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良斌+李雪
摘 要:“習馬會”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通過對兩岸領導人在會上致辭的及物性解讀,發(fā)現(xiàn)過程類型在語料中的分布情況差異明顯:習主席在演講中過程類型的使用相對比較單一(不涉及行為過程和言語過程);而馬英九則比較全面(幾乎涉及所有過程類型)。同時揭示出了概念功能在兩位領導人講話中的實現(xiàn)方式和背后的語用目的,進一步驗證了及物性系統(tǒng)在分析政治演講中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統(tǒng);政治演講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韓禮德基于前人理論創(chuàng)立的語言學理論。鑒于對語篇與社會的關系尤為感興趣,因此他研究的是語言使用者所創(chuàng)建的語篇以及語篇與語篇使用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黃國文 2007)。韓禮德在他的著作《功能語法概論》(2004)中論述道其構建功能語法的主要目標就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一個理論框架,這個框架不僅可以分析書面語篇,同時也可以用來分析口頭語篇。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韓禮德將語言的功能概括為三大純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這三大功能相互關聯(lián)構成了“意義潛勢”的三大部分。在人類語言中,及物性系統(tǒng)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語言的概念功能,即語言用于表達說話者主客觀經(jīng)驗的功能。它反映現(xiàn)實世界中事物所處的各種過程,包括狀態(tài)及關系,決定句子的不同類型和結構(周曉康 1999)。
“習馬會”是指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于11月8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的一次會晤,具有重要的意義。清華大學鄭振清教授認為,“這次會見不僅會影響到兩岸關系的長遠發(fā)展,鑒于兩岸關系跟亞太局勢、中美關系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還會影響到亞太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保ㄠ嵡噫?2015)在此次見面會中,習近平和馬英九先后致辭,在致辭中雙方都重申了“九二共識”并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從而為兩岸的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邦I導人的語言往往傳遞著關于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信息,因此會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田文林 2013),由此論文選取兩岸領導人在會上的演講作為語料,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及物性視角對語篇中的過程類型(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存在過程)進行探究,通過找出各個過程在語篇中的分布情況,概括出語篇中的概念功能如何依靠具體的語義系統(tǒng)得以實現(xiàn),從而揭示出產(chǎn)生這種分布情況的演講者“語言選擇動因”。
二、及物性系統(tǒng)簡述
在Halliday劃分的三種語言純理功能中,所說的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包括內(nèi)心世界)中的各種經(jīng)歷的表達。換言之,就是反映客觀和主觀世界中所發(fā)生的事、所牽涉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因素(朱永生等 2004)。在語言系統(tǒng)中,概念功能主要通過及物性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及物性系統(tǒng)是英語中表現(xiàn)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tǒng),其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胡壯麟等 1989)。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及物性系統(tǒng)和傳統(tǒng)上研究的及物性有根本區(qū)別,傳統(tǒng)語法中研究的及物性主要是指在句法上的差異,也就是動詞是否帶有賓語的情況;而功能語法中的及物性指的是描述整個小句的系統(tǒng)(Thompson 2013)。例如小句“the little boy jumped from a high building”,如果用傳統(tǒng)的及物性來分析的話,此句中的“jumped”并不屬于及物動詞,因為它并沒有涉及賓語;而在功能語法中,這句話屬于及物性系統(tǒng)中的物質(zhì)過程,其中“the little boy”是動作者,“jumped”是物質(zhì)過程,“from a high building”是表示地點的環(huán)境成分。
在及物性系統(tǒng)主要包括六種不同的過程類型,主要有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以及存在過程。物質(zhì)過程(material process)表示的主要指做某件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常包含兩個參與者,一個是邏輯主語“動作者” (Actor),另一個是動作的“目標”(Goal),過程本身由動態(tài)動詞來表示,如 break, earn, fetch等;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表示內(nèi)心活動(如思想、感知、反應等)的過程,通常有兩個參與者:感知者(Sensor)和現(xiàn)象(Phenomenon)。這一過程通常由感覺、認知類動詞來實行,像know, like, convince等;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表示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這一過程又可細分為“歸屬”型(attributive)和“識別”型(identifying)兩大類。前者主要指的是某一個實體具有哪些屬性或歸屬關系,過程參與者分別是“載體”(Carrier)和“屬性”(Attribute),而識別型主要對事物進行限定,通過一個實體對另一個實體進行識別,過程有識別者(identifier)和被識別者(identified)完成;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表示通過說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其參與者有“說話人”(Sayer)、“受話人”(Receiver),常用的過程動詞有say, talk, tell等等;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主要從語義上進行識別,主要指生理活動過程,比如做夢、苦笑等,行為過程通常只有一個參與者“行為者”(Behaver),在有些小句中,有時也會出現(xiàn)另一個參與者“范圍”(Range)用作小句的補語;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指的是一個實體的存在,其代表性的常用句式為there be句型,在每一個存在過程中都必須有其“存在物”(Existent),常見的動詞有be, exist, arise等。
