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摘要:本文以《谷音》為基礎,從作者的經(jīng)歷與思想兩個方面,探討《谷音》中人物的選擇標準。以此來體現(xiàn)《谷音》為后世推崇的原因。
關(guān)鍵詞:《谷音》;杜本;金遺民
《谷音》是元代詩歌選集,由于作者杜本的宋遺民身份,所以對人物的選擇有所偏重,使得《谷音》在元代詩歌選集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雖然對于《谷音》內(nèi)容研究甚多。但是對于其中人物的選擇并未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將在《谷音》本身的基礎上,結(jié)合杜本的生平經(jīng)歷,探討杜本對于《谷音》中人物的選擇標準。
一
《谷音》是編撰于元代的詩歌選集,作者杜本。詩集中收錄宋末元初逸民三十人,共一百零一首詩歌。其中宋遺民二十人,金遺民五人,不知其名者五人。除柯芝、柯茂謙父子共一傳,楊應登、楊霖祖孫共一傳外,每人各載一小傳。詩詞體例齊全,所錄詩人雖朝代不同,性格迥異,行事作風與經(jīng)歷各不相同,但按照清代王士禎的分類,可以分為任俠節(jié)義之士、藏名避世之流,和不知名者三類。雖然大都不為人所知,但所做詩詞都極具個人魅力,張矩贊嘆“每一歌之,則想象其人,而愧不能彷佛其萬一也。未嘗不慨然久之?!盵1]
清初王士禎著作中多處談到《谷音》,在《論詩絕句》評價到“誰嗣篋中冰雪句,《谷音》一卷獨錚錚。其品題當矣?!盵2]又在《香祖筆記》中寫到:“其詩慷慨激烈、古澹蕭寥,非宋末作者所及。是時謝皋羽、林霽山輩皆以文章節(jié)義著于東南,而又有此三十人者與之遙為應和,亦奇矣?!盵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谷音》“是集所錄,乃皆古直悲涼,風格道上,無宋末江湖齷齪之習,其人又皆仗節(jié)守義之士,足為詩重。”[4]梁啟超也稱贊到:“此編諸詩皆氣象俊偉,風格遒上,極可賞,各人小傳亦大佳?!盵5]《谷音》之所以能被后世所推崇,除了其詩歌本身的魅力外,更重要的是杜本在人物的選取上的偏重有關(guān)。
二
《谷音》中收錄有名可考人物包括:王澮、程自修、冉琇、王吉、孟鯁、安如山、王翥、師嚴、張琰、汪涯、詹本、皇甫明子、丁開、鮑倪、崔璆、魚潛、柯芝、柯茂謙、邵定、熊與龢、宴乂、孫璉、楊應登、楊霖、會童子,共計二十五人??疾焖麄兊纳?,可以看到其中雖然部分人有出仕的經(jīng)歷。但都從未在元代任職,是皆為遺民身份。這種樣的選取標準與杜本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
杜本其“父謙,在文天祥幕中,嘗毀家以佐軍?!盵6]幼時家中的遭遇使得杜本對在元朝為官抱有深深地抗拒。這種抗拒在其后來的經(jīng)歷中皆有體現(xiàn),元武宗時因上《救荒策》嘗被召至京師,但未幾歸隱武夷山中。[7]文宗在江南時,聞其名,及即位,以幣征之,不起。后又被征召授翰林待制,依舊不受。直至終老,杜本都沒有在元朝廷任過職。這種遺民的身份與《谷音》中的人物經(jīng)歷相吻合,這也正是《谷音》中人物選取都是遺民的原因。
在遺民的選取中,杜本又有著獨特的方式,清代王士禎曾對《谷音》進行了比較精確的概括分類:“《谷音》三卷,皆宋末人詩,上卷王澮以下凡十人,率任俠節(jié)義之士;下卷詹本以下凡十五人,則藏名避世之流也;番陽布衣、瀟湘漁父以下五人,不可得其姓字,要之皆宋之逸民也。”[8]
王士禎對《谷音》的分類,更能體現(xiàn)杜本的經(jīng)歷對人物選取的影響。上卷“任俠節(jié)義之士”十人中除元吉和師嚴可稱為任俠之士外,其余八人都為節(jié)義之人。其所作之詩如王澮的《河之坊》、《感遇》,程自修的《出城》,孟鯁《徐州》等更多的是對于當時掌政者無能的失望,面對國家動蕩時那無能為力遺憾。與杜本家中早年毀家以佐軍,卻依舊失敗的經(jīng)歷相似。
在后兩卷藏名避世之流與其他無名者中,從他們的詩中感受到超脫俗世的狀態(tài),“髙枕形骸外,空江何限情,落葉不成調(diào),半夜起秋聲。”[9]“偶與云水會,不與云水同,云散水流去,杳然天地空。”這種不問俗世,縱情天地山水之間,詩詞大氣磅礴。這與杜本最后的生活狀態(tài)很相似,杜本在朋友詹景仁的幫助下歸隱武夷山,并構(gòu)筑了“思學齋”、“懷友軒”,日夕與詹景仁等人“日夕賡唱翻越,宇內(nèi)名流有過閩者皆造廬請教焉?!?這樣的經(jīng)歷為杜本編撰谷音提供了材料,也影響了《谷音》中人物的選取。
所以《谷音》中詩人的選取,其中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杜本與這些遺民有著共同的身份,因?qū)释恋木鞈?、無奈、無力之情所產(chǎn)生的共情作用,使得在作品中收錄是選用的都是遺民作品。
