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威 張學紅 張兆奎 葉俊玲
(武威市涼州醫(yī)院內科,甘肅 武威 733000)
·經驗交流·
應激性心肌病與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比較
胡劍威 張學紅 張兆奎 葉俊玲
(武威市涼州醫(yī)院內科,甘肅 武威 733000)
心肌疾病;心肌梗死;應激
應激性心肌病于1990年由日本學者最先報道〔1〕,國內報道始見于2007年〔2,3〕,研究〔4,5〕顯示,本病臨床表現(xiàn)與急性心肌梗死相近似,本文對應激性心肌病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點進行對比。
1.1 資料來源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涼州醫(yī)院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情況、應激因素、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影像檢查及預后等相關資料。剔除了未行冠造的病例,共納入符合診斷條件的44例,為急性心肌梗死組,年齡43~75歲。文獻〔4〕中國內散在報告的應激性心肌病52例,為應激性心肌病組,年齡30~82歲。兩組一般資料及臨床表現(xiàn)見表1。
1.2 方法 對兩組一般情況、應激因素、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影像檢查及預后資料進行歸類統(tǒng)計和對比分析。
表1 兩組病例一般資料及臨床表現(xiàn)比較〔n(%)〕
2.1 心電圖改變 急性心肌梗死組心電圖100%出現(xiàn)異常變化,68.2%出現(xiàn)ST段抬高,72.8%出現(xiàn)T波異常(T波高尖2.3%、T波倒置70.5%),病理性Q波占81.9%,QT間期延長占20.5%,心律失常者占61.4%。應激性心肌病組98.1%心電圖出現(xiàn)異常變化,92.3%出現(xiàn)ST段抬高,48.1%出現(xiàn)T波異常(T波高尖5.8%、T波倒置42.3%),病理性Q波占28.8%,QT間期延長占9.6%,心律失常者占30.8%。
2.2 冠脈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組冠造結果全部異常,其中左前降支80%以上狹窄31例,左回旋支80%以上狹窄14例,右冠狀動脈80%以上狹窄16例,心肌橋1例;應激性心肌病組冠脈造影顯示,84.6%未見異常,9.6%輕度冠脈狹窄,5.7%見心肌橋。
2.3 預后 急性心肌梗死組住院期間死亡2例,病死率4.5%,其余患者于1~3 w病情好轉出院,而應激性心肌病組無死亡病例。
本文結果顯示,應激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異常改變極為相似,但冠狀動脈造影正?;蜉p度狹窄,而影像檢查顯示左室心尖部室壁運動障礙,收縮末期呈球囊樣改變,心理應激誘發(fā)的女性患者居多,臨床預后良好為本病的主要特征。
研究〔4〕表明,應激性心肌病女性發(fā)病率是男性的6倍,70%的患者發(fā)病前有明顯的應激因素。本研究中應激性心肌病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國外報道〔5〕應激性心肌病并發(fā)肺水腫(22%) 和心源性休克(15%)的發(fā)生率相近似,但較急性心肌梗死組并發(fā)低血壓、休克和左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腫的發(fā)生率略低。研究〔6〕顯示,應激性心肌病心電圖異常的發(fā)生率為96%,其中90%伴有 ST 段抬高,27%出現(xiàn)病理性 Q 波,44%出現(xiàn) T 波倒置 27.3% 并發(fā)心律失常;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應激性心肌病組病理性Q波和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較急性心肌梗死組降低,而且在短時間內全部恢復正常,其心電圖異常還具有突發(fā)性、短暫性、易變性和可逆性之特點,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演變及轉歸特點。本文應激性心肌梗死組冠脈造影檢查結果與國外報道〔6〕80.6%應激性心肌病冠脈造影正常,19.4%輕度冠脈狹窄,3.3%心肌橋的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冠脈造影是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金標準”。國內文獻〔7〕記載,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約為10%,本組與國內研究〔7〕結果應激性心肌病預后良好相一致。
研究〔8〕顯示,應激性心肌病約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臨床上若遇突發(fā)胸痛胸悶,尤其在發(fā)病前有心理應激因素,心電圖改變酷似心肌梗死樣表現(xiàn)的女性患者,應高度警惕應激性心肌病,及時進行超聲心動圖和(或)心血管造影等檢查對正確診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1 Sato H,Tateishi H,Uchida T,etal.Tako-Tstubo like cardiomyopathy due to multivessel spasm.In:Kodama K,Haze K,Hon M.Clinical aspect of myocardial injury:from ischemia to heart failure〔M〕.Tokyo:Kagakuhyoronsha Co,1990:56-64.
2 張兆奎,張?zhí)斓?,李盈祿,?心尖球囊綜合征一例〔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7;16(3):245.
3 劉立新,武云濤,何冰鵑,等.心尖球形綜合征研究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9;8(10):722-4.
4 馮金山,張兆奎,馬菊蘭.中國Tako-Tsubo心肌病薈萃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050-1.
5 Tsuchihashi K,Ueshima K,Uchida T.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a novel heart syndromemimick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gina Pector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vestigations in Japan〔J〕.J Am Coil Cardiol,2001;38(1):11-8.
6 Monica G,F(xiàn)rancesco D,Anna MG,etal.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or takotsubo cardiomypathy:a systematic review〔J〕.Eur Heart J,2006;27(7):1523-9.
7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下冊)〔M〕.第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504-23.
8 Cocco G,Chu D.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a review〔J〕.Eur J Intern Med,2007;18(5):369-79.
〔2015-12-10修回〕
(編輯 杜 娟)
張兆奎(1956-),男,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胡劍威(1976-),男,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科臨床診療研究。
R542.2
A
1005-9202(2017)08-204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