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志豪
摘 要 2015年12月備受關(guān)注的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殺害同宿舍同學黃洋一案通過一審,終審,死刑復核等多項法定程序后,法院最終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林森浩死刑。針對這個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將從刑法學,法理學等法律角度對其展開分析。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
關(guān)鍵詞 校園投毒 死刑判決 法律分析
1案情簡介
1.1投毒經(jīng)過
2013年3月31日,林森浩以取物為借口,取出其存放于實驗室的、內(nèi)裝有剩余劇毒化學品二甲基亞硝胺原液的試劑瓶和注射器,并裝入一個黃色醫(yī)療廢棄物袋中帶離該室。其后,林森浩攜帶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無人之機,將試劑瓶和注射器內(nèi)的二甲基亞硝胺原液投入該室飲水機內(nèi)后并將其丟棄。2013年4月1日,黃洋在421室從該飲水機接水飲用后,出現(xiàn)嘔吐等癥狀,即于當日中午到中山醫(yī)院就診。
1.2警方調(diào)查
2013年4月11日,上海警方接報后立即組織專案組開展偵查。林森浩在此前,包括在接受公安人員調(diào)查詢問時,始終未說出實情。2013年4月12日零時許,公安機關(guān)確定林森浩有作案嫌疑并對其傳喚后,林森浩才如實供述了其向421室飲水機投放二甲基亞硝胺的事實。2013年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2013年4月16日,黃洋因二甲基亞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壞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繼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死亡。
1.3正式逮捕
2013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檢察機關(guān)提請逮捕復旦大學“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2013年4月25日,黃浦區(qū)檢察院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對復旦大學“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準逮捕。
1.4提起公訴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檢察院二分院對嫌疑人林某的公訴已被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公訴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殺人。
1.5案件審理
(1)一審審理。2013年11月27日,“復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庭審中,檢方指控,被告人林森浩因瑣事與被害人黃洋不和,竟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殺害黃洋并致其死亡,手段殘忍,社會危害極大,其行為已構(gòu)成故意殺人罪,提請法院對林森浩依法予以嚴懲。被告人林森浩辯稱,其只是出于“愚人節(jié)”作弄黃洋的動機而實施投毒,沒有殺害黃洋的故意。辯護人對起訴書指控不持異議,但提出林森浩系間接故意殺人,到案后能如實供述罪行,有認罪表現(xiàn),建議對其依法從輕處罰。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quán)利終身。
(2)終審宣判。2014年2月25日,林森浩的二審代理律師正式受林森浩委托向法院提起上訴。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宣布林森浩投毒案二審維持原判。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對林森浩的死刑判決將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3)死刑復核。2015年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復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的二審死刑判決復核聽取林森浩辯護人意見。辯護人闡述了4點意見,認為判處林森浩死刑的量刑過重,法官表示會依法審理。2015年7月31日,林森浩的父親和律師第二次來到最高法刑事審判庭,提交了一份《請求最高法院不核準并撤銷林森浩死刑意見書(一)》以及11份和案件有關(guān)的申請。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下發(fā)核準林森浩死刑的裁定書。
2法律分析
2.1相關(guān)法條規(guī)定
