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中完成習作
主題發(fā)言
一談到學生習作,很多老師馬上想到的問題是:作文該怎么指導呢?老師們很期待能夠通過自己的習作指導,讓學生寫出漂亮的文章。但是,我們不禁要思考:每周只有一兩節(jié)作文指導課,僅靠這么點時間,如何才能成功的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同時學生又有內容可寫?高啟山老師立足新課程標準的多年實踐與研究,告訴我們,通過指導學生資料搜集和有效整理,就可以較為圓滿的完成這個任務。
特邀主持人:
唐山市豐潤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高啟山
主題研討
《語文課程標準》在“習作”部分中這樣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中段)”“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高段)”由此看來,課程標準中的這些要求,絕不是單靠每次作文的“一兩節(jié)”指導課就能完成的。我以為: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生的習作,完全可以在指導他們資料搜集與整理過程中來完成。
要完成習作任務,學生首先需要在教師指導下搜集積累習作對象相關的資料。
新課程標準小學中年級段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怎樣做才叫留心?不單單是“用心去看,記在腦子里面,等到作文的時候再去回憶”。課標提出“不拘形式的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并不是只在每次作文的時候對內容和形式的要求,而應該是學生“留心周圍生活”的一種意識,一種“看到了什么新奇有趣、印象深刻、受到感動的,就不拘形式地記錄下來”的意識。在中年級,老師需要指導學生堅持去這樣做,如此,到了高年級,學生才能逐漸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積累作文素材。
如果我們把中高年級段關于作文教學這方面的要求聯(lián)系起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課程標準本來是要求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去留意生活、思考生活、積累(記錄)生活的。這應該是日記訓練的一部分要求。過去,在中年級習作教學中,不是要求學生寫幾句話、一段話、一個片段嗎?日常不拘形式的寫下見聞感受,其實就是在寫片段。
作家寫作是這樣做的——他們會對日常生活中任意一個讓他們有所思考、認為有價值的生活現(xiàn)象,隨時記錄下來,等到寫作的時候,這些寫下來的小條條,就會成為他們筆下文學形象構成的一部分。
積累生活,記日記,能算搜集資料嗎?
我以為:搜集資料,不單純是從書本上、網(wǎng)絡上搜集,還包括訪談、問卷、觀察記錄等等各種獲取信息的方式。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當然是搜集資料的一種方式。
那么,其他搜集資料的方式,是否符合習作教學的要求呢?
新課程標準在“習作”要求中沒說。但是,在“綜合性學習”中,中年級段提出如下要求:“能提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有目的的搜集資料”;高年級段提出這樣的要求:“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睆男抡n標對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看,搜集資料是與寫作結合在一起的——中年級段要求書面或口頭表達觀察所得,高年級段要求寫計劃、總結、研究報告等。
科學家做研究,在科研過程中,會留心各種數(shù)據(jù)、現(xiàn)象、變化及時記錄下來,研究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解釋不了的問題,他們會去查閱資料,進行資料處理,記錄下問題的答案或者猜想……然后應用這些積累的材料完成科學報告、研究論文。
其實,就小學生而言,也應如此。即使是新課標中提到的“記實作文”,也常常會需要用到資料——好多“引用”,都是對查閱和積累過的資料的運用,只是,在過去,我們的小學作文教學,對學生“引用資料”來說明問題、闡述觀點的訓練,往往忽略而已。
在指導小學生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應該完成的第一項任務是:指導學生有目的的去搜集、積累資料,書面記錄下來一系列能夠為本次習作服務的作文素材——觀察到的各種有價值的現(xiàn)象、自己在觀察生活時候的內心感受、問題解決過程中搜集到的各種“解釋、策略性資料”、自己解決問題的獨有方法、結論等等。
針對習作內容的資料搜集積累完成,接下來,就是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完成書面表達任務。
有了前面的資料搜集記錄,就可以開始習作了。怎么寫?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我要寫什么內容?表達一個怎樣的意思?我要寫給誰看?)來對記錄下來的資料進行整理:確定表達的目的,然后,從積累的材料中去選擇合適的材料,將選出來的材料根據(jù)表達的意圖進行重新排序(把材料按照設計好的順序摘抄、紙稿粘貼、電子版的復制粘貼、剪切)。這樣,文章的初稿就完成了。
完成初稿之后,認真朗讀,看看整理出來的文字,在遣詞造句方面通順與否,當時的記錄是否表達了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和感受、情感態(tài)度,從而進行相應文字修改。
初步修改之后,請同學看,老師看,給家長看,請他們提出疑問,然后,再修改。這個過程中,教師針對本次習作要重點落實的寫作訓練項目,指導學生針對習作具有的典型而普遍的問題,進行修改。
應該說,這樣的習作過程,學生是不會感到困難的,而且,他們也學會了類似作家、科學家、公文寫作者寫作的基本思路:寫作,需要平時扎實的觀察、思考、豐厚的素材積累,一旦需要寫作,拿起筆來就能完成寫作任務。一旦生活觀察積累過程中,某個材料觸動了自己的靈感、自己對某個材料產生了獨特的思考和感受,馬上就用筆寫下來。
按照這樣的過程指導學生習作,不是教學進行到“語文園地”學習、輪到“習作”完成的時候才開始,而是需要指導學生在本單元學習的一開始甚至更早就指導學生明確習作任務。學生在習作之前至少得有兩周時間去做準備。
指導學生針對性的做準備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學生針對習作要求,自我確定觀察了解的對象,堅持用一段時間去持續(xù)觀察,記下觀察日記和觀察感受,堅持從不同角度記下多篇(或者按時間變化角度,或者按事情發(fā)展過程角度,或者從事物不同側面,進行多角度觀察,詳細觀察),遇到不懂的問題,隨時查找資料、請教,記下觀察所得和各種問題答案。
第二種是按照教材安排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做好開題,然后,讓學生小組觀察、探究、資料搜集,進行問題解決、完成主題綜合性學習任務,按照完成任務的要求,記錄下需要的各種資料。
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習作教學,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遇到寫作的困難,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練習寫作,他們能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情感態(tài)度,習作的過程能夠成為“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真實生活構成,習作是快樂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在經歷著作家和科學家寫作的過程,即使不能成為作家或者科學家,他們將來寫任何東西,都會為自己準備好真實的、可以表達的素材。
附:教學案例
習作內容:研究一下你喜歡的小動物
1999年上半年,我正在讀連載文章《素質教育在美國》。作者談到了他上二年級的兒子“黃礦巖”在美國寫“研究報告”的故事。
唐山市豐潤區(qū)教育局教研室高啟山
高啟山老師的課堂
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fā):二年級的小學生能寫研究報告,我們三年級的為什么不能呢?
