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德
摘要: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質(zhì)的教育,它要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奠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更要重視家庭教育。讓孩子走向優(yōu)秀的家庭課程,高度關注幫助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習慣,鍛煉健康的身體,培養(yǎng)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品格,學會感恩他人,強化規(guī)則意識。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庭課程;江蘇省天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5A-0015-05
在孩子成長中,不僅應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文化滋養(yǎng),更應有家庭課程的品行塑造。家庭課程是最基本的素質(zhì)的教育,打個比方說,學校教育是“枝”和“葉”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根”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在平凡的、每一天的家庭生活中悄然進行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更要重視家庭教育。具體來說,讓孩子走向優(yōu)秀的家庭課程必須高度關注以下五個方面。
一、習慣培養(yǎng),奠基人生
不少家長認為,家長的責任是養(yǎng)育孩子,學校的責任是教育孩子。那些認為教育是學校責任的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忽略及時對孩子進行性格優(yōu)化、良好習慣的示范和教育。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征兆時,他們漠然;當應該教育、引導孩子時,他們沒有發(fā)出聲音;當孩子出現(xiàn)扭曲性格、不良習慣時,他們還在期待著學校教育會對孩子產(chǎn)生根本性的影響。但事實證明,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孩子積習難改,最終,孩子和家長都痛苦不堪。
可以說,問題學生產(chǎn)生的根源并非知識缺乏或者能力不夠,而多是性格的扭曲和習慣的不良。所有優(yōu)秀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優(yōu)秀習慣的奠基。
素質(zhì)教育是奠定孩子終身發(fā)展基礎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則要起到如培植大樹蓬勃生長的根系的作用,這種培植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落實優(yōu)良性格與優(yōu)秀習慣的培養(yǎng)。孩子的起點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但也可能畫成一幅亂糟糟的涂鴉。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做演講時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習總書記將青年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這個比喻恰當而深刻,可以說,孩子價值觀培養(yǎng)的“第一粒扣子”是父母扣上的。
對孩子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應該從生活習慣開始。有人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有一種又懶又笨的通病——五六歲不會自己穿衣服,上小學時不會收拾書包,上中學時不會洗自己的衣服……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勞,更不要說做家務了。有人把這些病因歸結(jié)為獨生子女的天性,更多的人說是孩子學習負擔重、壓力大的必然結(jié)果。真的是這樣嗎?調(diào)查顯示,很多家長把自理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些對孩子而言是舉手之勞的事都包辦了,這就等于剝奪了孩子最基本的勞動權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賴家長、懶得自己動手做事便成為習慣。
對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在價值觀和人格形成之前,他與父母共同生活的時間是最長的。孩子每天呼吸著融入父母性格、習慣的空氣,吮吸著父母性格、習慣的養(yǎng)分,模仿著父母的一言一行。在這種浸潤、呼吸和吮吸中,父母的價值觀、性格、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說,這種影響是遺傳性、奠基性的。言傳不如身教,父母只有言行一致,精心示范,才能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二、素質(zhì)教育,健康第一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許多學校、學生、家長都形成了“多讀書—考高分—上名校”的教育理念。大量的學習任務壓在孩子頭上,擠壓了孩子們走到操場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他們只能整日坐在課桌前埋頭苦讀。更嚴重的是,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學校和家長倒也不反感。在他們眼中,提高考分是王道,體育鍛煉只是玩,會讓孩子分心。也有家長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但他們認為與學習相比,運動的重要性基本可以忽略。而且他們相信,多給孩子吃點好的、吃點有營養(yǎng)的,就可以讓孩子身體棒,體育鍛煉沒有必要。
