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建英
一、情景描述:
看到題目,你一定會想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他們是幸福的父子倆,而我要說的男孩可沒有那么幸??鞓?,他是一名二年級的小男孩兒,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時和年邁的奶奶生活,所以孩子經(jīng)常是衣服不整、臉也不洗就來學校。自律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課上小動作多,注意力非常不集中,隨便說話,對學習缺乏興趣,經(jīng)常不做作業(yè)。更讓人發(fā)愁的是,一到課間他就躥出教室,而且大呼小叫,他能帶著一幫孩子搗亂、打架,他是全校掛名的淘氣包,就連德育主任也把他請去談過很多次話,但效果卻是“任他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
二、原因分析:
1.個人因素
首先,他太厲害,常用武力嚇唬同學,七歲的孩子揪著同學的衣領耍橫,老實的孩子都怕他,不敢招惹他。有的沒有立場的孩子為他助威,所以他越發(fā)囂張。我和孩子在聊天時發(fā)現(xiàn):原來他的強大是給別人看的,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怕別人欺負自己,所以事事逞強,借此暗示別人要關注他,愛護他。
其次,孩子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自然費力,所以他對學習沒有興趣,在課堂上他屬于一種“放空”的狀態(tài),依舊沉浸在自己營造的世界里,扣扣手,撕撕紙,畫幾個小人便能玩上一節(jié)課,上課對他來說不過是換個地方玩罷了,他對學習存在著一種錯誤的認知。
2.家庭因素
通過家訪,知道奶奶只管的孩子吃住,父母為生活奔波,爸爸一周只回來1次,媽媽兩三個月才回來一次,家里亂成一團,所以孩子衣服很少洗,半年能給孩子洗一次澡就不錯了,臉和手就更不用說了,天天臟兮兮的就來學校了,家長陪孩子看書學習絕對不可能,他的家庭教育幾乎為零。
3.社會因素
孩子生活在農(nóng)村,父母沒有其他經(jīng)濟來源,只能外出打工,父母認為他們?yōu)楹⒆釉诖蚱?,為了讓孩子將來過得好些,只能現(xiàn)在割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自由發(fā)展,俗話說“樹大自直嗎?!闭驗榧议L的生活的無奈和對教育的無知無識,使這么小的孩子就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權利。接班后,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不會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我要幫幫孩子!
三、干預措施:
1.用心溝通。
我先后給孩子的爸爸媽媽打電話聯(lián)系,給孩子搞好衛(wèi)生,可能是我的力度不夠或是家長太忙,依然沒有給孩子洗澡,更不用說手和臉,無奈之下,我天天肩負起給孩子洗手洗臉的任務。并把一雙干干凈凈的小手拍下來發(fā)到群里,不知哪天,終于家長給孩子洗澡了,還給孩子買了護手霜。慢慢的,我和家長的溝通多了,我告訴家長“一個好母親,能勝過100個教師;一個好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边@可是國際基礎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我和家長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勸家長要給孩子找一個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幫忙照看孩子,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yǎng),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微信成了我們溝通的紐帶,我經(jīng)常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系,認清童年經(jīng)歷對人一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系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交給家長一些必要的教育知識,不要陷入“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似的惡性循環(huán),我和家長成了好朋友。
2.悉心照顧。
我時時關注孩子的進步,看到孩子的字寫得工整了,我便給孩子發(fā)個小獎狀;孩子天天打掃清潔區(qū),我獎給孩子一支鉛筆。孩子和我走的越來越近,發(fā)現(xiàn)孩子指甲長了我給他剪,我還為他準備了紅領巾,哪天忘了就到班長那里借,下午還回來,如此這樣,我們心里也越來越默契了。我還給孩子們買了長繩,天天由他看管并組織同學跳繩,現(xiàn)在他成了我們班的“大忙人”,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有了自信,學習勁頭也就足了。
3.關注學習。
我利用休息時間為孩子補課,課堂上多關注他,還在班里給他找個小老師,這個小老師平時玩時帶上他一起玩,時時提醒他嚴格要求自己,孩子的確變了,變得有禮貌、愛干凈、肯動腦、愛學習了。記得我在講《假如》一課時,我讓孩子發(fā)揮想象,假如你也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幫助誰?他在文中寫到: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禿鷲脖子畫上漂亮的羽毛,我會給烏龜畫上一對能飛的翅膀,我會給蝸牛畫上能走的腳。我看到了孩子有一顆金子一樣的心,我在班上讀了他的作文,大肆地表揚了他,他小臉緋紅。
四、效果與反思:
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也能夠融洽和諧,上課能專心聽講,作業(yè)也能按時完成,并且字也寫得很工整了。他還積極承擔班里的勞動,并組織活動。面對他的進步,一方面,我感覺到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不僅僅是傳授學生知識,告訴他們的對與錯,更應當在工作中改變以前對學生一成不變的看法,要從多個不同角度來看待他,欣賞他。另一方面,還要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尤其是這些缺少父母關愛的兒童,家長有空多回家陪陪孩子,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作為班主任,我愿意大手拉小手,和孩子闊步向前走。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