn)爭之前,張士貴在毗鄰遼東地域任職狀況如何?戰(zhàn)爭準備階段從事的使命對戰(zhàn)爭有何影響?這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1.出任幽州都督

      幽州即隋朝時的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隋煬帝親征高麗,全國各地的物資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運送到這里,涿郡成為物資集中地及參戰(zhàn)軍兵的大本營。唐武德元年(618)改涿郡為幽州,設(shè)立大總管府,后又改為大都督府、都督府,幽州歷來是中原通往東北地區(qū)的陸路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軍事、政治地位。貞觀年間(627—649),隨著對國內(nèi)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結(jié)束,唐太宗開始將注意力轉(zhuǎn)向東北邊境地區(qū)。貞觀五年(631)八月,唐朝詔令“廣州司馬長孫師臨埋隋時戰(zhàn)亡骸骨,毀高麗所立京觀”,唐與高麗的關(guān)系驟然吃緊,高麗開始修筑千里長城;唐朝則于貞觀十年(636)到十四年(640),派遣宗室燕王李靈夔為幽州都督,具體負責唐朝東北防務,應對來自高麗的各種突發(fā)事件。貞觀十五年(641),高麗榮留王派遣太子入唐,希望維持雙方已有關(guān)系;高麗使團返回之時,唐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前往高麗送使,也就是因為陳大德在高麗的卓越活動,使得唐太宗對生活于高麗數(shù)以萬計的隋朝俘虜生活狀況有了深入了解[2],進而開始規(guī)劃東北地區(qū)的防務與開拓。具體表現(xiàn)為:鑒于貞觀十六年高麗內(nèi)部變亂,泉蓋蘇文賊殺高麗王及大臣,當時亳州刺史裴行莊就奏請發(fā)兵征伐。緊接著高麗又派兵進攻新羅,新羅屢次遣使求救,唐朝先派太常丞鄧素前往高麗,可能鄧素看到高麗域內(nèi)非同一般的與唐對抗場景,返回后建議唐廷增派懷遠鎮(zhèn)戍兵以逼迫高麗,但唐太宗并未同意。貞觀十七年(643)上半年,唐太宗為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間的相互傾軋而痛苦不堪,隨著問題的解決,太宗將注意力集中到與高麗的關(guān)系上。也就是說,經(jīng)過此前與高麗的磕碰摩擦,滯留高麗的隋朝俘虜?shù)纳鏍顩r使得唐太宗魂牽夢繞,加之為了皇朝事業(yè)的千秋萬代,一向從宏觀大局著想的唐太宗,開始意識到解決高麗問題已是刻不容緩。這樣,一系列相關(guān)的設(shè)想與舉措逐漸成形并付諸實施,這其中包括欲擒故縱,遣使前往高麗冊封泉蓋蘇文扶持的高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不久,遣派司農(nóng)丞相里玄獎攜帶璽書前往高麗宣敕,希望高麗停止進攻新羅。眾所周知,相里玄獎出使平壤好言相勸,但高麗權(quán)臣泉蓋蘇文卻不聽勸阻一意孤行,遼東的歸屬問題在相互較量中亦顯露出來,進而導出唐太宗解決高麗問題的決心和底線。而在此前后任命張士貴擔當幽州都督*依據(jù)現(xiàn)有文獻資料及張士貴墓志,唐廷任命張士貴為蘭州都督在貞觀十六年(642)十一月,隨后遷任幽州都督,但沒有說明具體時間,但從墓志銘記載的前后順序看,張士貴遷任幽州都督當在貞觀十七年上半年,至于上半年的具體月份,因沒有具體史料,難以確定。參見胡元超《昭陵墓志通釋》,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頁。,顯示出唐朝廷下一步設(shè)想的清晰輪廓以及為采取進一步行動所做的鋪墊。