三、“習馬會”演講詞分析
論文主要選取習近平和馬英九在“習馬會”中的演講詞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演講詞進行分析,探究及物性系統(tǒng)在演講中的運用并試圖對比出兩篇語料在過程類型分布上的區(qū)別及其原因。
1. “習近平演講”的及物性分析
在習近平的演講中,共有51個小句。根據(jù)Halliday及物性系統(tǒng)對小句的過程類型分類,可將演講中的51個小句分別歸類到六種過程類型中。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演講中涉及的51個過程中,其中物質(zhì)過程37個,所占比重最大約為72%,關系過程和存在過程各占10%,心理過程4個,占總數(shù)的8%,而鑒于語篇為演講詞因此行為過程和言語過程在語篇中沒有體現(xiàn)。其中典型的物質(zhì)過程句子,如:
例(1)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例(2)過去七年,臺海局勢安定祥和,兩岸關系成果豐碩,兩岸雙方和廣大同胞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例(3)海峽隔不斷兄弟親情,擋不住同胞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思念和對家人團聚的渴望。
物質(zhì)過程通常表示的是做某事的過程,其中主要涉及的動作者通過某一動詞對目標進行實施。在以上例子中具體動詞在句子中體現(xiàn)為“翻開”、“付出了”、“擋不住”等。在物質(zhì)過程中,各成分的選擇和安排都體現(xiàn)說話人的意圖和目的。在例(1)中的動作者為“兩岸領導人”,物質(zhì)過程為“翻開”,目標為“兩岸關系”。習主席在開篇用這一小句,通過“動作者”的選擇拉近了與馬英九的關系,并借另一參與者“兩岸關系”結合物質(zhì)過程“翻開”,表明了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將是改善兩岸關系的又一次重大舉措。在例(2)中,動作者為“兩岸雙方和廣大同胞”,物質(zhì)過程為“付出了”,而目標為“兩岸關系”。習近平用這句話就高度評價了在過去的七年中,廣大的中華兒女(包括兩岸雙方和廣大同胞)為改善兩岸關系所做的努力。在例(3)中,動作者為無生命的“海峽”,物質(zhì)過程為“擋不住”,而目標則為“同胞對家人、故鄉(xiāng)的渴望”。在這句話中,習近平表達了盡管海峽無情地隔斷了兩岸同胞相聚的可能,然而“海峽無情,人有情”,兩岸同胞之間的兄弟之情以及同胞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思念之情是海峽擋不住的、無法阻隔的。
關系過程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可分為歸屬、識別兩大類(劉潤清 2013),它是進行評價或判斷最直接的方式。在習近平的演講中主要用到的是“識別”類,即運用一個實體來識別認同另一個實體。如例(4)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在例句中,習近平就用“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和“一家人”來識別大陸和臺灣的同胞,在民族情結上將兩岸人民凝結在了一起,盡管有矛盾,但是卻不容分離,同時更強調(diào)了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共同富強的理念。
存在過程指的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在英語中主要以“there be“句型為明顯標志,而在本文的研究語料中,典型標志為“有”。對于這一過程的表現(xiàn),典型例子如:例(5)正因為有了這七年的積累,兩岸雙方才能邁出今天這歷史性的一步。例(6)兩岸關系66年的發(fā)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jīng)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在例(5)中習主席用“正因為有了這七年的積累”來表示“兩岸關系”發(fā)展到現(xiàn)在是經(jīng)過兩岸同胞長期的努力和向往和平發(fā)展的結果,時間之長,來之不易;同時也正因為有了這些積累,才有了今天的“習馬會”,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在例(6)中,典型的存在過程標志是“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在這句話中,習主席總結到,在兩岸關系發(fā)展的66年中,盡管有波折、有矛盾,但是兩岸同胞出于一個民族,都是中華兒女,沒有什么力量可以將兩岸關系隔開。
心理過程可以指描述人們內(nèi)心世界的思想、感受以及喜好等過程。在習主席的演講中,這一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結尾段,如例(7):我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兩岸同胞攜手奮斗,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保持兩岸關系發(fā)展正確方向,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例句中“希望”一詞是心理過程的典型標志,習主席通過這一心理過程表達了他殷切期盼海峽兩岸,共同恪守“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和平發(fā)展的潮流中互相協(xié)作,共同振興中華民族。
2.“馬英九演講”的及物性分析
