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衛(wèi)
養(yǎng)生之道在于養(yǎng)心。古人說:“萬病心中生,萬境心中起?!比嘶钪棺约嚎鞓?,要動中取樂、靜中求樂、知足常樂、寬以為樂、自得其樂和享受天倫之樂,有了這“六樂”,就找到了打開長壽之門的金鑰匙。
一、動中取樂
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醫(yī)學家華佗說: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堅持運動,可以延緩人體衰老,也會讓人顯得更年輕、更有活力。如果久坐不動,容易患上前列腺炎、便秘、動脈硬化等疾病,老人還有患老年性癡呆癥的可能性。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多年來一直堅持運動,這是他年老時依然紅光滿面、步履生風的重要原因。尚長榮最喜歡游泳和攝影,攝影除了可以活動筋骨外,還可以陶冶情操。
二、靜中求樂
靜者壽自長。當身心都靜下來后,心血管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處于松弛狀態(tài),臟器得到了滋養(yǎng)。善于養(yǎng)心者,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或持書一冊,或喝茶一杯,都會令自己很舒心。
我國圍棋泰斗吳清源先生一生好靜,淡泊名利,既沒有萬貫家財,也沒有豪宅、轎車,平靜地與夫人寄居在一座普通公寓里。每當煩惱襲來時,他就默誦白居易的《對酒》:“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眳乔逶匆簧趭^,樂在棋中,年近百歲依然日日研究圍棋的奧妙,達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忘我境地。
三、知足常樂
知足賽過長生藥,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知足的人沒有貪念,不去和別人比這比那,因而心平氣和,總能感到滿足和快樂,活得坦然、舒心。
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知足常樂。“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趕出專家樓,一家三代人擠在兩間小平房里,工資只剩下生活費,電話、書櫥也沒有了,可是他依然很快樂。周有光認為,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順心,遇到困難時,吃點苦,沒什么。
四、寬以為樂
好心態(tài)勝過好醫(yī)生,笑一笑十年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心寬,想得開,不氣也不惱,開心地度過每一天。
歸國老華僑陳潔夫先生曾經(jīng)長期從事航海事業(yè),他有像海洋一樣寬廣的胸懷。他為人謙和,遇事謙讓,從不與他人斤斤計較。他認為,人要想長壽就得氣量大,想得開,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樂觀面對。他說:“人生在世,樂則長壽,最好的醫(y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方是樂觀?!?/p>
五、自得其樂
快樂無所不在,就看你會不會找。練練書法、唱唱歌、跳跳舞,都可以自得其樂。
我國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吳君玉先生最喜歡養(yǎng)花,家中種有月季、蠟梅、迎春花等30多種花草,滿眼都是美景。每天他給花草澆水、施肥、修枝,總要忙上幾個小時。多年養(yǎng)花使吳君玉對花草充滿深情,他會把落下的花瓣收集起來挖個坑埋了,老伴說他像林黛玉。每次擺弄過花草后,他會特別高興,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可謂一舉兩得。正因為在花草中自得其樂,吳君玉耄耋之年時,醫(yī)生說他的肺活量跟小伙子差不多。
六、享受天倫之樂
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兒孫繞膝,老有所養(yǎng),自然能延年益壽。
上海電視臺著名主持人、享有“申城第一名嘴”美譽的葉惠賢,在年逾花甲之時,依然寶刀不老、思維敏捷。他的養(yǎng)生之道除了飲食清淡、知足常樂外,還有一點,就是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葉惠賢婚姻幸福,女兒在澳洲結婚后,每次與丈夫比翼雙飛回到上海,都會與父母天天待在一起。葉惠賢有一老母,他十分孝順,經(jīng)常給母親買一些她愛吃的菜。充分享受天倫之樂的葉惠賢,看起來很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