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邢 華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搶手”的趣味生物課
□本刊記者 邢 華
在當前社會關于食品、醫(yī)療、保健等的紛紛擾擾的爭議中,如何才能站穩(wěn)科學的立場?為此,每個人都應該掌握一些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本著增強大學生健康和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正確生命觀、提高科學素質的目的,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員骨干教師,經過密集的調研、討論和試驗,摸索創(chuàng)建了《趣味生物學實驗》這門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選通識課,將高深的生命科學知識趣味化、生活化。
課程涉及從宏觀到微觀、從人體到環(huán)境等不同的層面,涵蓋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體生理、生化、遺傳、分子、生態(tài)等生命科學領域絕大多數(shù)基礎學科,包括了10多個兼具科學性、趣味性和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生物學實驗。如“誘變因素的微核測試”讓學生從染色體水平上認識環(huán)境中的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引導他們學會更好地保護自身健康,深刻體會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大腸桿菌繪圖與誘導發(fā)光”讓學生直觀感受轉基因技術的神奇,理解并思考分子生物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農藥殘留的檢測”讓學生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去除農藥殘留,并在課堂吃上親手檢測過的最放心的時令水果;“人體電生理信號的采集分析”以心電圖的采集分析為例,讓學生了解和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植物組培與試管苗誘導”不僅讓學生DIY個性的試管苗掛墜,更讓學生對植物組織培養(yǎng)和無土栽培有一個全面的理解;“顯微鏡下的小人國”引領學生認識與我們關系緊密卻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類群; “人類性別的分子鑒定”利用性別這一顯著卻又神秘的遺傳性狀,讓學生親手實踐并深刻理解親子鑒定、法醫(yī)鑒定的原理;“草履蟲形態(tài)和運動的觀察”使學生體會生命和進化的奇妙;還有神奇的大自然過程的模擬——“人工琥珀動物標本的制備”,讓學生可以親手制作一個匠心獨運的琥珀……趣味生物學實驗課很好地實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把探究式、互動式、體驗式教學融入課堂。
根據(jù)生科院統(tǒng)計,目前除了普通講師,整個課程的8個實驗由4位教授、3位副教授、1位高級工程師講授,可謂陣容豪華,其中包括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凌建亞教授,植物細胞與分子實驗室的向鳳寧教授等等。牽頭負責課程開發(fā)的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郭衛(wèi)華介紹,希望通過這門公選通識課,讓更多學生走進生物學課堂,在了解一些生物學常識的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開課兩年來,有近千名山大學生選修了這門課。他們中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藝術生和體育生。他們每個周末從各個校區(qū)匯集到生命科學學院,滿懷熱情,興趣高漲。如今,這門課程成了“搶手貨”,想在網上選上這門課,那是需要拼手速去搶的。這門趣味盎然的科學課程還吸引了社會的關注,一些中學師生慕名前來旁聽。目前,生命科學學院已與出版社簽訂了《趣味生物學實驗教程》的數(shù)字化教材出版合同,有望讓這門課程推廣到更大范圍,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添磚加瓦。
“讓學科實現(xiàn)融合,為山大學子營造一種可以激發(fā)他們深入探索和學習的環(huán)境,同時,鼓勵學生去探索,一直是我們在努力做的?!鄙綎|大學本科生院院長趙炳新說。在他看來,教授是山大學子們的“活教材”,山大的教學理念需要教授的實踐,需要黨員骨干教師的率先垂范,更需要學生的參與,而好的課程、能激發(fā)起學生們興趣的課程,則是最肥沃的育人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