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富
有些習(xí)慣性地方語言,在南方是人所共知,也是人所共用,換個地方,到北方就未必通用,有時候反遭周圍人笑話,要被取笑言語幼稚與用詞不當(dāng)。
愛人帶回一本浙南永嘉人的散文集子,書里的語言很有地方特色,對于我們浙江人不但沒有理解問題,而且感覺分外親切。在我正看這個散文集時,愛人說了兩個笑話,說的就是關(guān)于語言的話題。
這是她在北方市場時的經(jīng)歷。
她在市場里,左邊是個二十來歲的海拉爾小姑娘,別看人家姑娘年紀(jì)小,在市場里已干了五六年了;右邊是個四十掛零的中年婦女,帶一個在讀高中的兒子,哈爾濱人;斜對面是個三十出頭的齊齊哈爾年輕人;對面幾個店面閑置著,另一斜對面是一個早年在南方行商多年的老頭。除了她,周邊都是北方人。
市場里經(jīng)常能遇見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婦人,老婦人拉著行李車沿著市場通道一路叫賣鞋墊。聽隔壁同伴說,老婦人以前擺過攤,家里很有錢,不必沿街買賣過日子,這些鞋墊也是以前積壓下來的,但老婦人裝得一副窮酸相,閑不住。
她想買一雙鞋墊,走出店門問老婦人,鞋墊多少錢一雙?
一元。
五毛錢好賣了。
不賣。
反正是清倉甩賣貨,不賣掉也是丟掉的貨,便宜點(diǎn)么!
進(jìn)價也不止一元呀!老婦人嘆息道。
她見老婦人年歲雖大,反應(yīng)卻十分敏捷,就問老婦人,阿婆你幾歲了?
老婦人很隨和地說,六十八歲。
這段會話沒完,圍在一起的幾個市場伙伴便哈哈大笑起來,弄得她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難道自己不該問?難道她觸犯了大家?這使她百思不得其解。她看到那個海拉爾女孩笑彎了腰,其中必有緣由。
她問斜對面的年輕人,你笑什么?你們一齊犯什么笑癥了?年輕人說,這要問你呀!大娘,只有問小孩是說你幾歲了,哪有問老人說你幾歲了,難道老人是幾歲的人嗎?難道你們南方學(xué)校老師沒教你問老人家要說你幾十歲了?
她說,我們南方問老人年紀(jì)都說你幾歲了,沒覺得有什么別扭和可笑呀!
哈哈,這就是我們要笑你的原因,南方人就怪。幾個北方人都說。
未及幾天,有位老毛子(對外國人的俗稱)從市場走過,見老毛子人高馬大,非同尋常,她就同海拉爾小姑娘說,這位老毛子真長。
她話音剛落,邊上的市場同伴又笑得前仰后翻,笑得直叫肚腸筋抽斷。她心想一定哪兒說錯了話,但怎么也找不出可笑之處。她問海拉爾小姑娘,你們倒是為何發(fā)笑?
小姑娘忍不住又笑了兩聲,長吁一口氣之后說,沒聽到過這樣說人家的,這個人身材高大,沒聽說人家個兒長,試想,要是哪一位矮個子走過,你也說一個短個子過來了嗎?這不笑死人么!
她想想也有道理,身高用高矮而論沒有錯,但在南方,村里人總是說祥生長子(長佬),喜儂長婆,而不叫祥生高子,喜儂高婆,對身材高大的總是以“長”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