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曾說:“高爾夫是被糟蹋了的美好散步。”而溫斯頓·丘吉爾則表示:“打高爾夫就像在遼闊的牧場上追逐一個小藥丸兒。”對于高爾夫的由來,至今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將力量與眼光匯集于一桿的高爾夫運動,都是春日踏青之余的上佳選擇。特別是近些年來,高爾夫早已走下神壇、融入生活,成為廣受推崇的生活方式。不過,高爾夫并非看起來那么好學,除了場地、裝備等必要條件,基礎練習也必不可少——對于新手來說,想要一擊中球都不容易。
開球之前,先備好談資
綠地(Green)、氧氣(Oxygen)、陽光(Light)、友誼(Friendship)——集中到一起,就成了高爾夫(GOLF)。
它就是一項在戶外用桿把球打進洞里的運動。但正因為這項運動是如此的“原生態(tài)”,世界各地都先后出現(xiàn)過“高爾夫”的雛形。任何一個國家硬說自己是高爾夫的祖宗,估計會引發(fā)族群紛爭。不過在公元1457年蘇格蘭議會記錄的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了“GOLF”一詞的身影。在那之前,蘇格蘭人放牧時為了打發(fā)無聊,經(jīng)常用棍子將圓石粒打到野兔子洞中。逐漸參與的人多了,大家會開始比試誰用的桿數(shù)少,高爾夫運動就這么盛行起來。
越來越多的高地人,特別是軍人為高爾夫廢寢忘食,甚至荒廢了蘇格蘭的“國術”——射箭。于是乎到了 1457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一紙令下,禁止民間的高爾夫運動,強制臣民參加利于御敵衛(wèi)國的射箭運動。然而,高爾夫的魅力是那么的大,以至于1457年、1470年詹姆斯三世和四世接連重申禁令,也無法阻止這項新興運動的普及。最終連詹姆斯四世本人都成了高爾夫迷,幾乎日日光顧球場,還為自己量身訂制了世界上的第一套高爾夫球桿。
1552年1月25日,現(xiàn)代高爾夫來到了“創(chuàng)世紀”的節(jié)點:大主教簽署赦令允許蘇格蘭東海岸小鎮(zhèn)法夫的當?shù)厝丝梢缘绞グ驳卖斔骨驁觯⊿t Andrews)打球,這里留下了高爾夫最早的實物證據(jù)。圣安德魯斯有著自然形成高爾夫球場所需的地理條件。被海風吹出來的沙洼和蜿蜒的溪流,聚集著蘇格蘭人在這兒打高爾夫球。因此,對于蘇格蘭人來說,真正的高爾夫球場就應該是在沙丘之間的這種“林克斯”球場,而其它的球場相對來說則是“內(nèi)陸球場”。
1754年,圣安德魯斯皇家古典高爾夫俱樂部(Royal and Ancient Golf Club of St.Andrews)正式成立。該俱樂部由22個貴族和紳士組成,平時會進行一些不定期的比賽,而獎品是一根銀制的球桿,為了比賽俱樂部還制定了13條基本的高爾夫球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時至今日還在遵守著,圣安德魯斯也就名符其實地成為了“高爾夫故鄉(xiāng)”,這里的老球場(Old Course)便是當今18洞高爾夫球場的雛形,至今每名高爾夫球手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親身在圣安德魯斯老球場打一場高爾夫球。
高爾夫其后從蘇格蘭普及到了英格蘭,至19世紀隨著大英帝國的擴張傳入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泰國。1884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家高爾夫俱樂部,高爾夫在美利堅蓬勃發(fā)展,進而引發(fā)全世界對高爾夫的熱潮。由于打高爾夫球最早在宮庭貴族中盛行,加之高爾夫球場地設備昂貴,故有“貴族運動”之稱。不過1860年,最早的高爾夫球公開賽是在蘇格蘭舉行,形成了直到今天也是世界上的最重要高爾夫賽事——英國公開賽(The Open Championship)。隨著比賽體系的正規(guī)化,高爾夫開始成為一些人謀生的職業(yè),如同拳擊和網(wǎng)球一樣,高爾夫是當代體育個人比賽中獎金數(shù)額最豐厚的項目之一,今天的頂級職業(yè)高爾夫球手只不過兩、三年的工夫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贊助商的趨之若鶩,也讓高爾夫的確變成了“高端運動”。
