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斐,趙福成,譚禾平,韓海亮,王桂躍
(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東陽綜合試驗站 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浙江 東陽 322100)
鮮食玉米、鮮食大豆間作栽培產量產值分析
包 斐,趙福成,譚禾平,韓海亮,王桂躍*
(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東陽綜合試驗站 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浙江 東陽 322100)
對間作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的產量、果穗(或莢果)商品性、產值進行估算,結果表明,間作的鮮食玉米單株產量優(yōu)于清種,果穗單穗重、穗長、穗粗增加,禿尖長降低,商品性明顯優(yōu)于清種;間作鮮食大豆單株產量較清種稍低,并伴隨有單粒莢比例增高,多粒莢比例減小的現象;總體產值間作優(yōu)于清種。
鮮食玉米; 鮮食大豆; 間作; 產值
近年來,鮮食玉米作為一種特殊食用玉米,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目前市場上主要銷售的有甜玉米和糯玉米,其品種繁多,口感品質多樣,市場價格也有很大差異,果穗商品性好,市場價值相應就高。
國內的許多研究表明,玉米間套作種植能夠充分利用邊際效益,使得玉米單穗重提高,獲得較好的產量和效益[1-6]。本試驗選用優(yōu)質甜玉米、糯玉米和鮮食大豆進行間作,考查間作總產量以及鮮食玉米、大豆的果穗(或莢果)商品性,并對產值進行估算,為優(yōu)質鮮食玉米的栽培提供新的技術參考。
1.1 材料
試驗在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李宅試驗基地進行,設春秋2季試驗。春季試驗有甜玉米品種2個,甜318、甜206;糯玉米品種4個,黑甜糯168、浙糯玉7號、浙糯玉16、花糯626;鮮食大豆品種2個,浙鮮豆8號,浙鮮豆9號。秋季試驗為甜玉米甜318,鮮食大豆蕭農秋艷。
1.2 處理設計
試驗以2行玉米間作種植2行大豆模式進行,采取大田試驗,不設重復。每季每個品種均設置了100 m2左右的清種對照(CK)。春季試驗,甜206 2月3日育苗,2月26日移栽,5月26日收獲;間作大豆浙鮮豆9號,2月29日播種,種植面積0.333 hm2,地膜加小拱棚栽培。黑甜糯168 2月15日育苗,3月7日移栽,6月5日收獲;間作大豆浙鮮豆8號3月10日播種,種植面積0.1 hm2,地膜加小拱棚栽培。浙糯玉7號2月16日育苗,3月7日移栽,6月7日收獲;間作大豆浙鮮豆8號3月12日播種,種植面積0.083 hm2,地膜加小拱棚栽培。浙糯玉16 3月5日育苗,3月20日移栽,6月20日收獲;間作大豆浙鮮豆8號3月25日播種,種植面積0.083 hm2,地膜覆蓋栽培。花糯626 3月20日育苗,4月3日移栽,7月3日收獲;間作大豆浙鮮豆8號4月4日播種,種植面積0.167 hm2,地膜覆蓋栽培。甜318 4月12日育苗,4月21日移栽,7月12日收獲;間作大豆浙鮮豆8號4月22日播種,種植面積0.167 hm2,黑地膜移栽。秋季試驗,玉米甜318 8月8日育苗,8月17日移栽,10月29日收獲;間作大豆蕭農秋艷8月19日播種,11月3日收獲,種植面積2 hm2。
每個田塊均起畦種植,畦寬1.3 m,每畦種植2行玉米或者2行大豆,玉米、大豆株距均為25 cm。根據本地高產水平設計,施底肥農家肥30 t·hm-2,復合肥450 kg·hm-2。鮮食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尿素450 kg·hm-2,鮮食大豆在底肥足量的情況下不再追肥。秋季在前茬作物收獲后清田翻耕,2種作物交換間作帶種植。
1.3 調查項目
每個試驗地選3個取樣點,每點面積為26 m2,收獲玉米果穗和鮮豆莢稱重計產,同時在每個樣點內選取玉米連續(xù)10株,大豆連續(xù)5穴15株,進行植株情況和產量相關情況的考查。秋季主要進行產量考察和產值探索。
2.1 產量與產值
2.1.1 春季
表1表明,春季各鮮食玉米產量間作的約為對照的62.7%~53.1%,鮮食大豆在42.1%~29.2%。間作玉米果穗飽滿,商品穗比例高,價格優(yōu)于對照,以帶苞果穗對照價格4元·kg-1,間作的6元·kg-1計,間作鮮食大豆莢果商品性比對照略低,以對照莢果單價5元·kg-1,間作的4元·kg-1計,結果如表2,除甜206+浙鮮豆9號外,其他間作模式的產值都高于玉米或大豆的清作模式,間作區(qū)產值均值為6.932萬元·hm-2,較清種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分別增值1.108萬和1.696萬元·hm-2。
表1 春季各鮮食玉米、鮮食大豆間作栽培的產量表現
表2 春季各鮮食玉米、鮮食大豆間作 栽培的產值表現
2.1.2 秋季
如表3所示,秋季玉米甜318間作的產量為9.746 t·hm-2,對照則為15.810 t·hm-2;大豆蕭農秋艷間作的產量為3.974 t·hm-2,對照則為9.660 t·hm-2。如玉米間作的以4元·kg-1計,對照的以3元·kg-1計,秋大豆豆莢商品性兩者相當,單價均以4元·kg-1計,則間作的產值比玉米清作增0.745萬元·hm-2,比大豆清作增1.622萬元·hm-2。
