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明
1.明子紀事
與金沙江山水環(huán)抱的明子山,有說不完的故事和風情。
閑暇之余,為心靈尋一隅恬靜的居所,回味一些難以釋懷的往事。那些遠去的過往,便如膠片般在眼前回放。那一幀一幕、一顰一笑,都生動不已。就這樣,我想徒步穿越時光,緊握前人的手,擦亮百年之后的塵世滄桑,盡享照耀前程的每一縷陽光。
記得四十年前,我還在永善一中上初中時,第一次上明子山的情景。那不是看風景,也不懂風景;那不是春游,那些年也沒有春游這個時髦的詞匯。勤工儉學,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活動,很時尚。除了大瀑溝種菜、箐嶺灣背石頭燒石灰,就是上明子山背煤炭,供學校那喂不飽的大鍋爐,完成學校分配給班級的硬任務(wù)。
班主任老師帶著四十多名同學,徒步從縣城走到鐵鎖橋,再從炭山塆往上爬。從鐵鎖橋仰望高高的明子山,明子山的地標——“圓樹子”仿佛站在天上,屹立著,俯視著,看昔日咆哮的金沙江,潮起潮落。
順著陡峭的茅草山路,從山腳一直往上爬,手腳并用,汗流浹背,長吁短嘆,弓著腰,在山上爬出一道道“之”字,走過“九道拐”,用了將近兩小時爬到明子山的“入口”。那沿途都會遇到不少背煤炭的大人和小孩,還有背著沉重的土產(chǎn)、山貨上街,換油鹽煙酒的趕集人。
那年月,村里人的生活是艱辛的,甚至可以用“吃了上頓愁下頓”來形容。走過干海子雜亂的灌木叢,穿過蕭條的包谷林,去到炭山。二十五斤煤炭,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背回縣城,完成了光榮的任務(wù)。那段記憶,是刻骨銘心的。
山風習習,腳下泛黃的金沙江滾滾咆哮,遠處的縣城井底壩,像茅草中的鄉(xiāng)街子,若影若現(xiàn)……
圓樹子,是明子山的驛站。是“背二哥”和趕場人歇腳的地方。山王廟前,那幾叢見證金沙江潮起潮落的老樹,讓我記憶了一輩子;滄桑的年輪里,我依舊聽見一個等待千年的聲音在歌唱……
如今的明子村,早已今非昔比。作為今年脫貧摘帽出列的村,一路走來,幢幢新居拔地而起,白墻黛瓦,典雅別致。“美景如畫,小康人家”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明子村的支書李和勤是我初中復(fù)學時的老同學,干村支書十多年了,老家就在與明子背靠背的金坪自然村。他習慣性地像給上級匯報工作一樣,一板一扎的介紹情況。他說,他們村總的有一千多戶人家,三千七百多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兩百多戶。村委會所在地干海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包括明子村的干海子和明子自然村十一個社三百多戶一千三百多人,在核心區(qū)的有五個社一百七十多戶五百九十多人……數(shù)據(jù)雖然枯燥,但都是“會說話”的硬指標,也不得不寫在這里。
干海子安置點,這個這個未來的鄉(xiāng)村旅游和宜居鄉(xiāng)村示范點,安居房建設(shè)已初具規(guī)模,水電路的問題解決了,還建起了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設(shè)施……
寬敞的公路上,幾位農(nóng)家女子正在清掃路面。一旁的油路泥清攤鋪設(shè)備正等待作業(yè)。要不了幾天,這條橫穿“干海子”、直達觀景臺的景觀路,將會讓安置點錦上添花。
李李和勤興致勃勃,邊走邊講述明子村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吹贸鰜恚雀械叫牢?,又深感肩上的壓力和責任。他說,目前民居建設(shè)已初具規(guī)模,下步的重點在觀光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園建設(shè),葡萄園已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還將陸續(xù)種植半邊紅李子、烏桃、葡萄、枇杷等水果……毋庸置疑,李支書的話就是明子村小康生活的注腳。
俗話說,一葉知秋。初冬的明子山,最美的景色就寫在村民殷實的臉龐,藏在紅紅的土地上,和田間地頭若影若現(xiàn)的彩色的秋葉里。路邊,一棵棵烏桕樹,還有不知名的小樹都掛上了秋天的顏色。紅的,黃的,間或仍舊有很嫩的綠色。
尋著深秋的氣息,順著金坪堰往深處走,找一處絕佳的位置遠望熟悉的“井底壩”。一幅“金江明珠·水電新城”的壯麗,與悄然屹立的大壩相互輝映。