法律上講,向人飲水里投放劇毒性物質(zhì)造成他人死亡的,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14條規(guī)定,可能成立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也可能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32條成立故意殺人罪。如果行為人將劇毒物質(zhì)投放到公共飲水里,意圖危害不特定人或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應成立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如果投放到一人或幾人的飲水里,意圖殺害特定的人,則成立故意殺人罪——是以投毒的方式實施的故意殺人罪。
2.2相關(guān)法條解釋
刑事案件的罪名認定,不以被告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林森浩在2013年11月份的庭審中,雖然供述了投毒的全過程,但辯稱其動機僅為借愚人節(jié)捉弄一下被害人,只是想讓被害人難受一下,沒有將其殺害的故意,這是他作為其行為“只是一個意外或者至多只成立故意傷害”的罪輕辯護,現(xiàn)法院判決對其辯解沒有采納,有充分理由。
首先,林森浩作為醫(yī)學研究生,明知N-二甲基亞硝胺為劇毒物質(zhì),人飲下會導致肝腎功能衰竭死亡(他曾對大鼠進行該毒物的試驗,其分析的大鼠死因即為肝功能衰竭),而執(zhí)意實施。
其次,在被害人飲下劇毒物住院搶救期間,醫(yī)院因不明病因而無法采取針對性措施,導致病情迅速惡化,林森浩從作案時起到10日后被查獲,一直像沒事人一般,只字不說出病因,其殺人的故意心態(tài)明顯,不是其用“愚人”“讓人難受一下”之理由所能輕易開脫的,如果只是想讓其難受一下,但在黃洋病情已惡化且住院的情況下,很容易想到可能已經(jīng)危及生命,在常情常理中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是否已危及到他人生命,甚至犯罪的問題。
至于量刑,根據(jù)《刑法》第232條規(guī)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梢?,故意殺人罪的首選刑種為死刑,這在刑法分則對四百五十多種罪之法定性的規(guī)定中,是唯一的一種情形,可能是為了契合人們“殺人償命”的觀念。因為哪怕造成重大傷亡的放火罪、爆炸罪,法定刑的規(guī)定也只是“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而沒有將死刑規(guī)定為首選刑種。
當然,出于義憤殺人、長期被迫害殺人、大義滅親殺人等情有可原的情形,即是刑法所稱的“情節(jié)較輕”,可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情形,不必判處死刑,最低甚至可以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如果適用了有期徒刑三年,還可以判處緩刑);法院在對故意殺人案量刑時,還要考慮行為人是否為未成年人、是否因患精神病只有部分刑事責任能力,是否有自首、重大立功、被害人是否有重大過錯等法定或酌定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jié),來選擇故意殺人案的刑度和刑種。刑法對故意殺人罪規(guī)定了從有期徒刑三年到死刑——跨度如此之大的刑度與刑種,就是為了滿足故意殺人案原因千奇百怪、情形千差萬別的不同需要而規(guī)定的。
本案中,被告人林森浩僅為生活瑣事對同學不滿即動殺機;使用在飲用水中投毒之不易讓人覺察的方式;在長達十天的搶救中拒不透露被害人生命垂危原因,讓其臟器逐漸壞死而死去,手段極其殘忍,除認罪態(tài)度較好以外,即沒有其他過硬的法定酌定從輕處罰情節(jié),故法院對本案依法作出極刑判決,體現(xiàn)了罪刑責相適應的刑法原則,量刑適當。本案的判決不僅對被害人的正當權(quán)益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也對社會的的公平公正及和諧的秩序有了良好的維護。這體現(xiàn)出刑法的功能不僅僅是為了懲罰犯罪,更是為了震懾社會上的一些不法行為從而堅守社會最基本的法益與法理。
復旦大學投毒案,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發(fā)生在校園里的犯罪,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本案中,林森浩作為所謂的“名牌大學學生”,肯定接受了不少法律知識的教育,但是卻并沒有樹立法律意識,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責任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涉嫌違法犯罪的事件,往往都從保護學生出發(fā)淡化處理,從而造成了我國法律意識、規(guī)則教育淡薄的狀況。而實質(zhì)上,這些傷害事故,都應該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由于沒有嚴肅追責,結(jié)果學生并沒有形成牢固的法律責任意識,也不把規(guī)則當回事。從本案件中,我們是否該對當代學生的法制教育進行反思呢?
古典刑事法學思想家貝卡里亞曾指出: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yè)己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
參考文獻
[1] 黃風譯.[意]貝卡利亞著,論犯罪與刑法[J].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2] 高銘暄主編.刑法專論(上編)[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四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4] [美]喬治P弗萊徹.刑法的基本概念[M].蔡愛慧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