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任光莉
陳明利:一生為了鄉(xiāng)親脫貧
□本刊記者 任光莉
他,是能與蔬菜對話的土專家,是合作社的當家人,是現(xiàn)代農業(yè)的排頭兵。他,一生都與蔬菜打交道,為實現(xiàn)“蔬菜富農夢”,把全部的心血都獻給了所熱愛的蔬菜種植事業(yè)。他,就是山東省勞動模范、十大杰出青年農民、十佳三農人物、齊魯時代楷模、山東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陳明利。
在和癌癥頑強抗爭了兩年后,2016年10月17日,陳明利帶著對父老鄉(xiāng)親和這片土地的無限眷戀,走完了50歲的生命路程,用短暫的一生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扶貧助貧的赤子之歌。
1966年,陳明利出生于萊蕪市萊城區(qū)曹家莊村的一個貧寒家庭,全家6口人僅靠父親一人掙工分維持生活。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上小學時的一件辛酸事,“為買一本《新華字典》,父親從村東借到村西,也沒湊齊9分錢”。
1983年,因家庭貧困,初中還沒畢業(yè)的陳明利輟學回家務農。貧困之苦,讓他產生了強烈的脫貧致富的愿望。1985年,陳明利開始嘗試種植拱棚蔬菜。沒有技術,他就邊學習邊摸索:為了觀察施肥噴藥對作物的影響,他不顧嚴寒酷暑、風吹日曬,一蹲就是大半天;為了給黃瓜通風,他定上鬧鐘,半夜起來給黃瓜“掀被子”;為了了解一種蔬菜病蟲害,他跑幾十里路到城里查閱圖書資料;為了把書本知識變成實用技能,他在自家承包的地里一遍遍地搞試驗,失敗了從頭再來……
正是靠著這種癡心和鉆研,他總結摸索出了一套有別于教科書的優(yōu)質蔬菜栽培方法,從蔬菜種植的“門外漢”成長為一名“田秀才”,被大伙兒稱為“能與蔬菜對話的人”。1987年,陳明利種植的32架拱棚西紅柿、9架拱棚黃瓜喜獲豐收,當年毛收入5000多元,在萊蕪引起不小的轟動。嘗到甜頭的陳明利,從此與農業(yè)科技結下了不解之緣。1991年,他率先在自留地里建起冬暖式溫室大棚,創(chuàng)下萊蕪第一。1993年,在當時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的曹家莊村,陳明利成為第一個萬元戶,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他采用綠色栽培技術種植出的“水果芹菜”、韭菜、黃瓜、西紅柿,因為口感好、營養(yǎng)價值高,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水果芹菜”還登上了中央電視臺……
陳明利的家鄉(xiāng)地處汶河南岸、蓮花山北麓,除了沿河一帶土地比較肥沃,南山里大都是荒石渣子地,種啥都長不旺。常年在地里摸爬滾打,陳明利悟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人窮窮一時,地窮窮一世?!敝灰恋刎汃?,老百姓的窮日子就沒有出頭的那一天。治貧先治地,“向科技要效益,才能讓黃土地里生出金”。
200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明利從報紙上看到了測土配方施肥的相關報道,他馬上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會是一次提高土地生產效率的“二次革命”。他自掏腰包讓三弟到北京學習測土配方施肥知識,2001年又投資1.1萬元購買設備,建立了土壤肥料化驗室,免費為農戶檢測土壤,推廣配方施肥。這時,距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測土配方還有4年,距全國廣泛推廣還有7年。
開拓者總是孤獨的。起初,習慣了守著“老黃歷”種地的農民對陳明利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并不買賬。有的農戶還當面質問他:“你搗鼓測土配方,不就是為了推銷你的肥料?”一席傷心的話,讓這個堅強的漢子委屈得幾乎掉下眼淚。妻子見狀心疼地說:“咱搭上錢、搭上功夫,到頭來落下這個名聲,圖的啥?咱不干了?!标惷骼粗拮?,說:“我啥也不圖,我就是不想讓老少爺們和下一輩兒再過那種苦日子?!?/p>
萊蕪是中國的生姜之鄉(xiāng),由于連年種植,土地得不到輪作,姜瘟、根腐病、根結線蟲病等病害較為普遍,往往讓辛苦了一年的姜農血本無歸。陳明利就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地給土地把脈問診,手把手地教農戶配方施肥,經過改良的土壤,生姜可以一塊地里年年種,產量和品質也有大的提升。在他的指導和推動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迅速在贏牟大地推廣開來,曾經貧瘠的山嶺薄地變成了沃野良田。
這些年,陳明利的足跡踏遍了萊蕪20個鄉(xiāng)鎮(zhèn),無償為7000多份土壤樣本進行化驗,提供平衡施肥配方700余個,覆蓋種植面積6.9萬畝,帶動花生、花椒增產30%以上,生姜每畝增產4000斤,10多個貧困村的5000多名貧困人口因為他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摘掉了頭上的窮帽子。