運動真的不重要,可以被營養(yǎng)品替代嗎?強身健體是運動的首要與基本功能。體育鍛煉能促進骨骼生長,讓正值發(fā)育期的青少年健康成長,尤其是能促進神經(jīng)肌肉與心肺系統(tǒng)的發(fā)育。神經(jīng)肌肉充分發(fā)育,能保證大腦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中獲得充分的營養(yǎng),顯著提高大腦的反應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習效率。除對身體有益外,體育也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因為體育運動是鍛煉意志力、樹立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團隊精神的絕佳方式。例如,參加一場90分鐘的足球賽,會消耗極大的體力,必須咬牙拼命堅持;球也不能滿場隨意踢,必須遵守比賽規(guī)則;踢球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它講究團隊配合。
每年天一中學新高一軍訓時,筆者總看到有一些學生體重在100公斤以上,他們連特大號軍褲都無法穿上。教官組織隊列訓練時,這些學生明顯跟不上同伴的步伐。開學后,任課教師也反映,這些學生在上課時常犯迷糊、愛打瞌睡,漸漸地,他們的成績也落后了。這些孩子為什么這么胖呢?有的確實有遺傳的因素,但更多是因為平時家庭生活中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膳食營養(yǎng),而沒有引導孩子適度運動,如此十多年的生活造就了一個“胖墩”。
素質(zhì)教育,健康第一。長期以來,天一中學3000多名師生每天都堅持以班級為方陣,在校園環(huán)道上慢跑1500米。各年級的孩子都參加,不分大??;每一個孩子都參加,不分男女。剛開始進行這項鍛煉時,有一些孩子甚至教師都不理解,埋怨為什么要長跑;不少孩子有畏難情緒,會找借口開溜。堅持了六七年后,孩子們跑出了體質(zhì)、跑出了習慣、跑出了樂趣、跑出了朝氣?,F(xiàn)在,天一中學的長跑隊伍精神抖擻。這樣的長跑活動影響學生學習了嗎?事實證明,完全沒有!動靜結(jié)合、一張一弛,只會讓學生以更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這十分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在最近幾年無錫市高三學生體質(zhì)監(jiān)測調(diào)研中,天一中學的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一直都名列前茅,其中常年堅持的課間長跑起到很大的作用。2010年,天一中學鄧一波老師帶隊參加在香港慕德中學舉行的兩岸十城智慧鐵人比賽并獲得團體亞軍。智慧鐵人比賽兼具創(chuàng)意性、競爭性、耐力性、技術性和戲劇性的綜合性教育競賽活動?;顒咏Y(jié)合了數(shù)十種闖關游戲及主軸任務,參賽選手在幾乎不休息的情況下要連續(xù)參加72小時的高強度比賽。回校后,鄧一波老師感慨道:“咱們的學生在本次比賽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不僅得益于天一學子在創(chuàng)造性、知識量方面具有的優(yōu)勢,優(yōu)良的體質(zhì)也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過硬的體質(zhì)能讓學生在長時間的緊張比賽中保持旺盛的精力、精準的判斷力與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
所以,筆者真誠地對家長提出建議:在家庭生活中,“素質(zhì)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必須落實并堅持下去。運動是孩子的天性,今天的孩子不喜歡運動,家長與學校都要為之負責。不引導、不指導,甚至還不支持運動,讓孩子總是宅在家中,是家長對孩子運動的常見態(tài)度。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學生體質(zhì)健康監(jiān)測結(jié)果顯示:視力下降是學生體質(zhì)最突出的問題,超重排在第二位。這種狀況實在堪憂。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應該帶著孩子多走向戶外、多沐浴陽光,在親子運動中讓孩子健康成長。
三、熱愛勞動,才會熱愛生活
現(xiàn)在,許多孩子已經(jīng)不做家務了,既不會做飯,也不會洗衣。報紙上還說,大學生會把成包成包的臟衣服快遞回家,讓媽媽幫著洗;洗干凈后,家長又給他寄回來。對這樣的做法,筆者真是哭笑不得。2013年夏天,應多倫多大學的邀請,筆者與中國的十多位校長一起走進了該校。多倫多大學的張柏松教授給我們看了一段中國留學生公寓內(nèi)部情況的視頻,用該校國際部主任杰克·馬丁的話說是,“衛(wèi)生狀況‘不能容忍”。這種狀況真的只怪孩子們嗎?
在學校,中小學生也不愿意做清潔衛(wèi)生工作。做值日生時,他們不認真,不積極;大掃除時,無論派什么活兒,他們都嫌臟嫌累,想盡辦法躲懶;班干部競選時,勞動委員的職務也是最少有人競聘的。最可怕的是,已有一小部分孩子變得不愛勞動,他們對“勞動最光榮”的說法很難認同。他們認為,勞動是可以花錢買來的,現(xiàn)在家務由爸媽做,將來家務可以由鐘點工做。而自己怎么可以做鐘點工的活兒呢?
