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藝
廣西玉林師范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
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調查研究*
——以廣西區(qū)內四所高校為例
張文藝*
廣西玉林師范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旅游業(yè)市場競爭激烈,大學生逐漸成為旅游界的主力軍。我們通過探索大學生旅游市場來了解大學生的旅游消費行為,結合廣西民族地區(qū)旅游的發(fā)展,分別從性別、年齡、個人背景、旅游意識、旅游需求及效應、民族地區(qū)旅游政策和民俗民風民情等側面來剖析民族地區(qū)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旅游行為及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開拓廣西大學生旅游市場提出一些見解。
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民俗旅游
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作為消費者,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旅游行為會因為他們身心特點、需求和動機等因素的不同而與其他消費群體的表現千差萬別。本論文對旅游者行為及其相關概念等基礎知識進行辨析以防止對基礎概念的混淆。
(一)“旅游行為”與“民俗旅游”
旅游行為是指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旅游季節(jié)、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選擇特征,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旅游意識、旅游效應和旅游需求特征。[1]
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把異地的民俗事象作為觀賞和消費主體的文化旅游活動。
從上面兩個概念中可以看出,當旅游者離開常住地前往異地體驗民俗的文化旅游,認識、消費旅游產品的全過程就屬于旅游行為。
(二)旅游行為概念特點
旅游行為是人們在閑暇的時間之內,在滿足一定經濟條件之下,為了消除緊張、避免疲勞、獲得審美觀賞體驗等,經過考慮挑選出來的,在慣常環(huán)境之外進行旅行和短暫停留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
從旅游心理學的角度看,旅游者行為涉及許多方面,反映了旅游者選擇、購買、使用旅游產品和服務來滿足自身需求的心理過程。影響旅游者心理和行為的因素有知覺和感覺、學習和記憶、態(tài)度等。[2]
為獲取廣西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的數據資料,以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科技大學、玉林師范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網上問卷調查、抽樣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調查研究報告》問卷,內容包括區(qū)內4所學校在校大學生基本情況分析、旅游時間分析、旅游地點分析、旅游消費分析、旅游方式分析、廣西民族民情民風等方面的分析,共發(fā)放問卷230份。其中,玉林師范學院發(fā)放問卷100份,廣西民族大學發(fā)放問卷130份,回收問卷206份,回收率為89.57%,其中有效問卷200份,有效率為86.96%。
(一)旅游決策行為分析
1.旅游信息獲取渠道分析
由上圖可知,被調查者通過朋友介紹和建議、書刊雜志、旅游宣傳廣告、影視作品這些途徑向往或決定去所感興趣的旅游區(qū)游玩的比例相當,其中,通過旅游宣傳廣告的比例相對較高。所以旅游經營者應重視對旅游地的宣傳力度,大力開拓旅游市場。
2.旅游動機分析
旅游動機調查的啟示:81.75%的同學選擇了欣賞風景,開拓視野。由此可見,大學生旅游者將欣賞自然風光作為首選。62.04%的同學選擇了放松心情,緩解壓力。54.01%的同學選擇了豐富課余生活,這看出了大學生生活的枯燥。所以,旅游經營者應多設計一些以大學生青年為
主體的旅游線路。
3.旅游偏好分析
旅游偏好指人們在進行旅游決策的過程中,不僅要受到共性影響,即感知環(huán)境差異的影響,還要受個性特征,即國情、民俗習慣,以致個人的興趣、愛好與性格差異的影響。
由圖四可得,原生自然式占48.91%,因此了解到大學生旅游者更加喜歡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典型、交通便利的村落。圖五中77.37%的學生選擇民族飲食,71.53%的學生選擇民族建筑,63.5%的學生選擇民族服飾,因此廣西的旅游經營者應依附國家民族政策,憑借著廣西當地濃厚的民族特色風情,挖掘并開發(fā)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產品,在當地設計并開展民族特色活動。
4.旅游時間分析
由上面數據分析圖可知,53.28%的大學生選擇在寒暑假去旅游,由于寒暑假時間長,大學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壓力的釋放和享受美景??傊?,旅游管理者要注重大學生旅游消費者的出游時間,抓住旅游淡旺季,制定出適宜大學生旅游者的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
(二)旅游消費行為分析
1.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經費來源分析