經(jīng)歷幾世紀以后,隨著科技的進步,高爾夫不論在球場的設計、建造、規(guī)劃、球賽規(guī)則制定,及對于球具的開發(fā)研究等都做出了無數(shù)次的改良與突破,譬如球的規(guī)格統(tǒng)一,軟硬材質(zhì)的革新,而球桿頭材質(zhì)也區(qū)分為鑄造與鍛造,桿身從傳統(tǒng)鋼桿演變成至今的碳纖、硼,甚至鈦金屬所制造。隨著歐美及亞洲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及對運動休閑的重視,高爾夫運動也不斷持續(xù)發(fā)展,目前全世界的高爾夫球場總數(shù)超過3萬個,高爾夫人口超過6000萬。雖然僅占地球總人口的0.1%,但它可是僅有的上能打到80歲,下可3歲揮桿的老少皆宜、男女長幼都可參加并可進行交流的一項特殊運動和娛樂活動。在美國,有92.5%的CEO都從事高爾夫運動,100%的CEO都在高爾夫球場約見客戶。高爾夫蘊含的綠地、氧氣、陽光、友誼等魅力,讓它成為了一個基本的社交技能。
所有球場中,高爾夫的最大
對于高爾夫球場的分類,一直以來都有爭議,較為普遍的觀點是依據(jù)適于球場建設的土地類型,加以區(qū)分。大致有以下幾種:山地球場、海濱球場(LINKS球場)、森林球場、河川球場、平原球場、丘陵球場和沙漠球場?!笆澜缟蠜]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高爾夫球場,自然是設計之母,只有對球場的自身特點善加利用,才能設計出與環(huán)境相得益彰的頂級球場。球場的類型迥異,在設計上要呈現(xiàn)的風格也隨之不同。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球洞。從打第一桿的發(fā)球臺(TEE GROUND)開始,經(jīng)過球道(FAIRWAY)、繞過或通過各種障礙區(qū),直到把球推進洞的果嶺(GREEN),在此過程中經(jīng)過的各球洞根據(jù)打球順序,依次賦予從1號洞至18號洞的號碼。通常1~9號洞稱為前九洞(OUT),而10~18號洞稱為后九洞(IN)。
每一洞的發(fā)球處稱為發(fā)球臺,簡稱Tee臺,上面設有兩個發(fā)球標志,在標志連線后兩支球桿距離的長方形范圍內(nèi)就是發(fā)球區(qū),發(fā)球時不可超出此區(qū)域。每一洞都設有3~4個Tee臺,Tee臺越靠后離球洞越遠,發(fā)球難度越大;反之離球洞越近,發(fā)球難度也相應降低。所以,每一洞之間的長度都會因Tee臺的不同而異。另外,Tee臺還會用不同的顏色區(qū)分:黑Tee對應男子職業(yè)球手;藍Tee對應男子業(yè)余高手、女子職業(yè)球手;白Tee對應男子初學球手、老年球手、女子業(yè)余高手;紅Tee則對應女子初學選手。有些球場還設有介乎黑Tee和藍Tee之間的金Tee。
發(fā)球臺至果嶺間的平坦草地稱為球道。除了筆直的球道,還向右邊轉彎的、角度不小于90度的“右狗腿”球道,以及向左邊轉彎的“左狗腿”球道。為增加打球困難度,還設有障礙區(qū),包括球道兩側外面亂草的長草區(qū)、水池、沙坑。
常被提及的果嶺,指的是為推桿而特別保養(yǎng)低割的草地,上有一個直徑10.8厘米、深10厘米的球洞,球洞上插有旗桿。
在高爾夫中,標準桿是重要的計數(shù)單位,3桿洞為3桿、 4桿洞為4桿、5桿洞為5桿。
通常來說,一個球場會設有4個標準桿3桿的短洞、10個標準桿4桿的短洞、4個標準桿5桿的短洞——共18個標準桿72桿的球洞。這18個球洞按長短來分,有三種類型:三桿洞、四桿洞、五桿洞,這三種類型都是根據(jù)球道長短設定的。所謂的標準桿就是球員根據(jù)設計應當完成的桿數(shù)。那么這中間有短洞、中洞和長洞。短洞是標準桿為三桿的洞,依此類推出四桿洞、五桿洞。也就是說,短洞的標準桿是三桿;中洞的標準桿是四桿;長洞的標準桿是五桿。低于標準桿一桿為小鳥球(Birdie);二桿為老鷹球(Eagle);三桿為信天翁(Albatross)。開球直接進洞為一桿進洞(Hole in One)。高于標準桿一桿為柏忌(Bogey);兩桿為雙柏忌(Double Bogey);三桿為三柏忌(Triple Bogey)。