因為種菜種得好,陳明利成了萊蕪的名人,很多人慕名到他的大棚里參觀,同時向他請教遇到的各種難題??吹洁l(xiāng)親們還在用傳統(tǒng)的方法種植蔬菜,既沒有技術的指導,又不了解市場信息,一年到頭力氣沒少下,卻掙不到什么錢,陳明利決定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大家。
“自己富了不算啥,大伙富了才算富!”陳明利對妻子說。1998年,他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了農業(yè)科技服務站,購買了農業(yè)科技服務車,將小麥、玉米、蔬菜等優(yōu)良品種送給鄉(xiāng)親們;開通了科技服務電話,義務為農民答疑解惑;他還自掏腰包請壽光的蔬菜專家到萊蕪給大家授課,盡其所能地幫助貧困戶從根子上脫貧致富。
2001年,陳明利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他服務群眾的勁頭更足了。他不是在地里種菜,就是到各村推廣新品種、新肥料、新技術??吹接腥伺旅半U,不敢嘗試,陳明利就發(fā)明了“科技推廣三部曲”:一是試驗示范,在自己的大棚里搞試驗,驗證新品種、新農藥、新肥料、新技術;二是請進來學,依托農業(yè)科技放映室,組織菜農免費學習農業(yè)技術;三是走出去教,出動農業(yè)科技宣傳車,印發(fā)明白紙,還把自己多年種植摸索出的心得體會整理成冊,自掏腰包印成《種植規(guī)程》無償送給農戶。就這樣,一步步打開了農技推廣的大門。
2007年,思謀已久的陳明利與高莊街道20名大棚蔬菜種植戶聯(lián)合成立了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這是萊蕪市第一個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才剛剛頒布實施。
“我建合作社不是為了自己富,是為了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标惷骼沁@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各項發(fā)展沒有進入軌道,產品打不開市場,賺不到錢,陳明利就自己掏出2萬元給社員分紅,這件事當時在高莊街道炸開了鍋。如今,合作社已成為當?shù)剞r民增收致富的“引擎”,除了擁有300多畝自屬基地,還吸納了217名社員。自2008年起,合作社年年分紅,至今已累計向社員分紅155萬元,社員畝均增收1萬多元,成為全省農民合作社的標桿。而作為理事長的他,本可按股金比例分紅拿大頭,他卻把對普通社員有利的交易量分紅比例提高到80%。
2014年,由于多年的操勞,加上生活沒有規(guī)律,陳明利患上了胃癌。早在年初,他就感到胃疼、胃脹,但他整天忙得團團轉,沒有去醫(yī)院檢查。實在難受,就吃點止疼藥對付。一直挨到10月份,一天早上他洗漱時出現(xiàn)嘔血,把一家人嚇壞了,硬逼著他去醫(yī)院檢查。檢查完,醫(yī)生對他的女兒陳秀榮說:“閨女,你要撐住。你父親已經是胃癌晚期?!贬t(yī)生的話就像晴天的霹靂,讓一家人哭成淚人。
手術后,陳明利只住了9天院,就堅持要出院。因為,他心里始終掛著他的蔬菜基地。他的菜,就是他的命?!鞍职郑銊e操心你的菜了,安心養(yǎng)病吧。我求你了?!标愋銟s勸他。“閨女,我這輩子,就喜歡種菜,我還沒干夠。”陳明利握著女兒的手說,“如果老天能讓我再多活5年,我一定把明利辦成全國知名合作社。”
兩年間,陳明利先后經歷兩次大手術,6次化療,但在這期間,只要不住院,他仍像正常人一樣,日夜守在蔬菜基地里,觀察蔬菜長勢,給社員們開會,安排大小事務……患病后的他,一直在和時間賽跑,他總怕有事干不完,也總怕時間不夠用?!暗诙问中g后,他靠輸營養(yǎng)液來維持生命,已經虛弱得走不動了。可他每天堅持讓女兒用輪椅推著他到合作社去看看,他總說基地的事最重要,只有他親自安排才放心。”陳明利的妻子說。
在陳明利去世的前兩天,他突然讓妻子把炒鍋和蔬菜帶到病房里,妻子以為已經半年不能進食的陳明利想念合作社的菜滋味了。沒想到,他對妻子、女兒說:“這些年,讓你們娘倆跟著我一起受苦了。我沒有什么好報答的,我就給你們做頓菜吃吧?!?/p>
“那時的爸爸,已經疼得連勺子都拿不起來了,菜最終也沒有做成。但我從來不怨我爸,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标愋銟s說,“這些年,很多人覺得爸爸有上千萬的家產。每當聽到這些,爸爸總是說,‘可不是嗎,你看那些菜能讓老百姓都跟著致富,不就是千萬的資產嗎’?其實,爸爸并沒有多少錢,他生病住院期間,為了治療不得不賣掉了舊村改造剛分的新房子。爸爸把大家共同致富當成了自己最大的財富,帶著大伙一起致富,就是他最大的夢想?!?/p>
2016年10月17日,第三個“全國扶貧日”,陳明利走完了他短暫而又忙碌的一生。但他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他櫛風沐雨,讓土地生金;他堅守初心,帶富一方百姓;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