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往返10個小時行走叢林山路陡坡37公里,相當(dāng)于紅軍長征中一天的行軍里程,我們“用腳步和身長丈量大山公路”——
10月19日,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歡慶日子。
巧的是,10月19日,對于重點貧困村永善縣檜溪鎮(zhèn)得勝村來說,也是一個歡喜的日子。
當(dāng)天,永善縣交通局技術(shù)人員前來勘測特困自然村水綠溝、黃泥灣的公路,我們進行了一天的扶貧長征路。
奔向水綠溝
得勝村的水綠溝、黃泥灣,是永善縣有名的高寒山區(qū),這里自然資源豐富,不通公路,家家戶戶住在破舊的串架房里,人們過著人背馬馱的世外桃源般生活。
修公路、助脫貧、建新房、奔小康,是這里群眾的夢想,也是各級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心愿。
精準(zhǔn)扶貧一年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包村工作組積極而為,掛鉤幫扶的昭通日報社、永善信訪局和檜溪鎮(zhèn)黨委、政府奔走呼吁,引起了永善縣委、政府和交通局的重視,所以派來了技術(shù)人員勘測設(shè)計公路走向和投資。
當(dāng)天10點,縣交通局工程師劉傳祥、技術(shù)員陶建芮,檜溪鎮(zhèn)副鎮(zhèn)長肖貞華和鎮(zhèn)扶貧辦項目人員楊仕華,村委會主任涂順智、治安員夏達康,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陳忠華、吳永欽一行8人,從村委會出發(fā),向黃泥灣進軍。
鳥語花香狗叫水響蛇亂竄,水溝陡坡竹林雜草人測路。開始的一段路,除了兩條小蛇驚擾外,我們一行人沿著水渠輕松地來到村高巖口民小組,順著河溝向上走,再爬上鉛銅山村民小組的小山坡,穿過包谷地和灌木林,一個半小時后來到了老廠村民小組。
“這塊平緩地,是我們規(guī)劃建設(shè)的易地搬遷點用地,公路修通后,老廠的全部村民將搬遷到這里建房安居!”檜溪鎮(zhèn)副鎮(zhèn)長肖貞華介紹說。
“經(jīng)過這一路的測設(shè),從村委會后山的李子灣搭頭修公路到老廠,有4公里左右,線路還算平緩,就是公路從半山腰經(jīng)過,挖方和??捕?,特別是李子灣過鉛銅山的一公里左右?guī)r石是最難的?!?0多歲的工程師劉傳祥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談著自己的觀點,技術(shù)員陶建芮認(rèn)真地畫著線路,標(biāo)注起經(jīng)過的地點和標(biāo)識;村委會主任涂順智、治安員夏達康和水綠溝片區(qū)黨員徐仕元等則用心記著公路要經(jīng)過的地點和標(biāo)識。
攀爬黃泥灣
“翻上這座山,就到黃泥灣!”村黨支部委員、家住黃泥灣至高點牛滾凼的楊美才走在前邊帶路說道。
在徐仕元家小息后,我們一行人開始攀爬黃泥灣,向黃泥灣挺進。
我們抬頭一看,一座大山在頭頂,一條筆陡的山路“堵”在了我們面前。
“今天真是要翻山越嶺了”。頭發(fā)花白的工程師劉傳祥笑著說?!皠⒐?,你行嗎?”我問道?!皯?yīng)該還行吧,我把老骨頭30多年來都快爬遍永善的大山了,但爬黃泥灣還是第一次,大不了多息幾息!”
劉傳祥、陶建芮都是第一次去黃泥灣。
“我們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檜溪鎮(zhèn)副鎮(zhèn)長肖貞華說著感謝的話,鼓勵大家前行。
在楊美才領(lǐng)路下,我們一行人只得冒險“四腳爬行”在懸崖邊,就是不敢細看左邊的陡坡懸崖,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摔個粉身碎骨。
山高人為峰,路長人丈量。經(jīng)過一個小時一公里多的“生死攀爬”,我們成功翻上了山,來到黃泥灣的入口下溝村民小組,看到了一處相對平緩的開闊地帶,看到了不一樣的風(fēng)景。
山巔孤獨人家
在水溝邊小息后,我們一行人順著夾皮溝往山上行走,偶有幾戶人家在溝邊居住,大多住在半山腰上,據(jù)說這樣進山勞作才方便。
陰雨中,約再行進了近兩公里,當(dāng)天2點半左右,我們終于來到了山腰一戶孤零零的人家——包家灣村民小組長王顯兵家。王顯兵住的是父輩四十年前修建的串架房,已經(jīng)成危房了,屋旁就是菜地和松樹木,女主人正在壩子里淘洗一大堆紅薯。
黃泥灣黃泥灣,出門就是山。黃泥灣有下溝、包家灣、牛滾凼三個村民小組的49戶300多村民分散在幾匹山上和溝邊,是一個苗漢雜居的高寒地方,他們相互聽得見雞鳴狗叫,如果有事要來往走動,半天可能才能到。