明子山,作為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觀光廊道、觀景臺以及小廣場等正在抓緊施工建設(shè)。站在已具雛形的觀景臺,極目遠眺,碧綠的金沙江、雄偉的溪洛渡電站大壩盡收眼底。遠山層巒疊嶂,天高云淡時,視野特別清晰,目光特別開闊,心中便會油然生出“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不禁讓人心曠神怡。
渾厚的“山王廟”梁子,野花在盛開,無名的葉在燃燒。隨手摘一片靈性的葉,斑斕中細讀明子山的春去秋來,品味春的稚嫩、夏的熱烈、秋的嫵媚、冬的素潔……
到明子山郊游去,漫步在詩情畫意的秋景里,童話般的世界,可以忘卻多少浮華與煩躁。
到明子山觀景去,徜徉在長山大水的豪氣里,生命的季節(jié)里,情醉一抹秋色,欲醉迷離。
走進明子,我們體味到的是“錦繡明子產(chǎn)業(yè)調(diào)整共謀發(fā)展,美麗永善脫貧攻堅齊奔小康”的豪氣。
走進明子,我們感受到的是“明子人雄起,新房子蓋起,好日子過起!”的自信和愜意。
2.金江歌謠
佇立江畔,眼前是一泓湛藍的碧水,拍岸的濤聲和船工號子已經(jīng)遠去。
耳畔,又傳來了那熟悉的旋律。那是我用心血和記憶,寫給金沙江的歌謠。
我家門前有條金沙江
江風吹送稻花香
花香釀出好日子
悠悠歲月情更長
高峽平湖溪洛渡
處處都有好春光
揮汗寫青史 揚帆去遠航……
循著熟悉的旋律,懷想金沙江,懷想風雨飄搖的漿聲,和獨釣寒江雪的孤舟。
寂靜的渡口,在秋日午后的暖陽下昏昏欲睡。
滿河的水在陽光下漾動著。那條船,在水波的輕漾中孤寂地沉默著,聆聽水波無休止的絮語。
對岸的山上,云一樣拂動著的山影像紛紛滾落的意象。山道上空蕩蕩的,只有風在趕路。擺渡人,在陽光下發(fā)出甜美的鼾聲。
羊群沿著山坡滾過去的時候,我聽到一種像風吹過草叢的動靜。我的心蹦蹦跳跳,面對著漫山籽粒飽滿的草,欣喜若狂。溫暖的陽光下,這里的草和散漫的羊群,依然沉浸在夏日午后的蟬鳴中,而事實上秋天已經(jīng)走過去很長一段路程了,就要在漫漫的長夜和霜雪中清醒過來,成為春天嘹亮的歌聲的一部分。
牧羊人的歌聲,像天空中的云朵,四處飄散。
山坳里的人家,孤單單的和兀立的樹和石頭相伴。石頭壘起的煙囪,見不著一絲煙,門扉緊緊地掩著,無限的秋色,被關(guān)在門外。
山鷹如約,在秋天里如約而到,在村莊的上空舞蹈。村莊依然如故,天空依舊是原來的清朗和寧靜,麻雀們唧唧喳喳,來回折返……
從金沙江里挑一擔水,讓秋天藏匿在其中。水,唱著山歌跳出桶來,風中便溢著一股淡淡的菊香。一群羊,走過來,忘情啜飲,很快像一群醉漢,一路跌跌撞撞。
秋天,即將過去的時光,枕著滿山遍野的稻谷顆粒歸倉。開一醞陳年的老酒,積聚了一年的狂熱,終于在那一刻達到了沸點。
酒,成了祭奠秋天和收成的方式。
我家門前有條金沙江
金波閃閃映朝陽
五蓮峰上望四野
子琴故里翰墨香
水電新城溪洛渡
處處都有好春光
揮汗寫青史 揚帆去遠航
我家門前有條金沙江
萬里龍騰走四方
我家門前有條金沙江
萬里龍騰走四方……
空氣醉了,山野醉了。我的歌聲也醉了。
3.渡口往事
我的童年,永遠嵌刻著一段難忘的記憶。
四十多年前,荒涼的金沙江畔溪洛渡中心場——那個遠去的老渡口。
遙遠的老渡口,猶如一面古老的銅鏡,映照出井田(今溪洛渡)古鎮(zhèn)百年的繁華與喧囂。遙遠的老渡口,仿佛一把銹蝕的鑰匙,讓人洞穿溪洛渡悠久歷史的大門與日新月異的變遷。
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揣著一種懷舊的情緒,故地重游,尋覓往事。
漫步曾經(jīng)的老渡口,去驗證時間老人的古訓,去尋找隨時光游走的歷史和記憶,去感受昔日滔滔金江的灑脫和氣派,去觸摸金江號子那悠久文化的神秘與奔放。
走進昔日的溪洛渡渡口,無論如何再也找不回兒時斑駁的歷史記憶。
一座雄偉的現(xiàn)代化跨江大橋飛架金沙江南北兩岸,快捷而又自如地取代了昔日“風口浪尖過大江”的悲壯。走進今天的溪洛渡,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愚公移山”和“改天換地”的宏偉氣魄,一睹世界級水電工程曠世的壯觀與奇跡。
這就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是人們期待已久、望眼欲穿的一出現(xiàn)代劇。這就是千年古渡演繹的一部現(xiàn)代史,一曲現(xiàn)代交響詩!
春風已綠金江岸
燦爛美景次第開
一方熱土展新姿
生機無限入畫來
大壩巍巍鎖巨龍
洪波馴入峽江中
水電基地商賈旺
高峽平湖景更濃
我想,也許歷史只應(yīng)該呆在縣志里;也許歷史只應(yīng)該消逝于火熱的現(xiàn)實中。盡管,沒有了鏡子,沒有了鑰匙,我生于斯長于斯的井田古鎮(zhèn),永遠不會迷失在通往未來的路上?
溪洛渡啊,溪洛渡!
我們攜手同行共繪興隆景
與時俱進同譜錦繡新篇章
待到百業(yè)騰飛花爛漫
我們豪情滿懷闊步小康
這是我用一生的經(jīng)歷,唱出的一段歌謠。
忘不了你啊,金沙江畔遙遠的老渡口!
(作者供職于永善縣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