在校大學生的經費來源一般來自于家庭提供和平時省的生活費,如下圖所示:在校大學生的消費來源結構中,平時省的的生活費以及家庭支持占較大比例,平時省的生活費占到了60.58%,家庭支持占到了54.01%。
2.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消費特征分析
大學生旅游群體正成為一支龐大的隊伍,而大學生旅游市場正在成為整個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析在校大學生的消費特征,從而為開拓大學生旅游市場奠定基礎。如下圖3.2所示:在校大學生的月平均消費支出中,1000元以上占29.2%,800-999元占22.63%,500-799元占27.01%,300-499元占14.6%,300元以下占6.57%。從數據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的經費支出是比較多的,主要趨向于800-1000元之間。由此可見,在校大學生的消費市場不容忽視。而在圖3.2.1中,在校大學生每年用于旅游的支出,與月均消費形成較大差異,1000元以上僅占16.06%,800-999元僅占4.38%,通過數據比較可以得出,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支出較多,但用于旅游的支出是較少的。因此,這就為開發(fā)在校大學生的旅游市場提供了契機。
3.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移動空間方式分析
根據旅游者出游方式不同,對在校大學生的出游方式做了調查,如下圖所示:與親友一起自助游占44.53%,個人自助游占22.62%,學校或班級組織占17.52%,而通過旅行社與親友一起出游僅占6.57%,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可以得出在校大學生與親友一起自助游成為首選,個人自助游與學校、班級組織出游次之,而通過旅行社與親友一起出游成為最不理想的出游方式,可見,旅行社的相關旅游線路對在校大學生的吸引力是較低的。
(三)調查研究總結
通過對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的調查研究,可以總結出旅游行為的一般特點,以及民俗旅游的特征:
首先,大學生旅游意向突出,旅游動機強。大學生旅游動機是多樣的,他們作為正在受教育的青年,大多數把旅游作為體驗生活的方式,在旅游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釋放生活壓力,結交更多的好友。
其次,制約因素少。大學生旅游制約因素少,旅游時間比大眾的閑暇時間多,他們大多數利用寒暑假及節(jié)假日旅游。旅游經營者應重視大學生青年旅游市場,制定出適合大學生的旅游價格、旅游線路和旅游配套設施。
第三,自助游特征明顯。在調查中,約70%的在校大學生喜歡自助游,自助游可以不用受團體限制與成本考慮,符合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第四,潛在的旅游消費意識。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支出較多,而用于旅游的支出是較少的。在校大學生對民俗旅游的消費方式比較傾向于景區(qū)的優(yōu)惠方式,可見,重視在校大學生對民俗旅游的開發(fā)顯得尤為重要。
最后,大學生文化水平高,素質高,樂于接受含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本調查問卷中顯示大學生更傾向于原生自然式的旅游目的地,偏向于了解少數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建筑、民族美食、民族服飾等。旅游管理者應重視對廣西民族特色景點的開發(fā)。
(一)根據民族地區(qū)相關旅游現狀及政府政策提出建議
首先,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就是由歷史遷移和少數民族長期聚居因生活習慣的融合變化發(fā)展而形成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環(huán)境是變化著的,產生于特定生存環(huán)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通過旅游業(yè)合理、科學的開發(fā),使得民族文化的特色得以保持的同時又能滿足現代人旅游的需要。具體規(guī)劃中,可將民俗旅游區(qū)進行分區(qū),可分為I區(qū)旅游者活動商業(yè)區(qū),II區(qū)居民生活區(qū)和III區(qū)民族傳統(tǒng)文化重點保護區(qū)。I區(qū)為部分民俗文化的商品化集中體現區(qū)。主要針對部分旅游者對民族民俗的了解需求與淺層次的民俗活動體驗。通過“智慧旅游”中多層面、多形式、多載體的旅游信息傳播和科技體驗等方式以“模擬加實地”的模式進行民俗旅游體驗。[3]II區(qū)是民族地區(qū)居民生活區(qū)。主要針對的是有具體要求或是民俗體驗鐘情的旅游者,多以民宿的形式進行旅游規(guī)劃,挖掘其深刻的旅游文化內涵,讓旅游者通過實際造訪,親身體驗民俗風情,正確的認識當地的風俗習慣,進一步消除偏見和疑惑。III區(qū)核心保護區(qū),是未受外界商業(yè)化影響,稀缺的珍貴的思想與活動。
其次,廣西各族節(jié)慶、民俗活動眾多,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建議大力推進“旅游+”戰(zhàn)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融合發(fā)展以催生新的產品,提升廣西的吸引力,加速釋放旅游新活力。
具體實施可打民族風情牌,如下:
1.以劉三姐文化為主線,系統(tǒng)整合宜州劉三姐故鄉(xiāng)文化、桂林印象?劉三姐、寧明畫山崖壁畫、田陽敢壯山布洛陀始祖文化、那坡黑衣壯、龍州天琴長衣壯等壯族文化旅游資源。