“將來的易搬點和筍子專業(yè)合作社,就建在袁顯兵家背后這塊小坡地上,所以我們計劃把公路修到這里!”肖貞華和涂順智向我們介紹著說。
“只要公路修通,我們山上的這些人家都想搬到這里來建房,山上種筍竹,收入應(yīng)該很可觀的。如果再加上部分人外出務(wù)工,脫貧致富就有希望了!”楊美才、王顯兵和下溝小組長魏傳坤說出了當(dāng)?shù)卮迕竦膲粝搿?/p>
翻山越嶺20多道拐
在袁顯兵家匆匆吃過午飯,下午3點左右,我們一行人開始下山測設(shè)公路走向。
“為了繞過剛才我們爬上來的陡巖,公路要從這個小山上翻過去,再往山下行到魏坤家附近!”楊美才、王顯兵、魏傳坤、徐仕元在前邊開路,我們穿行在一條平時只有牛羊經(jīng)過的荊棘泥濘路上。
“在哪棵大樹上捆上紅布條,在這塊石頭上涂上紅油漆……”劉傳祥觀察著地形,指點著“江山”,陶建芮認(rèn)真記錄畫寫著,楊美才、袁顯兵、魏坤等則像猴子一樣,在叢林中竄來竄去,做下標(biāo)記,也在自己心里記下將來公路要經(jīng)過的地方。
“在這種陡坡叢林間修公路,只有隨山就勢,才能節(jié)約成本!”劉傳祥一邊向我們作專業(yè)解說,一邊細心地觀察著山勢地形。
下午4點過,我們行進了約三四公里山路,來到魏傳坤家附近。
“從這里下去,就一直是陡坡,公路要連接到鉛銅山!”涂順智指著山下,我們看到了一坐坐陡峭的山峰。
“這種地形,只能走回頭彎、之字拐線路了!”劉傳祥和陶建芮一邊下山一邊目測著可能的“拐點”,幾個村民趕緊上去做好標(biāo)記。
晚上近七點,我們探尋出了20多個拐點后,才在天黑之時來到計劃修建的李子灣至老廠公路經(jīng)過的老學(xué)校,定下了上黃泥灣公路的起點。
“上黃泥灣的公路要修好,不得了,彎彎拐拐的有15公里多,坡度大,巖層多,每公里少了30萬元修不成哦!”看著自己的筆記本上的畫圖,陶建芮說出了自己的擔(dān)心。
“如果再加上李子灣到老廠的4公里多,總里程有20公里了,總投資怕要在550萬元左右才行!”劉傳祥憑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怕,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相信上級會支持立項的,如果不修公路上去,黃泥灣就不能脫貧啊!”肖貞華鼓勵大家說。
用身長丈量公路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在從魏坤家向下測設(shè)公路的過程中,我們一行人是真正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意思和下山的艱難。
從他家下山的直線距離可能在3公路左右,但由于坡度大,只能修盤山公路,20多道拐下來,公路里程卻有10公里左右。
我們所走過的地方,要么是叢林荊棘,要么是亂石泥濘,更有懸崖峭壁,螞蟥和蛇蟲眾多,每走一步,都得小心再小心。一般是一只腳站穩(wěn)后,一只手抓住樹枝或竹條,另一只腳才敢下向滑,如果沒有站穩(wěn),可能就會滑行或滾去幾米遠,只有踩到了石頭或抓住了大樹,才能停下來。
我們10多個人中,每個人都摔跤了多次,在每一次心驚肉跳的摔跤后,我們都樂觀地稱之為“用身長丈量公路”。我自己還找了根竹桿當(dāng)起了拐杖,像是長征路上“受傷小兵”。
一路“摔”下來,我們每個人都破了衣鞋“掛了彩”,變成了“泥人”,幸好沒有大的傷情。由于下坡時經(jīng)常是全身體重用力在一只腳上,又是腳尖先著地用力,導(dǎo)致腳趾頭和膝關(guān)節(jié)鉆心的疼痛,難以站穩(wěn)在山陡坡路上。
到山下摸黑休息一會兒后,晚七點二十分左右,我們一行人又打開手機電筒,強忍著疲勞和疼痛,慢慢地從來時的水渠上返回,于晚上8點到達村委會,全部癱倒在了院壩里。
當(dāng)天,我們往返用了10個小時,行走山路陡坡37公里左右,正好是紅軍長征中一天的行軍里程。
當(dāng)天,也是我個人40多年來的一次極限挑戰(zhàn),行走得最遠最艱難的一次“長征”。但我為我在駐村扶貧中有這樣的經(jīng)歷而自豪!
10月19日,在紅軍勝利之日,我們得勝村黃泥灣,開始了公路設(shè)計,才邁開了長征的第一步,今后還要列項、建設(shè)、修房、發(fā)展產(chǎn)業(yè),還有一條漫長的脫貧之路要走。
但我們相信,萬事開頭難!只要我們邁開了這第一步,我們一定會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guān)部門支持下,在當(dāng)?shù)厝罕姷臒崆袇⑴c下,奪取黃泥灣脫貧的最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