表3 秋季鮮食玉米、鮮食大豆間作 栽培的產量、產值表現
2.2 植株與產量相關性狀
2.2.1 鮮食玉米
表4表明,春季玉米間作株高和穗位高稍有降低,但浙糯玉7號、甜318和對照幾乎沒有差異;田間生長良好,各品種均無倒伏情況,另外浙糯玉7號在間作條件下有較高的雙穗率。
表5表明,產量相關性狀方面,間作比對照的單穗重較高,穗長較長,同時伴隨著穗粒數較多,且禿尖較少,穗粗也有增加。
如表6所示,秋季間作玉米甜318株高、穗位高較春季均有所降低,間作株高較對照低,穗位高和對照相當;倒伏率和雙穗率兩者沒有差異;果穗總體來看間作的稍大一些,主要表現為單穗重較高,穗長略長。
表4 春季各鮮食玉米間作栽培的植株性狀表現
表5 春季各鮮食玉米間作栽培的產量性狀表現
表6 秋季玉米甜318間作植株與產量相關性狀表現
2.2.2 鮮食大豆
如表7所示,2個鮮食大豆品種株高間作均比對照高,其中浙鮮豆9號增加的更多;總莢數間作較對照少,1粒莢比例間作比對照高,3粒莢比例間作比對照小??傮w來看,間作鮮食大豆植株增高,單株莢果數減少,1粒莢增多,多粒莢減少。
表7 春季間作大豆植株及產量相關性狀表現
表8表明,秋季鮮食大豆蕭農秋艷間作株高有所增加,植株節(jié)數和分枝數間作和對照相當,總莢數間作比對照略少,并且1粒莢數占比高于對照,3粒莢數占比小于對照。總體來看,秋季鮮食大豆植株生長和春季類似,間作主要表現為株高增高,總莢數較少,多粒莢比例減小,單粒莢果占比增高。
表8 秋季間作大豆蕭農秋艷植株及產量 相關性狀表現
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價格不僅取決于果穗和莢果的商品性,而且不同上市時間其價格有很大的變化。對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間作各個處理的產量進行產值估測,結果表明,春季間作產值均值為6.932萬元·hm-2,較清種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分別增值1.108萬和1.696萬元·hm-2,主要增值的原因是間作玉米的果穗商品性優(yōu)于對照,有更高的市場價格。秋季間作產值平均為5.488萬元·hm-2,比清種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分別增值0.745萬和1.622萬元·hm-2。秋季鮮食玉米的商品性仍較對照好,有一定的價格優(yōu)勢。大豆價格相對平穩(wěn)。
通過對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的植株性狀和產量相關性狀的考查表明,間作鮮食玉米在春秋兩季商品性好的原因主要是果穗大,禿尖少。另外間作也有其缺點,主要是玉米稈高,對鮮食大豆植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表現為株高增加,有類似徒長的現象,提高倒伏風險,減小了單株莢果數量和多粒莢果的比例,增高了單粒莢果的比例,影響了鮮食大豆莢果的產量和商品性。因此需要對間作選用的鮮食大豆品種進行篩選,選擇耐陰性比較好、品質較優(yōu)的品種進行間作栽培。
[1] 劉天學,張紹芬,趙霞,等.我國玉米主要間作技術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8(5):14-17.
[2] 宋日,牟瑛.玉米、大豆間作對兩種作物根系形態(tài)特征的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4(3):83-86.
[3] 雍太文,楊文鈺,任萬軍,等.“小麥/玉米/大豆”套作體系中不同作物間的相互作用及氮素轉移、吸收[J].核農學報,2009,23(2):320-326.
[4] 李志賢,王建武,楊文亭,等.廣東省甜玉米/大豆間作模式的效益分析[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0,18(3):627-631.
[5] 劉偉明,葉安民.春玉米+春大豆間作復合群體結構的優(yōu)化[J].浙江農業(yè)學報,2004,16(3):131-135.
[6] 劉永安,潘彬榮,岳高紅,等.溫州不同甜玉米—毛豆間作模式的農藝性狀、產量與間作優(yōu)勢初探[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6,57(1):13-16.
(責任編輯:張才德)
2017-01-15
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CARS-02-69);浙江省旱糧農業(yè)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2016C02050-9-1);旱糧間作套種農機農藝配套技術研究
包 斐(1984—),男,江蘇海門人,助理研究員,從事鮮食玉米栽培及新品種選育工作,E-mail:baofei8312@126.com。
王桂躍,E-mail:zjdygy@163.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405
S513
A
0528-9017(2017)04-0567-03
文獻著錄格式:包斐,趙福成,譚禾平,等. 鮮食玉米、鮮食大豆間作栽培產量產值分析[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4):567-56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