孩子是天生不愛勞動、不會勞動嗎?一項對1666名3—8年級學生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務”的學生比例高達93.0%,“愿意學做家務活兒”的比例高達92.7%。當問及“勞動對自己有什么好處”時,77.6%的孩子選擇“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67.2%選擇“在勞動中獲得快樂”,這說明孩子們很看重勞動對于自身成長的積極作用;71.2%的學生不同意“現(xiàn)在的孩子是懶惰的一代”的說法。[2]可是,為什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們對勞動缺乏熱情呢?在這方面,家長的勞動價值觀對孩子勞動意識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調(diào)查表明,54.4%的長輩說過“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著你管”,41.4%的長輩說過“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去掃馬路(或去種地)”,44.8%的長輩說過“學生就是要學習好,閑事少干”,44.48%的長輩說過“看你笨手笨腳的,這點事都干不好”,54.7%的長輩說過“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別在我這兒添亂了”。進一步分析結(jié)果顯示,經(jīng)常聽長輩說這些話的孩子,對洗碗、掃地這類簡單的家務活兒表示“沒興趣做”的,明顯多于長輩從沒說過這類話的孩子。[3]
在不少中國家庭中,父母愿意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他們會對孩子說:“只要你學習好,什么家務都不要你做。”這正是在暗示孩子:勞動遠沒有學習重要。生活中也常見這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說:“你若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到工廠、到車間當工人?!边@種輕視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觀在學校教育中也有體現(xiàn)。例如,有些班級制定了這樣的規(guī)定:作業(yè)不交,罰掃地一周;上課遲到,罰搬運純凈水一周。在上述家長、教師的教育理念中,勞動似乎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孩子們努力向上的目的就是可以不勞動。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包是神圣的。我們的語言中有成千上萬個詞匯,但是應該放在第一位的,我認為是三個詞:糧食、勞動、人民?!弊鹬睾蜔釔蹌趧?,做一個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為自己、為他人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是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
就個體而言,人的自理勞動是一項基本技能。勞動也是個體生存的手段。馬克思說,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只有勞動,才能換得生活資料。就社會而言,勞動是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前提。這些道理顯而易見,家長也都懂,可他們說,“孩子現(xiàn)在還小,長大自然就會做事了”,或者“學習已經(jīng)很緊張了,做家長的能幫他一點就幫一點吧”。這是一種錯誤且危險的思想。勞動是一種習慣,需要從小培養(yǎng);勞動是一種美德,不勞動的人不懂自律,也不懂得珍惜。如果孩子不從小接受勞動教育,那么他將無法形成自理的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尊重他人勞動的品質(zhì)以及對人、對己的責任感。
讓孩子參與做家務真的那么難嗎?我們可以從美國家庭的做法中汲取一點經(jīng)驗。在美國,大多數(shù)孩子都有家務活清單。父母認為,孩子參與做家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體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心。根據(jù)年齡大小,他們對不同孩子設計了不同的家務活:9—24個月,自己扔尿布;2—4歲,扔垃圾,整理玩具,澆花,喂寵物;5—7歲,鋪床,擺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間;8—12歲,做簡單的飯,清理洗手間,使用洗衣機;13歲以上,換燈泡,做飯,洗衣,修剪草坪……
四、懂得感恩,才有責任
筆者曾多次在學生大會上動情地說:“我的生活經(jīng)歷、我的教育經(jīng)歷、我的學校管理經(jīng)歷告訴我,人性、血緣包孕的母愛,僅僅用一個‘愛字實在是難以描述。”筆者也曾多次在孩子們的周記本上這樣寫道:“隨著你們慢慢長大,你們一定會懂得,母愛是你們一生一世也報答不了的深情?!惫P者曾好多次在學生會議上對孩子們講述這樣兩位偉大母親的故事。
歐洲有一對母女,去阿爾卑斯山度假滑雪,遭遇雪崩被埋。母女倆在雪中掙扎了兩天兩夜,幾次看見前來搜尋她們的直升機,都因她們身穿的是銀灰色滑雪裝,而未被發(fā)現(xiàn)。終于,女兒因體力不支昏迷過去。女兒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醫(yī)院里,醫(yī)生告訴她,是母親用生命救了她。原來,是母親割斷自己的動脈后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一片白雪,直升機才因此發(fā)現(xiàn)了目標。女兒痛哭起來,她一直以為做清潔工的母親是極其卑微的,但是在這一瞬間,她發(fā)現(xiàn)母親原來是如此偉大!在這次雪崩災難中,在遲遲得不到救援的生死關頭,母親用感天泣地的行為,用自己動脈里流淌的鮮血,為女兒指引了生命的方向!
