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馬雁
摘 要:姚安縣前場鎮(zhèn)彝族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發(fā)展出了優(yōu)秀的刺繡文化,沉淀出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刺繡品牌。它巧妙地將彝族先民流傳下來的民族特色與多民族文化糅合在一起,使其豐厚壯大,為我們研究彝族服飾、刺繡提供了智力支持。
關(guān)鍵詞:前場鎮(zhèn) 彝族服飾 刺繡特點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b)-0218-02
前場鎮(zhèn)在姚安縣東部,一直以來被稱為“姚安東大門”,集高寒、冷、涼、民族集聚為一體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在前場鎮(zhèn)里居住著漢、彝、回、藏、苗、傣、哈尼、傈僳、拉枯等民族,其中彝族人口超過了80%。前場鎮(zhèn)彝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發(fā)展出了優(yōu)秀的刺繡文化,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刺繡品牌。前場鎮(zhèn)彝族刺繡巧妙地將彝族先民流傳下來的民族特色與多民族文化糅合在一起,使其豐厚壯大,為我們研究彝族服飾、刺繡提供了智力支持。
1 前場鎮(zhèn)彝族服飾類型與文化內(nèi)涵
前場鎮(zhèn)中的彝族服飾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簡介的色彩與流暢的線條,這其中具代表性的有鞋子帽子、衣服褲子、圍腰、背被、銀飾。拿上衣、背被來說,在色彩上以黑、藍、白、紅等顏色為及主體,而鞋子、帽子、圍腰、褲子則以藍、黑色為主體;拿裝飾方式來說,裝飾方式大多以刺繡、銀飾、瓔珞為主體,紋樣則以馬櫻花、山茶花、火紋、波浪、虎頭等為主體。這些特點不僅僅代表著彝族,成為彝族的標志,更多的是承載了彝族的文化內(nèi)涵,為中華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后來學(xué)者研究彝族服飾、刺繡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1.1 男裝
提到男裝,第一是帽類,成年男子的頭飾被稱為“英雄角”,多選用黑色、藍色燈芯絨布機制或手工縫制,以銀泡、瓔珞裝飾。老年男子則纏黑絨布包頭。第二是上衣,上衣的材料多為藍色或白色的棉布,直領(lǐng),對襟中開,領(lǐng)上繡花朵、樹葉、幾何紋等,在上衣的口袋上則繡有馬纓花、山茶花等圖案,在對襟邊則對稱繡著黃色、紅色等紐扣洞與紐扣,袖口各繡兩朵大花以示點綴。第三是男褲,男褲以黑色或藍色為主體,為棉質(zhì),褲子的形態(tài)為喇叭形狀,襠寬,腰帶則以綢子布條、麻繩為主。第四是鞋子,前場鎮(zhèn)男子的鞋子主要分為普通的布鞋與涼鞋兩種,涼鞋則是繡花涼鞋。普通布鞋的鞋底大都選用較粗的棉麻線縫制,這種薄底疊加多層,層與層之間用須狀白粗線連接,在前場鎮(zhèn)這種技法被稱為“毛邊底”,用此種技法繡成的鞋子則被稱為“毛邊鞋”。在鞋子的鞋面上則選用黑燈草絨或棉布來縫制,手藝人在鞋面上繡上十字紋、繩紋、三角紋、花卉、祥云等圖案。講完了普通布鞋再來看看繡花涼鞋,繡花涼鞋一般選用塑料材質(zhì)為底,在鞋幫面繡有花紋,前場鎮(zhèn)彝族青年與中年男子在夏秋兩季通常穿著此種樣式的涼鞋。與普通布鞋一樣,手藝人在繡花涼鞋前后兩端的位置也繡有幾何紋、樹狀紋、太陽紋與花瓣紋等圖案,在鞋面中間的位置上則繡上山茶、桃花等圖案。第五是羊皮褂,羊皮褂大多為圓形領(lǐng)或立領(lǐng),在中部對開,長度大概可以到大腿的位置,沒有袖子。在衣領(lǐng)、肩膀、對襟等位置開口的地方的內(nèi)沿均加著一層皮料,從而加強質(zhì)量,提升使用時間。第六是麂皮包:整個包用麂皮制作而成,包的背帶則選用麂皮、豬皮或者牛皮,包體成矩形,有包蓋,包蓋的邊沿打磨光滑發(fā)亮,方便實用。
