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革 吳海英 周紅昕 張春艷 才源 李子勇
摘要:選擇相鄰的土壤理化性質相近的平坦退化鹽堿地,進行3種不同的整地方式,采用機械大面積播種人工羊草,并施入土壤處理劑,通過羊草的長勢及產量來確定適合當地的最佳整地方式。結果表明最佳的整地方式為翻地。
關鍵詞:羊草;整地方式
中圖分類號:Q949.71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28
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我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近4億hm2,約占國土面積的41.7%。我國草原面積比林地、農田面積加起來還大,但90%以上都退化了,嚴重退化的應該在50%以上。草原地區(qū)生態(tài)退化嚴重,不僅直接影響到牧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牧民生活水平提高,還直接危及國家生態(tài)安全,所謂的嚴重退化,就是快變成沙地、鹽堿地、不毛之地了。因此退化草地的改良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方法之一就是播種抗旱耐鹽堿植物羊草,良種配良法效果會更佳。在退化草地改良的過程中,整地方法很重要,它關系到播種的效果甚至成敗,最佳的整地方法能夠真實地反映種子的抗鹽堿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播種羊草的成活率,提升治理速度,節(jié)約人力物力。
1試驗土地概況及地塊選擇
1.1土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乾安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4~6℃,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土壤類型有淡黑鈣土、草甸土、鹽土、沼澤土、泥炭土和風沙土。土壤耕層淺,含有機質低,氮不足,呈堿性,石灰反應強烈,總體分析土壤肥力不高。
1.2地塊選擇
試驗區(qū)位于乾安縣南部一嚴重退化草原,試驗總面積15hm2,每種整地方式各5hm2。耙地試驗區(qū)0~20cm表層土壤的pH9.4,全鹽量0.44%,速效磷2.0mg/kg,屬于重度退化鹽堿地。旋地試驗區(qū)表層pH9.3,全鹽量0.42%,速效磷2.5mg/kg,屬于重度退化鹽堿地。翻地地試驗區(qū)表層pH9.4,全鹽量0.45%,速效磷2.3mg/kg,屬于重度退化鹽堿地。
2試驗方法
2.1通過3種不同的作業(yè)方式
對土壤進行物理處理,改變土層的位置和結構,并施入藥劑和肥料。播種吉生一號羊草種子,觀察其生長特性及產量區(qū)別。
2.2品種
吉生一號良種,播量22.5kg/hm2。
2.3試驗區(qū)設計
采用簡單對比法,翻、耙、旋3種整地方式各5hm2,試驗面積總計15hm2。
2.4整地要求
整地深度20cm。翻地采用五華犁,盡量減少塹溝,隨后用輕耙呈對角耙,耙碎耙平為止。耙地用1BZ-3.0重型圓盤耙,工作幅寬3m,之后上輕耙耙平。旋地用1GQN-220S型旋耕機,工作效率0.5~2hm2/h。3種作業(yè)方法要求一致:土壤細碎、地面要平整,略微壓實以便更好地掌握播種深度。
2.5施肥及播種方法
在整地時將處理劑30kg/hm2、磷肥300kg/hm2及生物有機肥450kg/hm2施入。用24行小麥播種機播種,深度2~3cm,播后用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1遍。
2.6播種期及調查項目
6月下旬播種,進行保苗數、返青、密度、株高、鮮草產量和干草產量測查。
2.7試驗分析
試驗結果采用LSD最小顯著性差異測驗分析結果。
3結果與分析
3.1保苗數調查
翻地試驗區(qū)播種當年保苗數為45.67株/m2,耙地試驗區(qū)保苗數為30株/m2,旋地區(qū)為22.67株/m2,最佳處理為翻地試驗區(qū),與旋地試驗區(qū)保苗數達到差異顯著水平(P≤5%),耙地試驗區(qū)保苗數與翻地、旋地處理均未達到差異顯著(表1)。
3.2返青調查
播后第2年翻地試驗區(qū)返青數為303株/m2,旋地區(qū)為265.67株/m2,耙地區(qū)為256.33株/m2,最佳處理仍然為翻地區(qū),平均出苗數高于旋地和耙地處理40-50株/m2,翻地與耙地返青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P≤5%),旋地處理返青數躍居第2位,但與翻地、耙地均差異不顯著(表2)。
3.3密度調查
翻地區(qū)在播后第2年密度達到了970.2株/m2,旋地區(qū)密度883株/m2,耙地區(qū)密度842.8株/m2。翻地與耙地、旋地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P≤1%),即翻地為最佳處理,其密度比耙地、旋地處理平均高出90~130株/m2(表3)。
3.4株高調查
播后第2年株高調查結果為翻地區(qū),平均株高為53.4cm,高出旋地和耙地分別為2cm和3cm,3個整地區(qū)之間未見顯著差異(表4)。
3.5鮮草產量調查
播后第2年鮮草產量調查分析結果最佳處理為翻地試驗區(qū),且達到差異極顯著(P≤1%),極顯著高于其它2個試驗區(qū)。翻、旋、耙3個試驗區(qū)鮮草產量分別為:8.5、6.96、6.52t/hm2(表5)。
3.6干草產量調查
見表6干草產量與鮮草產量一致,翻地區(qū)干草產量顯著高于其它2個試驗區(qū)干草產量,且與耙地達到差異極顯著(P≤1%),翻、耙、旋3個試驗區(qū)干草產量分別為:4.42、3.44、3.68t/hm2。
4結論
經過2a 6個方面的比較,3種整地方式中翻地是最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方式,翻地單位面積產量高于其它2種整地方式20%以上,達到了顯著水平。突出了整地方法的重要。因此在不同地域播種羊草時要進行整地方式的試驗,以達到最好的保苗數和最大的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