唐山大地震中,一對母子被深深壓在廢墟下,母親半個身子被混凝土板卡著動彈不得。七八個月大的嬰兒在她的身下安然無恙。幾天后,救助人員挖洞接近這對母子時,母親剛剛咽下最后一口氣,而那嬰孩口中還含著母親的食指。抱起孩子,發(fā)現(xiàn)母親的食指只有半截。原來,母親在危難中一直用乳汁延續(xù)著孩子的生命,乳汁被吸干后,她拼命咬斷了自己的手指,用鮮血讓孩子存活了下來。
每次聽完筆者的講述,孩子們都淚眼朦朧,低垂下頭,半晌無語。但我們又看到這種事實:今天的獨生子女,幾乎都處于父母、祖輩的過度呵護下,缺乏在風霜雨雪中求生存、在同伴競爭中求生存的歷練以及真實的成長體驗。他們習慣了在家庭生活中呼風喚雨的“主尊”地位,唯我思維強烈。由于缺失兄弟姐妹間相互照顧、攙扶的體驗,獨生子女也不懂得謙讓為何物。不少孩子聽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后甚至會不解:孔融的媽媽為什么不多花點錢都買大梨呢?這樣的孩子,他尚未長大。
但是也有另一類孩子,他們內(nèi)心深知,在自己的每一點進步中都有父母、老師無限的關愛與幫助。杜江峰,1983年進入天一中學少年班,他用兩年的時間完成高中學業(yè),1985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46歲時當選中科院院士。除了科研之外,杜江峰對其他方面談得不是很多,他有著科學家的嚴謹與謙虛。但在談到中學時期時,他充滿了感恩之情:“天一中學少年班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和機會,讓我有機會考上中科大少年班,進一步深造學習。對此我感念至今。”對于天一中學、對于老師,他始終保持著那份感恩的情懷,只要有時間,他每年都會回到學校,精心準備,為學弟學妹開設前沿科技進展的學術性講座;每年春節(jié),他都會到恩師盛福清老先生的家里探望。他說:“我的成長,離不開天一中學的培養(yǎng),離不開天一中學創(chuàng)新少年班的舉措,離不開天一中學老師對我的培養(yǎng)。”
五、遵守規(guī)則,才有美麗人生
當筆者聽到“中國式過馬路”的說法,聽到對中國大媽廣場舞的批評,看到伊拉克、利比亞等國家的紛亂時,常會想起亨廷頓的名言:“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
在英國,許多行為并沒有明確具體的公民規(guī)范,在中小學也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明文規(guī)定的學生行為守則。但在世代相傳的長期積淀中,許多行為已變成一種約定俗成,變成積淀在盎格羅-撒克遜民族血液中的行為基因,變成了彌散在英倫三島的社會行為文化。在英國,被人認為行為粗魯可以說是奇恥大辱。一代又一代英國紳士就在這種文化浸潤中成長,而且這種紳士文化具有感染性和繼承性,一批又一批外來移民就在這種社會文化熏陶中成為新的紳士。許多次乘車外出,我們一次又一次感嘆行車的有序、寧靜、禮貌,馬路上很難聽到車輛鳴笛,駕駛員遇到交叉路口,必先左顧右盼,然后通過。我們常見在較窄的通道上,兩車相遇雙方禮讓,不少駕駛員搖下窗玻璃讓對方先行,而先行的駕駛員必定揮手致謝。在這種禮讓中,駕駛員少了很多爭執(zhí)帶來的煩惱。
我們在關注孩子的身體發(fā)育、知識增長及技能提高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孩子德性的發(fā)展。而對孩子德性的培養(yǎng)應該做得更具體點、更有針對性,要把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誠實的品質(zhì)、與人相處的禮儀、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恪守社會秩序的自覺等素養(yǎng)放在教育的首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不僅僅需要學校及教師,更需要家長乃至整個社會一起努力,從孩子平時的一言一行著手,具體指導,讓孩子先成“人”。
一直以來,筆者都認為我國基礎教育已非常重視常規(guī)管理,因為我國大多數(shù)學校都有很多條條框框,有無數(shù)常規(guī)考核與評比。但仔細比照學生的行為習慣還是遺憾地發(fā)現(xiàn),這些常規(guī)管理效果不理想。一些德育工作者也很不解:“我們盡心盡力組織了很多評比,但學生仍沒有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德育思維與德育方式仍然有“運動式”“口號式”“走過場”之嫌,家長、教師并沒有真正認同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對人生發(fā)展的奠基作用。在教育實踐和家庭生活中缺乏生活化、細節(jié)化的養(yǎng)成教育;學校教育重視行為的表層量化評價,忽視引導學生形成對規(guī)則的真正認同,教育行為類似轟轟烈烈的“整治”,但缺乏滴水穿石的堅持。