1.2 女裝
第一是帽類,年輕的女子戴花帽,頭頂是敞開的,更像是一頂大而寬的頭箍。先裁出一個大小能卡在頭上的泡沫圓環(huán),再用黑、白色的絨布將其包裹并縫合。然后圍著縫合后的圓環(huán)縫上色彩各異的繡布,將其固定,繡布上繡上各種花卉,并墜以銀泡、瓔珞、毛球做點綴。第二是上衣,女子上衣為側(cè)開,從上到下縫上紐扣,并在領(lǐng)子、胸前、袖口繡上花卉、圖案紋路,領(lǐng)褂多為黑色絨布為主體,領(lǐng)子較高,外棉用藍色的布料進行裝飾,在內(nèi)襯則選用紅色花布。第三是女褲,彝人尚黑,女子的褲子也呈喇叭形,用黑、藍色布料制成,右側(cè)開口,只有兩只寬寬的褲腿上繡著滿滿的花朵、樹葉等。第四是繡花鞋,首先先制作出鞋底與鞋幫的模具,然后用漿糊粘成鞋幫或鞋底的形狀,接著用麻線納鞋底,最后在鞋面上刺繡精美花卉紋樣。第五是圍腰,早年間前場鎮(zhèn)圍腰的底布都是黑色,但隨著彝繡的不斷發(fā)展,各種顏色的布料都可以作為底布,但始終不變的是圍腰形狀呈“凸”字狀 。圍腰的上、左、右三處各繡一朵大大的馬纓花或山茶花,并以綠葉做點綴,陪襯中間最突出的花朵。第六是挎包,挎包一般以藍色與粉色的布料打底,并且使用白色與紅色、藍色布條相拼接,整體感覺色彩豐富但又不雜亂,同時在正面、反面上繡有花朵、鳥兒、植物等圖案。
1.3 童裝
男孩子的服飾與成年男子大致相同,女孩子卻有一番特色,無論是樣式還是顏色,都更顯得活潑生動,是對前場鎮(zhèn)地區(qū)女孩子開朗可愛、歡快美麗最真實的寫照。
2 前場鎮(zhèn)彝族刺繡工藝
前場鎮(zhèn)彝族刺繡工藝繁多,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下面總結(jié)幾種常見的刺繡技藝。
(1)平繡。平繡又被叫做“齊針”,彝族婦女吸取“漢繡”工藝中的優(yōu)秀技法,創(chuàng)造出彝族特有的繡法,它是刺繡的基本針法,遵循著“勻、平、齊、順”的四字要領(lǐng),一般有豎平繡、斜平繡和橫平繡三種,一般多用與刺繡花卉、樹葉等圖案。
(2)挑花。在針法上,運用交叉形狀的線條與繡底、繡線的深淺形成對比,具有比較明顯的裝飾性。如果繡底的顏色較深的話,手藝人則選用淺色繡線,反之則選用深色繡線。
(3)盤花。盤花是指選用有色布料,裁剪成細條狀同時縫制成燈芯狀的“瓣料”,在所繡之處盤結(jié)成花樣,囤針固定,有較強的立體感。常用于制作紐扣等裝飾物。
(4)扣花。又叫鎖花??刍ǖ尼樂ㄅc紐洞的縫制方法大體相同,但在具體制作的過程中,有根據(jù)針脈的長短來對花紋圖案進行處理,扣花經(jīng)常與挑花相互配合,在衣服邊、袖子口、褲腿處、圍腰處以及飄帶的頭尾部分進行點綴,因為這個緣由,彝族婦女們又把其叫做“狗牙花”或“布帶花”。
(5)墊繡。又叫包梗貼花誘。墊繡的針法分為引繡與貼繡兩種類型。墊繡的使用不是十分廣泛。僅僅是局限于彝族服飾的圍腰、飄帶、繡花鞋、帽子等,很少用于縫制衣褲裝飾。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姚安縣志編纂委員會.姚安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 云南省姚安縣志編纂委員會.姚安縣年鑒[Z].姚安縣人民政府,2007.
[3] 陳永香.彝族史詩《梅葛》的民俗文化場研究[J].楚雄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8(4):46-53.
[4] 俚若,文藝.《彝山云霞——楚雄彝族服飾漫談[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 樊艷萍.淺論云南姚安彝族服飾特點[J].楚雄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0(8):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