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日
一提及徐悲鴻,大家肯定會想起他所畫的駿馬。其實,悲鴻畫鵝,也是近現(xiàn)代第一。
說悲鴻畫鵝之前,先說他與清末民初大畫家任伯年之間的故事。悲鴻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說是任伯年的“后身”。因為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鴻出生之日。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任伯年58歲去世,徐悲鴻也只活了58歲。
悲鴻熱衷于收藏任伯年的作品,但由于他不愿賣畫,生活拮據(jù),見到任伯年的畫,也只能拿自己的畫和別人交換。最初,徐畫三、四張才換任畫一張,后來逐漸減少,到四十年代,一張徐畫就能換任畫一張。
不僅如此,悲鴻還為任伯年編寫年譜。他在其中評價道,任伯年繪畫最精彩處,在對象嘴和腳的描繪,挺拔而有力。
“挺拔而有力”,恰恰也是悲鴻自個兒的藝術(shù)追求,畫馬如此,畫鵝也如此,力求傳達出那種飽滿的精氣神來。鵝本是最普通的一種家禽,但其紅冠紅蹼白羽和生動喧鬧的神態(tài),卻使它成為悲鴻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愛物。與張揚的雞和溫順的鴨相比,鵝是敦厚中不失高貴、挺拔和孤傲,“曲項向天歌”正是其絕妙寫照。
悲鴻心性高潔,他的生命原力與鵝的生命原力,倒真有幾分共鳴。
且看悲鴻作于1939年的《四鵝圖》。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四只形態(tài)各異的白鵝,有的縮頸凝眸,有的引頸眺望,有的闊步緩行,似正尋覓啄食。鵝身羽毛蓬松,濃淡有致,形成“墨分五彩”的藝術(shù)效果。畫面左上角斜出竹葉一叢,墨色濃淡干濕,富于變化,相得益彰,增加了畫面的文人氣質(zhì),也寄托了藝術(shù)家灑脫奔放的情懷。此圖行筆起重收輕,濃墨寫出,潤以淡墨,力重氣靜,挺拔中有頓挫,顯示出悲鴻深厚的筆墨功底。
再看悲鴻另外兩件以鵝為題材的作品,其一是作于1931年的《日長如小年》,其二是作于1942年的《鵝鬧》。
《鵝鬧》描繪了農(nóng)家生活中常見的,鵝群張開翅膀鳴叫的一幕景象。與《四鵝圖》相比,《鵝鬧》的線條感明顯纖細工整,鵝的形態(tài)和張翅弧度也由遠及近地體現(xiàn)出相同的節(jié)奏感。
以往不少人畫鵝,多畫鵝群在水中游泳嬉戲的場景,而《日長如小年》所選取的角度和意境則完全不同。
畫中的三只白鵝臥于岸邊的沙土上休息,呈相互關(guān)愛狀,背景是一片生長茂盛的蘆葦。畫家借描繪鵝與鵝的相互關(guān)系,抒發(fā)人與人之間應(yīng)有的關(guān)心和愛護的情愫,畫面色調(diào)給人一種暖融融的感受。最妙的,還是“日長如小年”這一句題詞,深得中國高士文化之意趣。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睆倪@首詩的作者——宋人唐庚,一直到這幅畫的作者——悲鴻先生,那詩意與哲思的河水長流不息。讓我們也暫時放下繁忙的課業(yè),到這條河流里淺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