在馬英九的演講中共有98個小句,同樣地根據(jù)Halliday的過程類型劃分法,將這98個小句進行歸類。其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馬英九演講詞所涉及的過程類型中,物質(zhì)過程仍然占主要地位,共63個占約65%,但是和習近平演講相比,在馬英九的演講詞中各個過程類型都占有一定比重,且關系過程所占比重有明顯提高。在其演講中,物質(zhì)過程較典型例子如例(8):今天,我與習近平先生分別以臺灣與大陸領導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時空,伸手相握,握著兩岸的過去與未來,也握著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深具歷史意義。在例子中,馬英九和習近平互稱先生,是這一物質(zhì)過程的動作者,“穿越”、 “握著”是物質(zhì)過程的具體動詞,體現(xiàn)物質(zhì)過程,而“66年的時空”、“兩岸的過去與未來”、“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則分別對應物質(zhì)過程動詞的目標。在這句中,馬英九強調(diào)在分隔了66后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時間跨度之久;同時更強調(diào)了兩岸關系的重要性,此次會晤事關兩岸關系前途,更關系到兩岸人民的福祉、中華民族的振興。
和習近平演講詞中過程類型相比,馬英九演講詞中的關系過程明顯攀升。關系過程一般用來表示事物之間的關系,在演講詞中,馬英九就通過使用各種關系過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其中主要有:
例(9)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互助合作,致力振興中華。
例(10)這五點主張不是為一己之私、單方之利,而是為了后代子孫的幸福。
例(11)這66年來,兩岸在不同的體制下發(fā)展,能夠從軍事對抗轉為合作交流,絕非朝夕之功。
在例(9)中,馬英九再次強調(diào)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華夏兒女,在這一關系過程中,兩岸人民為“被認同者”,而中華民族為“認同者”。通過這一關系過程將兩岸人民連接在了一起,因此兩岸人民都應不計前嫌,互相幫助,共謀中華民族振興大業(yè)。在例(10)中,在這一關系過程中,馬英九運用先否定后肯定的關系過程關系,突出強調(diào)了肯定因素在這一關系過程中的作用。馬英九對他提出的五點主張進行了解釋,他強調(diào)五點主張不是為了某個人,也不是為了某一方,而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之幸福。在例(11)中,關系過程仍然是“識別型”,識別成分為“目前的兩岸關系”和“朝夕之功”,馬英九講到,大陸和臺灣具有不同的體制,但在過去的66年中,卻能夠逐漸從軍事對抗到合作發(fā)展交流,是非常不容易的。兩岸人民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兩岸關系。
盡管心理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以及存在過程在語篇中所占比例較小,但是在文中依然對演講者的主題闡釋有重要的意義,并豐富了語言的過程類型。如例(12)我常常在臺灣的大學校園中,看到兩岸學生一起討論、一起運動、一起演奏、一起歡笑的畫面。這句屬于行為過程,講的是馬英九在臺灣大學校園中的所見所聞,通過這一行為過程,馬英九向我們呈現(xiàn)了在臺灣校園中,兩岸學生彼此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溫馨畫面,這就進一步營造了此次會晤的氣氛和意義,那就是兩岸人民應該繼續(xù)珍惜這種良好的兩岸關系,繼續(xù)推進兩岸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在例(13)北宋大儒張橫渠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例屬于言語過程,在演講末,馬英九引用了北宋儒家思想家張橫渠的名言,道出了他希望能夠和習主席一起共同努力,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步發(fā)展,不斷增加兩岸人民福祉。例(14)對于各自堅持的敏感議題,需要雙方正視現(xiàn)實,以智慧、耐心與誠意務實處理。例(14)屬于心理過程,其中以“堅持”為典型標志,在這一句中,馬英九對于兩岸關系中存在的敏感議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兩岸雙方應該充分發(fā)揮彼此的智能,用耐心和誠意來處理這些敏感話題。例(15)他們有熱情、有創(chuàng)意;但他們沒有仇恨,沒有包袱。這一例屬于存在過程,用在演講結尾增加了整個演講的感染力,突出了自己演講的主題思想。在例子中,馬英九說的“他們”指的是在臺灣大學校園中的兩岸學生。馬英九認為,海峽兩岸的學生是沒有所謂的“歷史包袱”的,也是沒有深仇大恨的,相反的,他們擁有的是熱情和創(chuàng)意。他們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于以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也必然會起到巨大的作用。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別對“習馬會”中習主席和馬英九演講詞的及物性解讀,發(fā)現(xiàn)在兩位領導人的演講中,物質(zhì)過程都占有主導地位,說明了在兩篇演講詞中概念功能的實現(xiàn)主要依靠物質(zhì)功能,同時也揭示了兩岸雙方都希望以實際行動來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在分析中也發(fā)現(xiàn)和習近平的演講詞相比,在馬英九演講詞中,關系過程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凸顯其誠意。盡管各個過程類型在語篇中分布不均,但也都扮演著相應的角色,使文本的語言過程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 Geoff 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3(5).
[2] Halliday,M.A.K. and Matthiessen, C.M.I.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Hodder Arnold, 2004(3).
[3]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 黃國文.作為普通語言學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J].中國外語,2007(5).
[5] 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6] 田文林等.“習式”話語體現(xiàn)了何種理念[J].人民論壇,2013(15).
[7] 鄭青婷.盤點“習馬會”成果美日歐積極評價“邁出令人鼓舞的一步”[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5-11-10(008).
[8] 周曉康.現(xiàn)代漢語物質(zhì)過程小句的及物性系統(tǒng)[J].當代語言學,1999(3).
[9] 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
(本文審稿 余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