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斐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利用聲音的輕重、長短、抑揚、虛實、緩急、續(xù)斷等技巧,讀出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以采用“粗中有細”的方法,所謂“粗”就是注重過程和訓練步驟;所謂“細”就是在過程和步驟中滲透朗讀的技巧和方法。下面以課文《觀潮》(《觀潮》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體的表達方式,按照事情發(fā)展(或時間)順序重點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了觀潮人對大潮形狀和聲音變化的內(nèi)心感受,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材在課后安排了“課文描寫的場面真壯觀,我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訓練要求。)為例,談談筆者的理解和做法。
一、自讀課文,做到讀準讀通讀順
學生預習課文,教師都會安排和要求學生字正腔圓地把文本讀準讀通讀順。為了養(yǎng)成學生“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熹語)的習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自主預習課文時,讀兩至三遍,把文中出現(xiàn)的多音字,根據(jù)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借助《新華字典》注上正確的讀音。如“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中的“著”“蒙”“薄”是多音字,根據(jù)這幾個字在這句話中的意思,“著”應該讀“zhe”,“蒙”應該讀“méng”,“薄”應該讀“báo”。檢查預習時,教師可以采用輪讀、抽讀等形式,既強化生僻字、多音字的正確讀音,又校正長句朗讀時的換氣節(jié)奏。如“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這句話在朗讀的時候應該有換氣的節(jié)奏,可以用符號“—”標出換氣的節(jié)奏,如“只見東邊一水天相接的地方一出現(xiàn)了一一條白線”,讓學生試著多讀幾遍,直到讀出換氣節(jié)奏的感覺來。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感情基調(diào)
語文不是無情物。巴金先生說過:同樣的內(nèi)容“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diào)子?!薄队^潮》一文的第一自然段“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課文的中心,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這是文本要表達的感情基調(diào)。教學時,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可以圍繞“天下奇觀”引導學生揣摩和抒發(fā)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首先,引導學生理解“奇觀”的意思,緊扣“天下奇觀”質(zhì)疑學生:作為中國人,有錢塘江大潮這樣壯觀的景象,你內(nèi)心會感到怎么樣?當學生回答出內(nèi)心感到自豪、驕傲、榮耀的時候,教師一邊用圓潤而渾厚的音量,先抑后揚的語調(diào),漸進而歡快的語速范讀“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一邊用圖示法呈現(xiàn)出朗讀“錢塘江一大潮(“·”為重音,要讀得圓潤而渾厚),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為先揚后抑,語速漸慢、語調(diào)漸弱)|奇︺觀︺(“︺”為先抑后揚,語速漸快、語調(diào)漸強)”的技巧。然后采用個人讀、男女生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作者要表達的心聲。
三、精讀課文,領(lǐng)悟文本感情起伏
李海林在《言語教學論》中說:一般言語作品,其內(nèi)容和形式所形成的語調(diào),能夠表達一定的感情,代表一定的意義,具有起伏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觀潮》一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作者按照“潮來時、潮頭過后”的順序,把自己的感情變化滲透在大潮的形狀和聲音變化之中。為了讓學生置身于其中,達到眼觀其形、耳聽其音、傾吐心中之情的朗讀效果,教師可以采用恰當?shù)睦首x策略,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大潮壯觀的場面。
1.借助言語內(nèi)容和形式,領(lǐng)悟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教學時,教師先按照空間順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寫大潮形狀、聲音及人們心情變化的語句。學生通過閱讀、勾畫、交流,找出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有“午后一點左右”“過了一會兒”“霎時”“過了很久”;表示空間位置變化順序的詞語有“遠處”“水天相接”“再近些”“潮頭奔騰西去”;描寫大潮形狀變化的詞句有“一條白線”“白線逐漸拉長、變粗”“白浪翻滾,兩丈多高的水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飛奔而來”“余波漫天卷地”;描寫大潮聲音變化的詞句有“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風號浪吼”;描寫人物心情變化的詞句有“人聲鼎沸”“潮來了”“沸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看看堤下,江水已經(jīng)漲了兩丈來高了”。然后,結(jié)合描寫人們心情變化的詞句,引導學生通過自讀感悟、小組探究、合作交流,領(lǐng)悟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變化。如“人聲鼎沸(激動、驚奇),潮來了?。@喜)沸騰(喜悅),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驚嘆、贊美),看看堤下,江水已經(jīng)漲了兩丈來高了(驚訝)。
2.利用朗讀技巧,彰顯言語內(nèi)容和形式表達的感情起伏。教學時,教師首先采用分角色朗讀,借助朗讀技巧,把描寫大潮形狀、聲音及人們心情變化的語句匹配起來,讀出“潮來時”人們的激動、驚奇和驚喜,讀出“潮頭過后”人們的驚嘆、贊美和驚訝。
3.利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言語內(nèi)容和形式表達的感情起伏。美學家王朝聞曾說:“朗讀者的高明之處,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悅耳的音和調(diào),主要在于他進入文學作品所規(guī)定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體驗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調(diào)和表情。”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的感悟和理解,借助肢體語言把大潮的形狀、聲音及人們心情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如朗讀第四自然段,抓住加點的詞語進行表演朗讀:“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伸出雙手,掌心向上,手掌慢慢收回)來,逐漸拉長(掌心向內(nèi),手掌慢慢向外張開成180°),變粗(伸出雙手,張開五指,上肢彎曲慢慢成弧形),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雙手掌心向下,手掌慢慢向上。目光隨手指移動)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伸出雙手,掌心向外,張開五指,從兩側(cè)向前推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借助生活經(jīng)驗,使上身前后左右晃動)起來?!?/p>
四、誦讀課文。體驗文本表達情趣
誦讀就是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調(diào)、節(jié)奏、韻律,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動聽的聲音信息,讓學生借助視覺和聽覺形象逐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如讓學生誦讀“潮來時”聲音變化的句子:“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當學生讀到“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等詞語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借助生活經(jīng)驗,模擬聲音發(fā)出聲響,讓學生在聲響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再如讓學生誦讀“潮來時”由遠及近的形狀變化的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一邊誦讀,一邊用彩色筆勾畫出“潮來時”由遠及近的形狀變化。這樣,讓學生在誦讀、勾畫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運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有效地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