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田
【摘要】好的習慣將會給小學生的一生都帶來好處,而壞習慣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然而,壞習慣的形成只需要幾個小時,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卻需要很多天,所以,小學有必要重視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從小學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各種良好優(yōu)秀的習慣,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意識和方法。如何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是小學教師教育中的其中一個重點和難題,因此,筆者將通過本文與各位小學教師探討如何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西城良好的習慣,更好地培養(yǎng)祖國的未來的生力軍。
【關鍵詞】良好習慣 培養(yǎng)習慣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2-0143-02
什么是教育,教育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教師只是在學術知識上面做好自己的本分,教好學生該有的學術知識是不足夠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學會如何與人想出,如何更好的為人處事,包括在學校形成各種優(yōu)秀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一個小學生在小學六年的期間不僅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還染上了各種不良行為或者說是惡習,那么,學校有必要檢討一下自己學校的校園風氣以及學校師資的教學能力。
一、學會傾聽是學生必須學會的第一個良好學習習慣
小學生從幼兒園踏入小學,正式的開始自己的學習之路,首先就是要學會靜下心來認真的傾聽教師講課。很多小孩子好動,貪玩,上課的時候精神和注意力完全不能夠集中。有的小孩子好奇心十分的重,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會不時的打斷別人說話,在不恰當的場合不斷的插嘴,嚴重的更是在課堂上打斷教師講課。無論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夠傾聽還是由于好奇心打斷別人說話做不到安靜的傾聽,都是一個不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要成為一個好學生,第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學會靜下心來認真的傾聽。
1.首先要訓練學生上課時認真傾聽的能力
剛踏入小學的時候,無論小孩對課程的內容是否感興趣,大部分都會在課堂上不注意幾率,隨便說話的情況出現。所以,教師在一開始就應該獎罰分明,然后要嚴肅的訓練學生的課堂紀律,向讓學生明確的明白在小學必須遵守的課堂紀律,就是要認真的安靜的聽教師講課,不能隨便開小差,也不能隨便打斷教師講話。然后,教師還要對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做到嚴格的處罰,讓學生知道紀律是一定要遵守的。
2.教師的課程內容也要做到生動有趣,吸引學生
當然,要真正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耐心傾聽,靠的不是嚴格的懲罰也不是豐厚的獎品獎勵,而是課堂的內容。真正吸引學生的還是課堂的內容,如果教師的講課真的十分的生動幽默又有趣,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認真的聽課,甚至主動的參與其中,積極的配合教師的安排。
3.課堂上要設置學生發(fā)言的機會,讓學生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課堂上面,學生應該是要主動的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任由教師安排,所以,有的學生在遇到自己聽不明白的問題的時候主動的打斷教師講話,提出自己的問題其實是一種很好的現象,表示學生有認真的聽課和主動的思考。但是,另一方面,打斷別人說話又是一個十分不好的習慣,所以,教師應該一方面要保持學生提問的熱情,一方面又要改變學生的壞習慣。教師可以跟學生明確在每節(jié)課結束之前都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和提問,在這個時候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對自己剛剛沒有想明白的問題主動的向老師提出來,也可以對某些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只要教師主動給學生一個說話的機會,學生自然就不會所編在上課中途打斷教師講課了。
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也是學生必須培養(yǎng)的學習習慣
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上面突然提出的問題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就是一時沒有聽明白教師講的內容而已。還有,有些學生上課之所以會走神不集中,也是因為自己沒有聽明白教師剛才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但是,其實有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學生沒有認真的進行課前的預習,對教師接下來要講的知識并不熟悉。有一些固有名詞,第一次聽上去很難理解,但是其實只要稍微的看一下書本,就知道教師講的詞語是什么意思。
另外,除了課前要預習之外,課后還必須要進行復習。其實,小學的內容并不是很難,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其實算是學有余力的。但是,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卻必須要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起來。因為到了初中或者高中之后,復習就會變得十分的重要。
為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進行提問,根據一些簡單的問題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和質量,然后教師也可以在一段學習之后突擊測試,檢驗學生是否主動的進行課后的復習以及復習的質量。
三、培養(yǎng)學生細心的良好習慣,例如審題習慣
很多學生都有粗心大意的壞習慣,這些習慣也許就是在小學的時候沒有及時的改正過來而形成的。教師一定要十分重視學生粗心大意的壞習慣,不管重復多少次都要明確的幫助學生指正出來,讓學生多次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夠有針對性的改正。粗心大意是一個會不斷的犯的錯誤,只要學生稍微大意,或者在當下注意力不集中,就很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例如,審題錯誤就是一個體現學生粗心大意的現象。試題上面有時候明明要求寫原因,很多學生就寫了結果,有時候問題問的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中間一個步驟的答案,但是學生就下意識的就把最終答案寫下去。
所以,為了糾正學生的審題錯誤,教師必須要在每次小測驗或者大的考試之后都要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考試成績或者考試表現寫自我檢討。如果發(fā)現是審題錯誤或者是因為粗心大意而犯的低級錯誤,那么學生必須要更嚴重的懲罰,例如把錯題抄寫幾遍之類的,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
四、學生要形成主動檢查自己作業(yè)的好習慣
檢查比完成任務更加的重要,這是決定自己任務完成程度和質量的最重要的一個步驟。
不僅是學習,還有以后參加工作,學生都必須要形成這個嚴謹認真和負責的好習慣。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每次做完作業(yè)或者說是完成了課堂的任務,完成考試試卷之后都會主動的檢查自己的作業(yè)的習慣。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有利于以后的工作和人生。而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從小做起,所以,小學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每一個小學教師都要背負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責任,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負責。希望本文的一些小小的建議能夠對大家的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夏傳梅.淺談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小學),2015,(04).
[2]旦增曲珍.小學數學教學對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小學),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