當時的語文基礎訓練中正好有一個作文題目:“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將它的特點和生活習性等寫成一兩段話。”
于是,作文指導課上(提前兩周布置)先給學生講了“黃礦巖”關于研究報告的故事。學生都驚訝得睜大了眼睛,幾乎不加思索表示——寫研究報告太好玩了。
雙休日學生按照我的要求去“研究”了。
周一,我對學生的日記進行巡視檢查。結果全班49名學生有41名寫了相關的觀察日記,但所記的內容多數(shù)是“看到的外形特點”,只有5人寫到了生活習性。8人沒寫日記。對這種情況我重點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對“沒寫日記”的學生進行調查,搞清楚原因:6個人說我家沒有小動物,2個人說不知道看什么好。二是利用下午放學的時間指導學生將“只記看到的外形特點”和記了其它內容的兩種典型進行了對比分析,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研究體會”,同時進一步討論“做研究有哪些途徑”。
之后布置了新任務:最好每天堅持,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記下來。周二對學生研究記錄進行檢查。全班46人有了研究記錄,其中31人寫了第二篇,我對沒有記第二篇觀察日記的學生進行了詢問指導。他們說:還沒什么新發(fā)現(xiàn)。我針對他們的第一篇日記進行了指導。他們說,好,今天下午放學就修改。有三個學生仍然沒有選好觀察什么動物,我又對他們進行了個別指導。
周三仍然是流動式個別檢查,全班有27人有了第三篇,45人有了第二篇,仍有2人沒寫,一個是真不知道寫什么小動物,另一個不吭聲(其實這個學生屬于智力問題,語言表達有困難——平時學的生字,只能勉強記下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遺忘速度驚人),我又做了兩項工作,一是針對個別有第三篇的學生進行了提示,要記新的發(fā)現(xiàn);二是將兩個仍不能進行研究的學生安排在小組中,讓他們跟小組的同學一起研究。
第二周周一巡檢式檢查了學生的研究記錄,終于,全班49人全都有了研究記錄,最少的兩篇,最多的達到8篇,我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個別化的鼓勵指導,最后對全體學生說:“周四作文課要宣讀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請同學們抓緊研究。
周四早晨,我在進行檢查時發(fā)現(xiàn),最少的同學有了3篇記錄,最多的已達到12篇,上午的作文課上我開始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交流的要求是:“將自己對小動物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部分一部分有順序的介紹下來——不用動筆整理,只按日記往下念,注意不重復,重復的內容省掉。”
第二節(jié)課,讓學生將自己的研究,以“XX的研究報告”為題寫下來。一節(jié)課時間,32名學生交稿,11人因寫的長沒能寫完,另6人因寫起來有困難,沒能交。我對6個有困難的學生進行了個別指導。下午放學前,學生全部交稿。
我利用晚上和第二天上午沒課的時間將學生的習作全部批閱,重點對其中部分學生個別地方寫的不清、不詳之處進行了面批或言語批改。下午下發(fā),讓他們利用20分鐘時間修改。
周日謄寫在作文紙上。周一至周二我對學生進行批閱、賦分、簡評。周三舉行作文展評,每人都將自己的作文貼在墻上。周四進行關于本次作文的總結,讓學生談體會。體會中有幾點特別令我興奮:
1.我覺得這樣的作文很有意思。2.這次作文中我學會了改變它的生活的條件觀察研究小動物。3.因為只是整理材料,我這次寫作又比以前容易多了。
最讓我滿意的是:全班49人1人作文達到了800多字,12人達到600多字,24人達到400多字,200~390字的有11人,最少的一位為150字。
從學生的習作結果和感受看,在“資料搜集與整理”的過程中完成習作對三年級學生而言,習作教學的效果相當不錯。現(xiàn)在看來,如果當時再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困惑,去查查資料,寫作時,適當運用一些資料來講清楚小動物習性的道理,效果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