所有球桿中,高爾夫的最多
如果心血來潮想買高爾夫裝備,進了球具店千萬別問老板:“來根球桿!”,因為接下來的回答估計會讓你犯暈:“先生請問您木桿還是鐵桿?全套還是半套……”都是用桿子打,但高爾夫跟臺球、棒球、冰球甚至于網(wǎng)球、羽毛球都不一樣,它不是“一根球桿打天下”的運動。一場高爾夫會用到的球桿數(shù)量之多,以至于《高爾夫規(guī)則》要作出上限規(guī)定:球員使用之球桿總數(shù)不得超過——14支。高爾夫球桿依桿頭的形狀與材質(zhì)的差異,可分為木桿、鐵桿、推桿三大類。一套球桿的通常標配為13支,俗稱“3木9鐵1推”。
木桿桿頭后部為圓弧形,是球包里最長,為以打遠距離為目標的球桿。木桿的桿頭原本由木頭制成,不過由于工業(yè)科技的日新月異,又相繼出現(xiàn)了鈦合金桿頭、碳素石墨桿頭等,因為其形狀仍和以前的木制桿頭一樣,故現(xiàn)在仍稱其為木桿。木桿依桿頭斜度及桿身長度不同可分為:1號木(Driver)、2號木桿(Brassie)、3號木(Spoon)、4號木(Baffy)和5號木(Cleek)。桿身越長,越能將球打遠;桿頭斜度越大,越能將球打高。木桿基本都能打出200碼以上的距離,擊球時的鏗鏘聲以及小白球壯志凌云的軌跡,讓木桿洋溢著豪爽之氣。
鐵桿桿頭以特殊鋼料或熟鐵制成,桿頭薄,桿身也較短,但重量較重,因為鐵桿的任務是將球擊至目標,主要控制準確度點,其球飛行距離比木桿稍短、稍高,故易掌握方向。
依照桿身長度,鐵桿可分為長鐵(1~3號)、中鐵(4~6號)、短鐵(7~9號)、在果嶺周圍做近距切球用的P桿,以及沙坑中擊球用的S桿。由于負責攻打果嶺,鐵桿的精準度對于球手至關重要,擊球距離一般為:
推桿顧名思義就是將球推進洞的一桿。桿頭面與地面幾乎垂直的特性,可以使球順暢地向前滾動送入洞內(nèi)。因為講究觸擊的微妙球感,所以推桿時的球手是不帶手套的。
高手支招,6步開打
對于初學者來說,打球前一定要熟悉理論常識,把揮桿的動作牢記在心,這樣揮桿時才能用優(yōu)美流暢的動作將球打出。
首先應該注意站姿。正確的站姿是高爾夫揮桿成功的基礎,其不僅可使揮桿動作流暢、舒適與完美,同時可避免不當姿勢所產(chǎn)生的運動傷害。高爾夫的基本站姿要點如下:兩腳間開立約與肩同寬;膝蓋微彎同時稍微內(nèi)收;背部應伸直,自臀部向前傾斜約30度左右;臀部重心微往下沉;身體右側稍低于左側,體重集中于兩腳掌。
瞄球時,兩肩、兩腰和兩腳要一致,并且必須和目標線保持平行的關系。先握桿,採取站姿,兩臂輕輕地伸出去,并且把球桿舉到肩膀的高度看看。身體保持自然的姿勢站好并從腳根把上身彎下去,把球桿按在地面上,并且把兩膝輕輕地彎下去,把球桿的握把(雙手)移到左大腿內(nèi)側前面,使球桿面與目標線垂直。
把球桿握好、姿勢站好、接著把球瞄好、左臂伸直、右臂微彎、使兩臂和身體形成之
三角形保持好,上桿時利用這三角形來帶動肩膀轉動,而且頭部不可動,抱著用脊柱為軸的心情,肩膀?qū)χ蛞?0度(下巴要能轉到左肩上),腰部呈45度轉動。手的位置要來到兩肩的延長線。上桿時,體重會移到右腳,因此力量就集中到右腳內(nèi)側,左腳所剩的體重約為10%,右膝也不可改變稍彎的形狀。根據(jù)物理學家說法,高爾夫揮桿,是一種以脊柱為軸的旋轉運動,體重實際并未向右邊或左邊移動。
下桿開始時即是上桿完成時,也就是上桿到最頂點,腰部開始向左邊旋轉時。兩腰繼續(xù)旋轉,體重移到左邊、兩肩、兩臂和兩手就隨著動起來,手腕受到兩腰的旋轉和兩腰、兩肩的拖延所產(chǎn)生的杠桿作用隨著而動,但是由于正確的時間和節(jié)奏的配合,使得杠桿作用逐漸增強,兩手的鞭打幾乎自動地在恰當瞬間進行擊球。
在擊球的瞬間,頭要保持原狀,眼睛要看球桿的打球面。對于大多數(shù)初學者,球還沒碰到球桿的打球面,頭就抬起來,眼睛也離開了球。為了使頭不動,在擊球的瞬間收縮下頷,再者,擊球時的體重,會充分地移向左邊,右腳的膝蓋會向著內(nèi)側。
擊球之后,要以自然的形態(tài),按腰部的旋轉,左臂摩擦著腋下,使左臂的關節(jié)復原。右臂以附合著球桿的慣性作用伸出去。手腕的位置要像上桿時一樣要保持在右肩和左肩的延長線上。
頭部要看球的位置,一直到右肩旋轉后碰到下頜為止,以后就要和右肩一道抬向飛球的方向。身體大部分體重會移到左腳。如此完成收桿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