      具體來說,其一,除過確保幽州轄區(qū)防務,做好所轄軍隊訓練等日常事務之外,了解高麗及鄰近其他民族軍事動向,為唐朝可能的征伐提供各種必要的準備。其二,貞觀十八年(644)初相里玄獎返回之后,唐太宗就征求褚遂良、李世勣、長孫無忌的意見,準備發(fā)兵征伐高麗。史料記載:“挺至幽州,令燕州司馬王安德巡渠通塞。先出幽州庫物,市木造船,運米而進。自桑乾河下至盧思臺,去幽州八百里,逢安德還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挺以北方寒雪,不可更進,遂下米于臺側(cè)權(quán)貯之,待開歲發(fā)春,方事轉(zhuǎn)運,度大兵至,軍糧必足,仍馳以聞。”[4]卷77就是說,唐廷在任命將作大監(jiān)閻立德前往洪州、饒州、江州制作大船的同時,以太常卿韋挺為饋運使,負責大軍的糧草物質(zhì)運送任務,而韋挺的主要工作地點就在幽州。很顯然,饋運使韋挺與幽州都督張士貴應該有不少事務往來,共同為國家即將開展的征伐大業(yè)提供保障。其三,在營州都督張儉受命率幽、營二都督轄下兵士,以及契丹、奚、靺鞨等族類軍隊試探出擊遼東之時,作為幽州都督的張士貴,理所應當提供必要的支援與協(xié)助。

      但是,也就在貞觀十八年末,張士貴在幽州都督任上卻“以遣去官”。史料對張士貴“以遣去官”的原因并沒有交代,具體情況如何亦無從知曉。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駕馭臣僚軍將的手段,也有認為可能與張士貴本人涉及貪腐有關(guān)[5]111-112。只是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張士貴去官并非觸犯什么的罪責,因為果真觸犯的話,唐廷不可能去官后即刻任命他前往招募兵士,并官拜遼東道總管參與征伐戰(zhàn)爭。檢討這一時期和張士貴關(guān)聯(lián)的人和事,其中韋挺其人擔當饋運使,但并沒有按照唐太宗的安排,無知拖延修造水道時間,造成很大的困惑。唐太宗了解到韋挺在幽州“不先視漕渠,輒集工匠造船,運米即下。至盧思臺,方知渠閉,欲進不得,還復水涸,乃便貯之無通平夷之區(qū)。又,挺在幽州,日致飲會,實乖至公。……”[4]卷77事件原委后勃然大怒,遣人械鎖韋挺到洛陽,撤銷其官職并使其白衣散從自效。可能作為幽州都督的張士貴,面對老友韋挺的到來,對其擔當?shù)幕拭?,并沒有起到相應的督促和建議,并可能參與其招待等宴會活動,最終受到一定的牽連。因為從現(xiàn)有史料看,除過張士貴本身可能觸犯的罪過之外,確實再沒有史料可以說明他是如何“以遣去官”的,故在沒有更好的解釋之前,筆者認為這種推證可能有其合理性。另外,《資治通鑒》卷197將韋挺受到處罰排列于貞觀十九年(645)正月,筆者認為可能不妥。因為從《舊唐書》韋挺本傳中可以看出,韋挺受到處罰不可能推遲到貞觀十九年初,從時間看,《資治通鑒》記載與韋挺本傳似乎矛盾,司馬光并未列出具體史料說明,筆者認為還是應以韋挺本傳的記載為準。不管如何,從貞觀十七年上半年到次年下半年,張士貴官拜幽州都督,捍御唐朝東北部邊疆,并較好地為即將進行的對高麗征伐戰(zhàn)做準備。雖然,在戰(zhàn)爭開始之前,他因其他緣故被“以遣去官”,但唐廷正在用人之際,并沒有因此使名將張士貴沉寂不起,而是很快賦予他新的使命,擔任新的重要軍職,使張士貴為即將開始的大規(guī)模征伐戰(zhàn)招募軍兵。

