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芬
讓語文學習更豐富有趣,讓閱讀教學更輕松高效,變教教材為教課程,變學課文為學語文,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是實施課改的目的。遵循“實簡”原則,奉行“整組”教學,是筆者在小學語文教研過程中,通過課題研究和實驗驗證,逐漸確定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之路。
一、遵“唯實尚簡”之道,凸顯語文課程特點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性質(zhì)。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現(xiàn)實教學中,由于課程本身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外延,加上師生對語文材料感受與理解的多元性,造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不到足夠重視。
1.“抽絲剝繭”,抓住小學語文教改的本質(zh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在具體語文教學中,這些功能和價值都要在語言文字實踐中予以滲透,而非直接說教和灌輸;借助語言文字的運用,進行交流和創(chuàng)造,而非依靠其他的載體。只有這樣,學科特性才能得以顯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才能得以保障,然后方可談及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課高耗低效是不爭的事實,轉變這種現(xiàn)狀就要進行改革。小學語文教師付出最多,回報最少,問題出在哪里呢?(1)目標定位含糊,感性有過而理性不足,實施過程游離教學目標;(2)面面俱到,重點淡化,教學過程繁冗拖沓;(3)對學科實質(zhì)缺乏深入研究,主要精力放在“教內(nèi)容”而不是“教語文”上。語文課程的確是豐富廣博、多彩浪漫的,但并不代表教學是含糊、感性的。恰恰相反,實現(xiàn)詩意而浪漫的閱讀,賴于精確而清晰的教學。兒童閱讀同時具有敏銳和隨意的特點,教學要區(qū)分哪些地方是孩子的敏銳,哪些地方只是孩子的隨意,在課堂上引領他們?nèi)ゴ执婢?,去偽存真,從浪漫感知走到精確把握。由此可見,閱讀教學要“教”得精準,就得凸顯目標、突出重點。
2.“返璞歸真”,彰顯語文學習的內(nèi)在魅力。語文學習是自身成長的需要。因?qū)W而教,順學而導,是很樸實的道理。一個人經(jīng)歷了始生之難而來到世界上,從第一聲啼哭起,就開始了對世界的閱讀與探索,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產(chǎn)生蒙昧和打破蒙昧的過程,這就是“學習”,促進這個過程循環(huán)發(fā)展的力量就是“教化”。沒有“學”就沒有“教”。就語文閱讀來說,學生自覺閱讀、自主感悟是種子、根本,教師的指導與點撥是陽光、雨露。這種認識要隨腦入心,讓“教”真正服務于“學”,從而實現(xiàn)“教”與“學”的平等對話。這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聯(lián)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課堂教學以學為主、以讀為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于必要之處教學,把閱讀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教學的主要作用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欲望。老子講:“道常無名,樸。”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就是道,也應該是質(zhì)樸的。閱讀教學其實很簡單:刪繁就簡,聽說讀寫,越是簡約的設計,越能體現(xiàn)學習的空間與效能。
3.“刪繁就簡”,探索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在“唯實尚簡”的概念中,“實”是踏實、扎實、務實,實在卻不生硬,“簡”是簡明、簡潔、簡便,簡約卻不單調(diào)。那么,當下語文課需要刪除簡化的是什么內(nèi)容?需要強調(diào)提煉的又是什么內(nèi)容?
