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碧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四川德陽618000
德陽市區(qū)中小學生弱視發(fā)病情況及原因分析
傅光碧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四川德陽618000
目的了解德陽市區(qū)小學及中學生的弱視發(fā)病情況,分析弱視的發(fā)病原因及分布情況。方法選擇該市區(qū)5所小學及5所中學的學生共計1 824名進行視力普查,對矯正視力達不到0.9者進行驗光矯正,對視力異常者進行視力損害原因分析,確定弱視發(fā)病者并分析發(fā)病原因。結果該市區(qū)1 824名小學及中學生弱視發(fā)病人數(shù)31例,發(fā)病率1.70%,引起弱視的主要發(fā)病原因為屈光不正13例,占41.94%,斜視11例,占0.60%,屈光參差7例,占22.58%。結論斜視和弱視在中小學生人群中的患病數(shù)比較高,在學生眼部健康的防治中,要作為重點工作。
視力異常;屈光不正;弱視;斜視
一方面當前我國學生面臨較大升學壓力,課業(yè)負擔沉重;另一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的現(xiàn)象逐漸加重,引起了家長、學校和眼科研究的關注和重視,中小學生視力不良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中小學生弱視、斜視、屈光不正的問題是眼科學新發(fā)展起來的課題,尚待解決的問題甚多。為了解青少年眼屈光不正、弱視、斜視的相關性,對眼病預防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該研究對視力異常的中小學生屈光、弱視以及斜視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市區(qū)5所小學和5所中學作為調查學校,并從調查學校隨機抽取各級2個班共1 824名學生作為視力調查對象進行視力普查。其中小學生1 268名,男621名,女647名;初中生556名,男274名,女282名。各年級的男女性別比例基本相同,所選學生均遵從自愿原則,調查時間2016年8—9月。
1.2 方法
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燈箱,由該院眼科醫(yī)師應用國際標準視力表箱為受檢學生進行視力檢查,裸眼視力達不到0.9者均用0.5%復方托品酰胺滴眼,5 min/次,連續(xù)6次,0.5 h后進行視網(wǎng)膜檢影驗光矯正,同時進行采用裂隙燈和眼底鏡分別檢查眼前段和眼底以排除器質性病變,矯正視力仍達不到0.9者診斷為弱視[1]。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交替遮蓋法檢查眼位以診斷斜視[2]。
1.3 診斷標準
①視力低下:裸眼視力<1.0。②近視眼:眼的等效球鏡度數(shù)>-0.5 D。-3 D<等效球鏡度數(shù)<-0.5 D為低度近視眼,-6 D<等效球鏡度數(shù)≤-3 D為中度近視眼,等效球鏡度≤-6 D為高度近視眼。③遠視眼:眼的等效球鏡度數(shù)>+1 D。+1 D<等效球鏡度數(shù)<+3 D為低度遠視眼,+ 3 D≤等效球鏡度數(shù)<+6 D為中度遠視眼,等效球鏡度≥+6 D為高度遠視眼。④散光眼:柱鏡屈光度的絕對值>0.5 D。0.5 D<柱鏡屈光度的絕對值<1.5 D為低度散光,柱鏡屈光度的絕對值≥1.5 D為高度散光。⑤屈光參差:雙眼球鏡值或柱鏡值不一致[3]。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弱視發(fā)病情況
該市區(qū)1824名小學及中學生的弱視人數(shù)31例,發(fā)病率1.70%,其中小學1~3年級、4~6年級、初中的弱視發(fā)病率分別為1.67%、1.63%、1.97%。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視13例,占弱視人數(shù)的41.94%,是形成弱視的主要原因,屈光參差性弱視7例,占22.58%,斜視性弱視9例,占29.0%,形覺剝奪性弱視3例,占9.7%。見表1。
表1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弱視發(fā)病情況
2.2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斜視發(fā)病情況
該社區(qū)1 824名小學及中學生的斜視人數(shù)11例,發(fā)病率0.60%,其中小學1~3年級、4~6年級、初中的斜視發(fā)病率分別為0.91%、0.65%、0.18%。其中共同性內斜視5例,占斜視人數(shù)的45.45%,是形成斜視的主要原因,共同性外斜視3例,占27.27%,特殊類型斜視1例,占9.09%,麻痹性斜視2例,占18.18%。詳見表2。
表2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斜視發(fā)病情況
