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記得,以前住在老式里弄的房子里,底樓人家有一大缺陷:光照度很差。但也有一大優(yōu)點:天井里的公用部位絕大部分被底樓人家瓜分,甚至還可以延伸到大門外。底樓的人家,按居住面積來測算可能不很大,但按使用面積來測算,則難以確定。一般來說,夏天的使用面積比冬天更大。
你看,早上的時候,外婆或者阿娘通常會在天井里或者大門口擇菜,干些諸如剝毛豆、去萵苣皮的事兒,下午可以縫補衣服或者打打毛衣,到了傍晚,幾個兒子都回來了,老大也許已經(jīng)娶了媳婦,小的還在上學(xué),老爺子或許已經(jīng)作古或許仍然健在,晚飯是一家人最重要的正餐。他們可不理會“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的養(yǎng)生理念,叫家里力氣大的,把四方桌抬到大門口,考究一點的,還要把電視機也搬出去,架在凳子上,那時的電視機沒有機頂盒,只要把天線拉出來就行了。于是,暮色時分,邊看電視節(jié)目,邊喝湯吃菜,也算享受VIP待遇了。
那時的人們也似乎沒有什么隱私不隱私,反正吃的東西各家都差不多,碰到樓上的鄰居下班回家,會探頭瞄上一眼桌子上的菜肴,有話沒話地說上一句:“今天又吃油燜茄子啊!”油燜茄子比冬瓜番茄湯烹調(diào)難度大多了,自然挑稍微高檔些的菜說事兒。這些就餐者穿著也很隨意,睡衣睡褲赫然內(nèi)外無別,塑料拖鞋“踢踏”作響。到了晚餐時,幾個男人喝點小酒也算一種快意享受吧。當(dāng)著路人的面,當(dāng)著鄰居的面,也算是一頓“野餐”呢!
說起來,還是那時的人比較淳樸,不大會斤斤計較。要是到了眼下,要是碰到小心眼的鄰居,你放了一張四方桌,她也非得支兩張竹躺椅在那兒;你在門口看電視,她也非得拿個收音機把音量開得震天響;現(xiàn)在的人都蜷縮在房間里了,外面的空氣不好,不適合“野餐”;現(xiàn)在的人好像隱私多了,生怕被別人看到,能遮掩的盡量遮掩。
是啊,是今非昔比呢,還是昔非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