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有三項內(nèi)容需要刪減:一是刪減“激情設計”。小學語文尤其是中高年級的教材選文,如《再見了,親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窮人》《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等80%以上的文章包含豐富的情感。閱讀教學中除了大量的語言、問題指向情感的熏陶感染,還有不少僅為“激發(fā)情感”選取拓展素材、補充聲像資料的環(huán)節(jié),占用了大量教學時間,這些設計對語言文字本身的感悟和運用是低效的。二是刪減“手段設計”。學生的自主閱讀需要時間和空間,有的課堂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有的課堂教具花樣翻新,其實于語言實踐并無增益,都算是累贅。三是刪減“項目設計”。學生的素養(yǎng)提升是積累漸進的過程,一節(jié)課不可能完成過多的項目安排,如既要識字又要閱讀還要習作,既要指導朗讀又要練習默讀,既要求質(zhì)量又要求速度,既得把握清詞麗語又得感悟角色情感……學習就成了“蜻蜓點水”,不可能學好。
彰顯語文課程特性,亦有三項工作需要夯實:一是夯實字詞訓練。根據(jù)教學質(zhì)量抽樣檢測結果統(tǒng)計,低中高年級的字詞正確率分別是85%、76%、75%,很不理想。識字學詞僅靠強化記憶收效必然受限,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語境,加深理解和內(nèi)化,還要結合生活經(jīng)驗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活學多用才行。二是夯實閱讀教學。把閱讀能力的內(nèi)容研究清楚很重要。如朗讀、默讀、精讀、略讀,讀文學作品、讀詩詞文言,課內(nèi)閱讀、課外閱讀,不同的年級段要遵循不同標準施教,力求條理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三是夯實學法指導。教學不是知識的生硬灌輸,而是借助知識,教方法、增能力。方法指導在閱讀教學中尤其需要加強,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實踐中自覺運用,逐步實現(xiàn)主動識字、主動閱讀、主動交流、思考和創(chuàng)造,使閱讀成為終身習慣。
如此,通過“抽絲剝繭”的認識,借助“刪繁就簡”的行動,落實“返璞歸真”的教學,在實踐中恒久堅持,就能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
二、行“主題整組”之教,提高閱讀教學效益
閱讀教學不但要有“質(zhì)”,還需要有“量”。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nèi)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僅僅是學習方式之一,教材僅僅是閱讀內(nèi)容之一。那么,針對閱讀教學中的散漫、無序、低效,就要積極探索落實大量閱讀、有效閱讀的辦法或策略。推行“主題整組”閱讀教學,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1.如何實現(xiàn)高效“整組”。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總量有基本要求:一、二年級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這個任務僅依靠教材完成不了,僅依靠課外也落實不好,所以很有必要打通課內(nèi)外閱讀指導,開辟一個源于教材學習的“大閱讀”空間。圍繞某個相對集中的主題,對閱讀材料進行篩選整合、優(yōu)化重組,使閱讀指導模塊化,能極大地提升閱讀效益。
整組閱讀材料要依據(jù)“課程目標及教材編排序列”的思路進行,遵循三個原則:一是選材的廣泛性與閱讀的深入性原則。選材要照顧到體裁、作者、語言風格等,在多樣文本的閱讀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透徹理解。二是材料的集中性與學習的針對性原則。一組材料就是一個整體,閱讀指向要明確恰當。三是閱讀的適切性與簡約性原則。選材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段要求,尤其注意不能超標,要特別關注閱讀的興趣。教學實施要簡約,以讀為主。
一般有三種整組形式。一是“人文主題式”閱讀整組。以單元為模式的編排方式,往往都含有一個“人文主題”,如歌詠大自然、感受父母之愛、領略科技魅力、觸摸春天的氣息等等。借助這樣的共性,能比較簡單地將一組文本匯合起來,加強感受。二是“重點訓練項目式”閱讀整組。根據(jù)現(xiàn)行教材的編排特點,可以將此作為最主要的一種整組形式,這種方式能較好地體現(xiàn)教學體系,也可以最及時地實現(xiàn)學用遷移,借助舉一反三的形式,鞏固閱讀教學的效果。三是“知能模塊式”閱讀整組。尤其在復習教學中,按照“知識能力”熟練鞏固的規(guī)律組合文本,既可以起到夯實基礎教學的作用,又能提高復習效率。
按照既定的規(guī)則,將閱讀材料歸類整組,猶似用兵:分而治之,化面為點,既方便教師點撥,又方便學生自學,也為今后加強對比歸納、批判思維打下基礎,閱讀能力得以在系統(tǒng)的訓練與實踐中不斷提高。