      2.選拔接收兵募兵員

      如上所述,貞觀十八年下半年,張士貴從幽州都督任上下來,而唐朝征伐高麗的戰(zhàn)爭準備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十一月甲午,唐太宗發(fā)布征伐敕令:“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到行軍大總管,帥江淮嶺峽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戰(zhàn)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李世勣為遼東道大總管,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趣遼東,兩軍合勢并進。庚子,諸軍大集于幽州……”[1]卷197,6214此時將軍張士貴的境況如何呢?據(jù)《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記載,“洎朱蒙之緒,玄夷之孽,背誕丸都,梟鏡遼海。王師底伐,屬想人雄,敕為遼東道行軍總管,授金紫光祿大夫、洺州刺史。”[3]208也就是說,張士貴離開幽州,或者說剛離開幽州,就接到唐廷新的任命,在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麾下,官拜遼東道行軍總管,主持軍務。

      要出兵征伐高麗,軍兵的募集編選征調(diào)迫在眉睫。唐初國家征伐雖然有府兵,但府兵的首要任務為宿衛(wèi)宮禁等,面對大規(guī)模的征伐行動,府兵兵士的數(shù)量很難滿足行軍作戰(zhàn)的需要,這樣,兵募也就成為其中重要的兵員補充手段[6]。據(jù)孫繼民先生研究,唐初兵募從征發(fā)到編入行軍是一個鏈條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其一,兵募的征發(fā)過程是中央、州、縣、里逐級發(fā)傳征兵令,然后由里正差發(fā),縣主管官員審定;其二,征兵完成后是以州為單位編入行軍[7]。據(jù)史載,參與貞觀十九年出征的山西人薛仁貴,“太宗親征遼東,仁貴謁將軍張士貴應募,請從行”[4]卷83,2783,結(jié)果就成為將軍張士貴的部下。從上述諸學者的研究看,可能因為行軍準備時間窘迫,張士貴親自到達河東道所在的絳州,直接參與州縣具體的兵募,而恰在此時,絳州人薛仁貴也慕名而來,謁見將軍張士貴,可能受到張士貴的喜愛,并成為這次行軍兵募中招收的最重要一員。至于張士貴是否還到其他州縣實地選拔并接收兵募兵員,因沒有具體史料記載,難能論述。但唐朝此時在各地兵募卻有史料證明,除過上文所見孫繼民利用吐魯番文書之外,其實出土的唐人墓志石刻史料也有所反映,如楊朝其人“貞觀之日,有事遼陽,選百姓之威雄,占三河之勁勇。君乃棄文士之筆,挺壯士之劍,……”[8]。任素“(貞觀)十九年,駕幸遼左,君乃發(fā)起沖冠,投募從戎。”[9]第6輯,278,張秀“以奮武建功,募命遼左”[9]第2輯,93。唐高宗時代這種兵募更是多見,《大唐本愿寺三門之碑》就記載了河北道中山縣麴名昉帥六十名鄉(xiāng)親應募參與龍朔元年(661)對高麗之戰(zhàn),最終全部安全返回,正因如此,麴名昉其人在本愿寺造像題名,感念佛祖的恩典[10]。與此相同,還有龍朔三年(663)韓善行一行五十人應募出征,并在返回后雕造佛教造像以之皈依[11][12]。

      無論如何,作為唐廷征伐高麗任命的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士貴直接參與了戰(zhàn)前的兵募活動,并且招募到一位足以影響一場戰(zhàn)役成敗的軍將。對此,我們將在下文談及。而其他參戰(zhàn)將領(lǐng)是否也有參與兵募,因沒有史料說明,無從論證,但從當時的具體情況看,肯定也有與張士貴職級相同或相當?shù)膶㈩I(lǐng)到各地兵募,此應沒有什么問題。

      二、作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的張士貴

      1.唐陸路征伐軍主力將領(lǐng)

      對于張士貴參與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戰(zhàn)中的貢獻,《舊唐書》《新唐書》張士貴傳中未有具體記載,現(xiàn)存其他文獻史料中雖有一定的涉及,但并不連貫。不妨引用史料如下:

      《舊唐書》卷199《東夷·高麗傳》載:

      十九年,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lǐng)將軍常何等率江、淮、嶺、硤勁卒四萬,戰(zhàn)船五百艘,自萊州汎海趨平壤。又以特進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為副,領(lǐng)將軍張士貴等率步騎六萬趨遼東;兩軍合勢,太宗親御六軍以會之。

      《冊府元龜》卷117《帝王部·親征二》:

      又以特進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英國公李勣為使持節(jié)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為總管,又以前幽州都督虢國公張士貴右領(lǐng)軍,大將軍安國公執(zhí)失思力,右驍衛(wèi)大將軍張掖郡公契苾何力。

      《全唐文》卷7《破高麗詔》,貞觀十九年四月:

      副大總管江夏郡王道宗,第一軍總管虢國公張士貴等,率五陵之勁卒,董六郡之良家,分麾引道,攻其西面。申命前軍大總管夔國公宏基等,分統(tǒng)猛士,填其濠塹。賊據(jù)城臨險,激梁水以環(huán)深;聳堞凌云,壓頹山而靡懼。

      《全唐文》卷7《破高麗賜脯詔》,貞觀十九年六月:

      復以今日中,攻其安市城。重圍四布,勢同三板之危;懸命短辰,哀其守陴之哭。高麗偽主,掃其境內(nèi),罄茲驍銳,咸發(fā)從軍,爰自平壤,長驅(qū)影援,有徒十五萬,連旗三十里。煙火稽天,若黃龍之吐霧;彀騎橫野,邁赤蟻之為群。朕私心計其地形,屈指籌其破日。分命眾將,各稟新書,臨事設(shè)奇,因機制變。行軍大總管李勣,率總管虢國公張士貴等馬步軍十四總管,當其西南面。又命趙國公無忌率馬步軍二十六總管,馳自東谷,合其來道,抵背扼喉,塞其歸路。

      (唐)上官儀《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

      貞觀十九年,率師渡遼,破玄菟等數(shù)城大鎮(zhèn),勛賞居多。拜冠軍大將軍,行左屯衛(wèi)將軍。鑾駕凱旋之日,令公后殿。至并州,轉(zhuǎn)右屯衛(wèi)大將軍,仍領(lǐng)屯騎。

      從上引史料可以看出,其一,整個陸路征伐軍編排序列中,遼東道總管張士貴的排名在大總管李勣及江夏王李道宗之后,是唐征伐軍陸路軍隊的主力將領(lǐng),地位在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彌射等蕃將以及眾多漢將之上。其二,參與并具體指揮貞觀十九年四月十五至二十六日的蓋牟城之戰(zhàn),五月的遼東城戰(zhàn)斗,六月的白巖城、安市城戰(zhàn)斗。其三,唐軍撤離遼東戰(zhàn)場之時,張士貴所領(lǐng)軍隊擔當斷后掩護大部隊撤離任務,保證唐軍大部隊及輜重物資,隨從唐軍撤離的遼東百姓、俘獲的高麗俘虜?shù)软樌鞣?,顯示出唐太宗對張士貴將軍的信任和器重。其四,唐太宗對張士貴在整個戰(zhàn)斗中的表現(xiàn)和作用高度贊賞,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先拜其為冠軍大將軍、左屯衛(wèi)將軍;到達并州之后,又轉(zhuǎn)任其為右屯衛(wèi)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皇帝屯衛(wèi)騎兵??傊|東道總管張士貴將軍在整個征伐高麗戰(zhàn)爭中不顧年邁,忠實執(zhí)行太宗皇帝及大總管李世勣的各種命令,指揮若定,在歷次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為戰(zhàn)斗的最終勝利出謀劃策、嘔心瀝血,受到唐太宗的嘉獎和贊賞。

      2.小將薛仁貴與伯樂張士貴

      在安市城包圍戰(zhàn)中,面對高麗從平壤派遣的十五萬軍隊浩浩蕩蕩地前來救援,兵員總數(shù)處于劣勢的唐軍迎來重大挑戰(zhàn)和危機。對于這次戰(zhàn)斗,《舊唐書》《新唐書》“薛仁貴本傳”均有記載,而《資治通鑒》編撰者整合兩書及其他史書記載,宏觀展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全貌,不妨引用史料如下:

      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于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于狹谷以沖其后;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因命有司張受降幕于朝堂之側(cè)。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zhàn)。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噪并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余級。上望見仁貴,召拜游擊將軍。仁貴,安都之六世孫,名禮,以字行。

      延壽等將余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梁,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語之曰:“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于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zhàn)乎?”皆伏地不能對。上簡耨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nèi)地,余皆縱之,使還平壤;皆雙舉手以顙頓地,歡呼聞數(shù)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lǐng),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后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shù)百里無復人煙[1]卷198。

      從上引史料可見,面對高麗傾巢而出的救援行動,唐太宗鎮(zhèn)定自若,主要將領(lǐng)依計而行,逐漸掌握戰(zhàn)斗的主動權(quán)。其一,作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的部將,總管張士貴麾下兵將當在其中,并且擔當正面(西南面)作戰(zhàn)主力,直接面對高麗援軍,上引唐太宗《破高麗賜脯詔》中就有“行軍大總管李勣,率總管虢國公張士貴等馬步軍十四總管,當其西南面”的記載。其二,薛仁貴身著新奇服裝出戰(zhàn),是薛仁貴自身的奇思妙想,還是經(jīng)過張士貴授意,抑或是獲得張士貴的同意,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無論如何,薛仁貴的行動是在張士貴的眼皮底下完成的,至少也是經(jīng)過張士貴同意或默認后的行動。從這一點看,張士貴在薛仁貴“貿(mào)然”行動取得重大戰(zhàn)場突破這件事上,應該也有一份功勞。其三,從記載看,薛仁貴奮勇出擊,其他兵將從正面、后面、側(cè)面乘機蜂擁進擊,高麗援軍在唐軍浩大的進攻面前潰敗如山,唐軍因此取得勝利。當然,正面進攻的唐軍,正是李世勣、張士貴統(tǒng)領(lǐng)的一萬五千軍將。其四,正是在正面唐軍的不可抵御的進攻面前,高麗援軍陷入重圍,兵敗后撤,加之長孫無忌派人拆毀后撤必經(jīng)的橋梁,高麗援軍無路可逃,最終只好向唐軍投降??傊?,現(xiàn)有文獻史料記載薛仁貴在兩軍對壘中別出心裁建立奇功,唐太宗對他的褒獎和提拔,但絕少提及將其從一介農(nóng)夫培訓為視死如歸勇猛無敵并可能在戰(zhàn)斗中為其出謀劃策的伯樂將軍張士貴;更有甚者,后世的演義小說作者信口開河,制造薛仁貴的對立面,無端地將張士貴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貪功妒忌的無恥小人形象,進而烘托出薛仁貴其人出道的艱難和建立蓋世功勛的必然。作為純正的歷史研究,特別是在唐昭陵陪葬墓《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出土面世的今天,我們應該還同樣為唐朝捍御邊疆、功勛卓著的將軍張士貴一個公道。

      三、戰(zhàn)后出任茂州都督

      貞觀十九年(645)九月,唐軍西撤,唐太宗命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士貴率軍斷后,掩護大部隊順利撤離,這場唐皇帝率軍親征高麗之役宣告結(jié)束。張士貴此后的行蹤如何?他為唐廷又建有哪些新的功勛?對此,史料記載如下:

      (唐)上官儀《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

      綏遏之任,僉諧攸屬,授茂州都督。雅邛等州山獠為亂,以為雅州道行軍總管,軍鋒所屆,膏原如莽?!缕?,拜金紫光祿大夫,揚州都督府長史。

      《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南平獠》:

      太宗再伐高麗,為舡劍南,諸獠皆半役,雅、邛、眉三州獠不堪其擾,相率叛,詔發(fā)隴右、峽兵二萬,以茂州都督張士貴為雅州道行軍總管,與右衛(wèi)將軍梁建方平之。