2.以大瑤山脈為載體,在金秀開發(fā)瑤族特色旅游資源,打造世界“瑤都”形象。
3.培育開發(fā)侗族建筑、苗族節(jié)慶等特色旅游資源。
4.為打響廣西民族風情特色游,相關企業(yè)可推出民族旅游精品旅游線路,即:
5.“劉三姐”風情游:桂林(陽朔)-柳州-河池宜州-來賓忻城五日游
6.壯苗瑤侗仫佬風情游:南寧-金秀-柳州-宜州-羅城-融水-三江-龍勝-桂林六日游[4]
“誰是球王”是傳統(tǒng)體育賽事組織的升級創(chuàng)意,迎合了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將草根賽事搬上熒屏,貼近群眾的生活,同時,設計草根選手與高水平選手的互動、對決、博弈等,為廣大健身參與者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例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爭霸賽、誰是舞王等,參賽人員都是草根群眾,使比賽更具觀賞性和群眾性。
最后,旅游供給側的改革迫在眉睫,廣西民俗旅游中旅游產品供給不足,旅游區(qū)服務項目、服務設施不夠到位。所以建議進行民俗旅游區(qū)管理體制改革,相關部門對民俗旅游區(qū)統(tǒng)一標準、建設,統(tǒng)一評定、管理,同時保留當地民族管理的特殊性,對民俗旅游區(qū)進行有效管理。其次,要加強對民俗旅游地區(qū)旅游政策的釋放。推進廁所革命,改善游客民俗體驗。最后要實行民俗旅游鼓勵政策。
(二)結合國內外文化、民俗旅游案例提出建議
1.國外文化旅游成功案例:韓國藝術主題類節(jié)慶的開發(fā)——春川國際啞劇節(jié)“移植藝術”的成功
啞劇作為一種起源于西方的藝術形式,通過韓國藝術家的活動使其在春川得以發(fā)展壯大。我們在進行廣西民俗旅游開發(fā)時,不能只重視設施投資,要從實質上重視民俗藝術的傳承以及民俗表演藝術的人才培養(yǎng)??梢栽谙嚓P民族旅游區(qū)進行調查研究,探究整合當地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進行特色風俗的交流宣傳,以增強民族文化內涵,樹立民族自信心。同時成立民俗節(jié)慶活動組織,以搜集管理相關民俗活動資料,培養(yǎng)民俗活動參與人員,使民俗節(jié)慶活動保持一定的真實性和平穩(wěn)發(fā)展。
2.國內民俗村開發(fā)的困擾——朝鮮族民俗村紅旗村為例
紅旗村朝鮮族民俗村是吉林省與延邊朝鮮自治州共同命名的朝鮮族民俗村,紅旗村民俗旅游經過合理規(guī)劃,但在后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了今天紅旗村旅游處于停滯期。[5]然而朝鮮族紅旗村在發(fā)展中呈現出的問題也是我國鄉(xiāng)村民俗旅游規(guī)劃發(fā)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就紅旗村發(fā)展中的問題結合廣西民俗旅游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為:
(2)要從自身特色出發(fā)開發(fā)旅游產品,以削弱周邊同類同質產品對地區(qū)產品開發(fā)的影響。從產品自身的特殊性出發(fā),結合產品特性推出適用的營銷模式。
(三)結合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調查問卷提出相關建議
1.政府與學校方面: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者的決策,所以政府應在政策上鼓勵大學生出行,并提供相應文件給學校,落實大學生出游實踐教育活動。
2.學校方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與個性發(fā)展,增強旅游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與社會實踐能力提高的意識。多與在校大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旅游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旅游活動。
3.以旅管專業(yè)帶動的方式推動在校大學生旅游市場的發(fā)展??沙闪⑾鄳@組織,進行校園旅游宣傳,加強各高校校內旅游組織的交流,帶動本校學生出游和地區(qū)大學生旅游市場發(fā)展。
[1]呂偉成.中國旅游地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7.
[2]劉純.旅游心理學.2002.08.
[3]南宇,李蘭軍.中國西部旅游資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李云鵬,晁夕,沈華玉.智慧旅游.中國旅游出版社,2013.
[5]劉煥慶,王慧玲,溫艷玲.文化與民俗旅游開發(fā)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12.
張文藝(1994-),女,漢族,甘肅渭源人,玉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本科生。 梁秋月 裴佰霧 黃麗蓉 潘月華
*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民族地區(qū)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調查研究——以廣西四所高校為例(項目編號:201510606053,負責人:張文藝)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R195;G
A
1006-0049-(2017)11-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