2.“整組”閱讀的實踐與意義。依照上面的思路,圍繞一個中心目標,整編組合閱讀材料,在教學實踐中易操作、好落實。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
首先,整組閱讀保證了閱讀數(shù)量。很多課堂都具有拓展的意識,如在學完了《白鵝》之后,教師推薦閱讀描寫動物的相關文章。但是在沒有整組預設的情況下,全憑學生自覺,時間一長,就都流于形式了。整組閱讀不只關注學生課后讀,更要拿到課上讀,讓“讀書”真正成為閱讀課的主流;教師不只關注讀的過程,更要關注閱讀結果。數(shù)量的落實納入到教學的視野中,這樣更容易實現(xiàn)課標的要求。
其次,整組閱讀提高了閱讀質(zhì)量。因為“整組閱讀”加強了歸類指導的計劃性。如上述拓展材料有古詩,有現(xiàn)代詩歌,有中國作品也有國外名作,學生在風格各異的作品中,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動物特點把動物寫活的。深入閱讀,潛移默化,適時點撥,歸納發(fā)現(xiàn),這比僅通過一篇課文來教學或散漫閱讀的質(zhì)量要高得多。
再次,程序簡化,明確要求,提高了閱讀興趣。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來自閱讀內(nèi)容的刺激,如他們往往喜歡沉浸在生動的細節(jié)和有趣的動物身上。閱讀教學過程中附帶太多的要求,積累好詞語,背誦好段落,寫讀書筆記、讀后感等,必然大大消減它們的熱情。而整組后的教學特別注意“一組一題”的設計,既把大量的自由閱讀時間歸還學生,又將項目指導滲透在其中,不斷提升學生閱讀愉悅感與成就感。教師好教,學生好讀,對閱讀自然就有興趣了。
3.“主題整組式閱讀”的后備支持。實現(xiàn)高效的“主題整組閱讀”,僅憑個人的力量和智慧是很有限的,必須與團隊研究和集體備課結合起來,更精準地確定目標、選擇策略,更有針對性地整組閱讀素材。具體來講,至少要從以下方面做好準備:
規(guī)劃好體系架構。構筑拓展文本的體系就是整組閱讀材料的“經(jīng)緯”。例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涉及大自然是位魔術師、眼睛里的奇跡、走進童話世界、走近動物朋友、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愛在身邊、成長、科技創(chuàng)造奇跡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各自承擔著諸如風景描寫、抓住動物的特點等訓練項目。拓展閱讀最好既能符合人文主題,又方便鞏固訓練項目。古詩、現(xiàn)代詩歌、兒歌、童話、科學小品文等各占什么比例,怎樣規(guī)劃到每個單元之中,都需要預設。一冊的拓展文本還要注意符合全學段的設計安排,相同的人文選題,隨著年級升高,要注意閱讀要求的漸進性,還要盡量避免閱讀內(nèi)容的前后重復。
研究好課型問題。閱讀教學的課型,當前我們可以這樣認定:“精品細讀型”,主要指教材課文,尤其是每單元的首篇課文,需要滲透新知識或進行新技能的教學,一般適用這樣的課型;“以一帶多型”,先精讀一篇,再有多篇來反復印證、鞏固,舉一反三;“對比歸納型”,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生在閱讀中歸納方法,總結規(guī)律,這種課型一般要經(jīng)過“提出問題—閱讀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專題匯報型”,適用于更加開放的閱讀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感悟水平。閱讀課型唯實尚簡,明確目標導向,一般有兩三個環(huán)節(jié)就可以,“教不掩讀”,把讀書的時間充分留給學生。
落實好培訓事宜。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主題整組式閱讀”的思想,很容易理解也很好接受,唯有在落實上有些反差,問題主要有:選文針對性不強、教材沒落實好就急于拓展、分析內(nèi)容的時間還不能節(jié)省下來、閱讀的目標游離、課型模糊等??梢姡訌娕嘤枌W習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觀念認識到位,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培訓的方式有多種,如集中探究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進行重點單元的集中備課,組織同課異構、示范課引路等活動都是可行的。
總之,“唯實尚簡”是閱讀教學的改革理念,既指向課堂教學又指向全面閱讀;“主題整組”是閱讀教學的改革策略,既包含課內(nèi)閱讀對話,又包含課外閱讀指導。雖然這兩個概念不在同一范疇,但理念指導行動,心動加行動方能實現(xiàn)變化。遵“唯實尚簡”之道,行“主題整組”之教,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簡單、更輕松、更從容、更有效。
(作者單位:山東省無棣縣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