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里的一場修煉
在一些人心中,書房多少有點雞肋。他們覺得,在寸金寸土的年代,家中的空間與其留做書房,不如改作他用更實在些。現(xiàn)代人看書時間本來就寥寥無幾,賴在沙發(fā)或飄窗上看足矣。
但在我心底,書房是帶著儀式感的地方,進(jìn)門前雖不至于焚香沐浴,但總免不得要沏一杯茶飲,再翻開一本或艱深或隨性的書,或靡靡之音相伴,又或讓時空留白??傊?,就是要有這么一段時間,把自己安安靜靜地托付給這個不算大的空間。
有位朋友跟我說,無論多忙,自己每天都會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待在書房里,不帶手機,不開電腦,只有自己與書,純粹得很。他的孩子也知道,每天有一段時間爸爸是不會陪自己玩耍的。我想,這種觀念也會傳承給他的孫輩,那就是家中有個地方是用來閱讀和思考的,需要我們靜下來,慢下來。
有些書房帶著大大的窗戶,于是閱讀這件事便頗有舊時的風(fēng)韻,只是遺憾那過往的青山綠水變成了現(xiàn)今的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能在這嘈雜紛亂的世界里靜下心來讀書,本身就是一件考驗修為的事情。無論如何,這不大的空間承載著的是一顆試圖安分下來的內(nèi)心和一個沉穩(wěn)的靈魂。
有人說,書房似道場,帶著一股子的力量,讓人沉淀,也讓人開竅。這話聽上去有點玄乎,倒也不是天方夜譚。在這個喧嘩的、忽視閱讀的都會里,安安心心地在書房里度過一些時光,確實也是一種修煉。
以前我很喜歡早早地出門,到一座公共圖書館,然后找一個靠窗的位置,開始與書為伴的一天。透過旁邊的窗戶,能看到一座頗具特色的橋梁。在深冬霧蒙蒙的重慶,橋身的那一抹紅色顯得非常耀眼。直到現(xiàn)在,我仍記得在那間“大書房”里與許多陌生人安靜讀書的畫面,那時,內(nèi)心是那樣的平靜和充實。
《贈李十四》(節(jié)選)
唐·王勃
亂竹開三徑,飛花滿四鄰。
從來揚子宅,別有尚玄人。
風(fēng)筵調(diào)桂軫,月徑引藤杯。
直當(dāng)花院里,書齋望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