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金華曾說:“教育其實是很實在、很細致的積累,從低到高,從淺入深,一步一步做好,日積月累,必見成效?!钡拇_如此,對孩子行為規(guī)范與習慣的培養(yǎng),一定要從細微處著手,對孩子的要求要具體化,而不是給孩子灌輸一些大而泛的道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日本學校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方式中得到一些借鑒。袁金華在《教育的樸實》一文中提到:“日本小學新生開學前,學校會寄給家長一封信,說明他們對一年級新生的教育目標是‘體質(zhì)、習慣、興趣,然后圍繞三個方面提具體要求。例如,對早上起床和晚上就寢的時間以及對下午1點30分學校放學后的家庭活動提出建議;開學第一周允許家長陪伴孩子進校、回家,第二周起,孩子就要戴黃色學生帽獨立步行上下學;要求孩子選擇1~2項體能游戲項目,每天堅持練習;要求孩子每天臨睡前整理好書包,削好鉛筆;要求孩子上體育課穿短袖、短褲的運動服,星期六要自己洗干凈運動鞋……”[4]在家長的配合下,學校通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小事,讓孩子們懂得并遵守了規(guī)則,也學會了堅持。
同樣,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所高中的教室內(nèi),筆者看到了這樣的規(guī)則:不吃糖,不吃口香糖,不喝汽水;要說話,請舉手;把書包放在地上;不在桌子上寫字;不遲到,不早退;不亂丟垃圾。簡簡單單的幾條,似乎德育目標很低,但效果是教室內(nèi)整潔、有序。
教育就是要從細節(jié)入手,樹立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行為,將規(guī)則內(nèi)化為素養(yǎng),進而用優(yōu)秀的素養(yǎng)為孩子迎來美麗人生。重新審視我國中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時,我們應該進一步從小事抓起,引導孩子們養(yǎng)成習慣:面對孩子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面對孩子們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的某些不良習慣,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教育的敏感和教育的胸懷?我們是不是應該帶著一定的國際視野和未來視野,不斷地審視我們自身、審視我們的家庭教育行為?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種徹底的浸潤,孩子是酸還是甜,都在這種印刻式的浸潤中形成。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沒有養(yǎng)成“三好”(身體好、性格好、習慣好)素養(yǎng),那么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成為學校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里養(yǎng)成了壞身體、壞性格和壞習慣,那么無論學校教師和校長多么能干,他們也很難改變孩子。倘若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培植良好的根系,孩子也絕不可能成長為一棵茂盛的大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2016-08-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2][3]關穎.不做家務的孩子很難有出息[N].中國教育報,2014-05-01(4).
[4]袁金華.教育的樸實[J].江蘇教育研究,2006(8).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