三
《谷音》中收錄了王澮、程自修、冉琇、王吉、孟鯁五位金遺民。杜本是江清人(江西樟樹市),后隱居武夷山。盡管作為宋遺民,長時間居于中原腹地。但是在《谷音》作者的選錄中并未局限于南宋遺民,而是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這與他們之間所具有的共性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
杜本曾多次拒絕朝廷的征召,王澮、程自修等人都有相同的經(jīng)歷。這五位雖為金遺民,但都是漢人。其生平經(jīng)歷、行事作風大都與作者有相似之處。太多相似的經(jīng)歷,同是漢族遺民的身份,使得杜本的將這幾位金遺民收錄于《谷音》之中。但是這是其中的一個比較小的原因,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在宋遺民中與這五位經(jīng)歷相似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但杜本不僅收錄了這五位金遺民,還把他們列在了上卷的開篇。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就是杜本的“天下大一統(tǒng)”的理念。
在寫與丞相的信中提到“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以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樂,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碑敃r元政府通過等級的劃分,對漢族人進行明目繁雜的壓榨,漢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杜本對漢人的處境深有體會。所以提出如果想要國家長久的發(fā)展,就不能以種族、地域、和曾經(jīng)的國家進行劃分。這種理念在當時的另一個大事件用中也有所體現(xiàn)。
當時比較有爭議,并延續(xù)時間非常長的問題就是宋遼金誰為正統(tǒng)的問題。元代歷經(jīng)世祖、成宗、英宗、文宗、雖都下令修撰三國史書,但因誰為正統(tǒng)的爭論一直不休,修史之事一直擱淺。所以正統(tǒng)華夷問題的爭辯一直延續(xù)到元末。元末才由脫脫拍板,定下“三國各與正統(tǒng)”。
由此可見當時的主流思想為宋金互為正統(tǒng),并非對立或繼承關(guān)系。而考查杜本的身世經(jīng)歷,可知他對史學頗有研究,曾有機會參與編修三史,陶宗儀《輟耕錄》《國字》稱:“至正壬午,中書奏修三史,以翰林待制聘先生?!?《元史》《隱逸·杜本傳》稱:“至正三年右丞相托克托以隱士薦,詔遣使賜以金織文幣、上尊酒,召為翰林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睂τ谝晃粡奈丛诔⑷芜^職的人,朝廷直接就授予這樣在史書編撰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官職,可見杜本不僅對三國歷史頗有研究,他的思想也應與三國互為正統(tǒng)的修史情況相符。所以杜本對于宋、金兩國的關(guān)系并未有華夷之分。而是帶著一種天下大一統(tǒng)的觀念。正是這種大一統(tǒng)的觀念,使得杜本在《谷音》的編纂中不僅收錄了金遺民的五十首詩歌。而且還把與之經(jīng)歷相近,詩詞方面更容易引起共鳴的王澮等五人放在了谷音上卷的首位。
《谷音》全集中人物的選擇,始終貫穿著杜本的遺民經(jīng)歷與其天下大一統(tǒng)的思想。從最初對故國的懷念與無奈,到后來沉迷詩文的藏名避世,都能在詩集中有所呼應。杜本對待元朝提出的天下大一統(tǒng)的理念使他的作品不被地域與民族所限制。多方面的展現(xiàn)了從宋到元的宋金遺民的生活態(tài)度。這才是《谷音》在眾多同時期詩歌選集中脫穎而出,被后世推崇褒揚的原因。
參考文獻:
[1]杜本.谷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王士禎.漁洋山人精華錄[M].景上海涵芬樓藏林佶寫刊本.
[5]王士禎.香祖筆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7.
[7]鄭杰輯.閩詩錄[M].清宣統(tǒng)三年刻本,清.
[8]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9]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