2.3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視力低常者屈光不正類型情況
在受檢的該市區(qū)1 824名(3 694只眼)小學及中學生中,正視682只眼(占18.46%),屈光不正3 232只眼(87.49%),其中遠視1 259只眼(34.08%),近視1 667只眼(45.13%),混合散光86只眼(2.33%),屈光參差241只眼(6.52%),其中遠視眼患者男生高于女生(χ2=13.56,P<0.01),其余各項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隨年齡增長正視眼數(shù)逐漸減少(P<0.05),遠視眼數(shù)及混合散光眼數(shù)逐漸減少(P<0.01),近視眼數(shù)逐漸增多(P<0.01)。詳見表3。
表3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視力低常者屈光不正類型情況
2.4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視力低常者屈光度(球鏡)構成比
1~3年級,4~6年級和初中3組間視力低常者的屈光度構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低年級主要為遠視眼,高年級主要為近視眼。從人群整體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眼屈光由遠視向近視發(fā)展。4~6年級學生視力低常率隨年齡增長而急劇下降,初中學生視力低常率隨年齡增長又緩慢上升。前一種情況主要是因低年級學生眼屈光由遠視向正視變化所致,反映了低年級學生視功能發(fā)育過程。而后者則是低年級學生眼屈光由正視向近視變化引起的,見表4。
我國中小學生視力低常率高,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斜視和弱視在中小學生人群中的患病數(shù)比較高,在學生眼部健康的防治中,要作為重點工作。該調查結果顯示,該社區(qū)1 824名小學及中學生弱視發(fā)病人數(shù)31例,發(fā)病率1.70%,引起弱視的主要發(fā)病原因為屈光不正13例,占41.9%,斜視11例,占0.60%,屈光參差7例,占22.58%。該資料中,視力低下學生中除了大部分為近視和遠視外,還有一少部分視力發(fā)育遲緩的兒童,弱視的檢出率為1.7%,低于國內報道的2%~4%。這一結果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定義的視力發(fā)育遲緩是指患兒視力低于1.0,但是屈光檢查正常,又排除器質性病變,且兩眼視力均衡的兒童,這一類兒童沒有歸類于弱視組,因此,使弱視檢出率偏低[5]。很多研究顯示,1~3年級學生無論是雙眼視覺還是視力情況均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但是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仍有一小部分兒童視力還在繼續(xù)發(fā)育過程中,而且,年級越高,這樣的學生數(shù)量越少??梢妴螐囊暳扒鈦砼袛嗳跻暋⒂惺H。發(fā)育因素及兒童的配合能力也是要放在考慮范疇之內[6]。
表4 不同學齡段學生的視力低常者屈光度(球鏡)構成比[n(%)]
對于不斷增多的視力異常的中小學生屈光、弱視以及斜視學生,找到影響學生視力異常發(fā)展的各種因素,如何在學生視力發(fā)育的關鍵期,避免這些因素的影響至關重要。對于弱視診斷要考慮全方面的因素,盡量避免過度治療,確診為弱視的患者,如何提高視力有待進一步研究。
[1]張軍聯(lián).屈光不正與弱視、斜視關系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6):602-603.
[2]李安國,張子龍,吳大禹.甘肅省白銀市市區(qū)小學生屈光狀態(tài)調查[J].甘肅醫(yī)學,2010,29(4):366.
[3]魏寧,吳廣強,王淼,等.南京市區(qū)4~6歲兒童視力發(fā)育狀況和趨勢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6):492.
[4]邱巖,王宗華,白華.綜合視覺刺激治療兒童弱視效果觀察及影響因素[J].臨床誤診誤治,2011,27(3):58.
[5]孫向欣,翟彥君,孫素貞,等.東營市兒童弱視調查與屈光不正性弱視臨床干預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4):54.
[6]梁婉紅.學齡前弱視兒童弱視眼屈光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9(1):83-85.
R778
A
1672-5654(2017)03(a)-0168-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7.168
2016-12-06)
傅光碧(1983.3-),女,四川德陽人,本科,醫(yī)師,研究方向:斜視弱視與小兒眼科、眼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