      《資治通鑒》卷199,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條:

      強偉等發(fā)民造船,役及山獠,雅、邛、眉三州獠反。壬寅,遣茂州都督張士貴、右衛(wèi)將軍梁建方發(fā)隴右、峽山兵兩萬余人以擊之。

      《冊府元龜》卷985《外臣部·征討四》:

      九月,遣茂州都督張士貴、右衛(wèi)將軍梁建方發(fā)隴右及峽中兵馬二萬余人,擊編獠。初,帝遣劍南造船,獠之人,咸令減役。雅、邛、眉三州編獠,或不祗承呼召,相率而反,乃遣建方等討之。

      對貞觀十九年的征伐,唐太宗并不滿足已有成就,而是改變策略,采取牽制政策,想通過每年的小股軍隊發(fā)起進攻,進而起到勞費高麗國力,最終拖垮高麗的功效[13]。這樣,貞觀二十一年(647)三月,派遣牛進達、李海岸帥軍從海上,李世勣、孫貳朗從陸路進攻高麗,大獲全勝;貞觀二十二年,派遣右武衛(wèi)大將軍薛萬徹、右衛(wèi)將軍裴行方將兵三萬余人,從海路進攻高麗,也取得重大勝利。正因如此,唐太宗計劃發(fā)動更大規(guī)模的征伐,徹底解決高麗問題。這樣,敕令右領(lǐng)左右府長史強偉到劍南道轄區(qū)打造戰(zhàn)船。強偉其人督造甚急,嚴重影響到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日常生活,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上引史料中的獠人反叛事件。

      從上文及所引史料記載看,張士貴從遼東返回長安后,先是擔當右屯衛(wèi)大將軍,負責宮廷警衛(wèi)事宜,至于他什么時間被派往茂州擔任都督重任,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筆者認為,他赴任茂州,應該在唐太宗下令劍南道打造海船之時,即貞觀二十二年(648)前后。劍南道所在的茂州(治所在汶山,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縣),其轄境相當于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縣等地,張士貴受命擔任茂州都督,其使命可能是在維護當?shù)刂伟驳幕A(chǔ)上,服務于唐朝征伐高麗造船等行動。

      作為地方軍政長官,茂州都督張士貴,聯(lián)合唐廷派遣的右衛(wèi)將軍梁建方,征發(fā)隴右、峽中兵,很快平定了叛亂。但蜀中人不堪勞役之苦卻是事實,嚴苛的造船勞役,導致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盎蚱蜉斨倒吞吨萑嗽齑簧显S之。州縣督迫嚴急,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價踴貴,劍外騷然?!辫b于這種情況,唐太宗派司農(nóng)少卿長孫知人的前往劍南探查,結(jié)果探得實際情況,認為“民不能堪,宜加存養(yǎng)”。唐太宗接受長孫知人的建議,解除劍南人造船任務,并敕令“潭州船庸皆從官給”[1]卷199。

      從整個事件看,其起因仍然是唐太宗想解決高麗問題所引起,而隨著貞觀二十三(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于終南山翠微宮,繼立的高宗下詔“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劍南、江南等地的造船勞役也就全面停止。可以看出,除過鎮(zhèn)壓獠人反叛之外,張士貴在茂州都督任上似乎就是維護現(xiàn)狀而已。隨后又調(diào)任揚州,永徽二年(651)返回長安任職,四年因目疾上表求退,高宗答應了他的請求。此后,張士貴就在長安養(yǎng)老,直到顯慶二年(657)六月辭世。

      四、結(jié)語

      本文對于此前學界缺少專論的貞觀十九年征伐高麗唐將張士貴的行跡做了相應的考察,由于現(xiàn)存文獻中有關(guān)張士貴的史料絕少,新出土面世的張士貴墓志銘,反映其參與征伐高麗戰(zhàn)的記載也不多,特別是后世演義小說把張士貴塑造成名將薛仁貴起家過程中的對立面,而其切入點恰恰就落腳于唐朝出兵征伐高麗這一重大事件上。文中涉及張士貴擔任幽州都督,為征伐戰(zhàn)兵募兵員,征伐戰(zhàn)爭中所建功勛,戰(zhàn)后出任茂州都督,參與鎮(zhèn)壓四川獠人反叛等。期待有關(guān)張士貴的新史料不斷出土面世,以便解決張士貴本人研究中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并對初唐時代整體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據(jù)。

      [1]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 李爽.陳大德出使高句麗與《奉使高麗記》[J].東北史地,2015(2):50-53.

      [3] 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G]∥昭陵墓志銘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4]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 張彪.大唐名將張士貴傳[M].濟南:黃河出版社,2013.

      [6] 張國剛.關(guān)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幾個問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1).

      [7] 孫繼民.唐代行軍制度研究[M].臺北:臺灣文津出版社,1995:101-111.

      [8] 周紹良,等.唐代墓志匯編: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54.

      [9] 吳鋼,等.全唐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10]沈濤.常山貞石志:卷8[M].臺北:石刻史料新編本,1987:13301.

      [11]魏曙光,等.河北南宮后底閣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2(1):19-33.

      [12]郭曉濤.河北后底閣遺址造像題記中所見唐東征史事考[J].唐都學刊,2016(5):19-33.

      [13]拜根興.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guān)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82-283.

      [責任編輯 朱偉東]

      Study of General Zhang Shi-gui’s Track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Conquering Goryeo in 19thYear of Zhengguan Period

      BAI Gen-xing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Zhang Shi-gui, as a famous general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expansion and defense of the territory of Tang Dynasty. However, it’s hard to know the fact about his life story, recorded inTheNewerBookoftheTangDynastyandTheOlderBookoftheTangDynasty(JiuTangShuandXinTangShuin Chinese Pinyin). Scholars usually based their study on his epitaph, excavated from the Zhaoling Mausoleum of the Tang Dynasty in 1972, but there existed much doubt about his conquest of Goryeo (Goryeo) before and after. Such specific questions as follows remained unsolved: How was Zhang Shi-gui’s appointment as a governor of Youzhou Prefecture? How was his appointment, recorded in his epitaph, explained? What was his contribution to Liaodong Battle? Was Xue Ren-gui directly related to him? etc.All remained to be further researche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early Tang Dynasty; 19thyear of Zhengguan Period; Zhang Shi-gui; Governor of Youzhou Prefecture; soldiers’ recruitment; conquering

      K825.421

      A

      1001-0300(2017)03-0010-07

      2016-11-29

      拜根興,男,陜西大荔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唐史及唐代國際關(guān)系史研究。

      猜你喜歡
      薛仁貴幽州都督
      《都督夫人禮佛圖》
      絲綢之路(2024年4期)2024-01-01 00:00:00
      《重慶鎮(zhèn)總兵加贈都督同知任勇烈公傳》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考論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50
      薛仁貴戰(zhàn)場成名
      薛仁貴戰(zhàn)場成名
      家教世界(2018年4期)2018-03-06 10:38:57
      白袍小將薛仁貴
      The Origin of the Jian Family Clan of the Uygur in Hinterland
      民族學刊(2015年2期)2015-04-29 14:17:46
      目不識丁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幽州與敦煌
      李白的家世與幽州之行
      平泉县| 石林| 太谷县| 合肥市| 于都县| 梅河口市| 莱阳市| 高碑店市| 达拉特旗| 灵山县| 丹巴县| 神池县| 边坝县| 秦皇岛市| 兰考县| 历史| 麦盖提县| 江阴市| 马鞍山市| 西昌市| 称多县| 福清市| 贡山| 治多县| 拉萨市| 佛坪县| 怀安县| 庆元县| 东乡县| 清镇市| 双江| 宿州市| 青川县| 厦门市| 若尔盖县| 岳普湖县| 华坪县| 濮阳市| 原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