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常春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對過年漸漸失去了昔日的熱情,盡管年年還在唱“難忘今宵”,卻再也看不到二十年前在農(nóng)村婆家過年的那種洋溢著濃郁年味氣氛的熱鬧愜意場面了。那滿地炸開的紅鞭炮和濃濃的鄉(xiāng)情,至今深深地印在腦海里,揮之不去。
臘月二十三是農(nóng)歷小年,拉開了年的序幕。那時交通很不方便,到鄉(xiāng)下婆家的公共汽車一天只有幾趟,我們一家三口好不容易搭到下午最后一趟公共汽車,下車后又走了一里多的山路才到家門口,五歲的女兒老遠(yuǎn)就大喊:“爺爺、奶奶,我和爸媽回來陪您們過年了。”公公婆婆聽到聲音馬上迎了出來,抱起女兒親個不停。晚上婆婆為我們做了很豐盛的菜,吃過飯后,家家戶戶開始燃放鞭炮,四處的燈都被點亮,按當(dāng)?shù)氐脑捳f叫“發(fā)燈”,尤其是廚房里的燈更不能少,而且主人要在廚房焚香,禱告,舉行莊嚴(yán)的祭灶儀式,送灶司菩薩上天,希望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過完小年,大家就完全沉浸在年味之中,置年貨、添新衣、送年禮、理頭發(fā)等,村頭村尾小孩燃放的炮竹一陣接著一陣,在撲鼻而來的火硝味中,年味更加厚重了。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公公婆婆一直忙個不停,我們也跟著幫忙,愛人把一根細(xì)長的竹竿綁在掃帚上,拂去寄住在墻上的蜘蛛網(wǎng)和灰塵,還爬上廚房的屋頂,把積聚在煙囪里的灰塵清理干凈,使其暢通,讓來年灶膛的火更加旺盛的燃燒。我們對有積垢的桌椅板凳或鍋碗盆瓢,就用堿水洗刷,使之煥然一新,還把積聚在陰溝里的淤泥也清理了一番,全家齊心協(xié)力,很快就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徹底清掃干凈。最后,將掃起的灰塵用簸箕盛起,倒在前面的水溝里,讓水沖走。打掃灰塵不僅是清潔衛(wèi)生,還預(yù)示著將一年的晦氣、煩惱和貧窮像灰塵那樣掃凈、倒掉,新年好運從此時開始。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這天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做豆腐太費工費時,程序也很復(fù)雜,先要將干黃豆分批倒進(jìn)一臺土礱中碾壓,令其脫殼并成片狀,讓脫殼干凈的黃豆片在清水中浸泡四五個小時。然后兩人配合轉(zhuǎn)動一臺石磨,伴和著清水將黃豆片磨成豆?jié){,再用一個密實的面粉袋裝上豆?jié){,用力將漿液擠出流進(jìn)一只木桶過濾去渣,最后煮沸加壓成乳白色呈方格狀的豆腐,那時的豆腐和豆腐渣吃起來很爽口。
殺年豬是農(nóng)村過大年的重頭戲,養(yǎng)了一年的欄中豬此時已是膘肥體壯。我看到愛人的兄長早上燒了兩大鍋開水,和幾個人三下五除二把豬欄里的豬抬上殺豬凳,當(dāng)然豬也不甘就范,拼命地做垂死掙扎,但無濟(jì)于事,會殺豬的堂兄死死地捂住豬嘴,把豬頭狠勁往身邊一拽,白刀子進(jìn)去紅刀子出來就結(jié)束了豬活生生的生命,殺豬的場面血腥殘忍,我不敢近瞧,只遠(yuǎn)遠(yuǎn)地站著觀看。堂兄手腳十分麻利,沒要多長時間,褪毛、開膛、翻腸、剁肉所有程序一氣呵成。兄長揀豬身最好的地方剁下三五斤肉送給堂兄作為報酬。晚上,吃殺豬飯,親戚鄰居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兄長一點也不吝嗇,豬肉、豬雜、豬血全都上桌,非常豐盛,年味兒就從殺豬飯桌上飄出來。年豬殺完,一部分肉送年禮,一部分肉熏制臘肉過節(jié)給客人吃。那時候的豬肉,沒有瘦肉精,沒有催肥飼料,大都是紅薯蘿卜大米谷糠喂大的,吃起來肉質(zhì)鮮嫩,好吃極了。
“無臘不成年”,熏制臘肉是當(dāng)?shù)氐牧?xí)俗。我看到嫂子選了一些五花肉和后腿肉,肥瘦適宜,她把它們切成大約2斤重的細(xì)長條塊,并用井水洗干凈,待水分漏干后,放入事先準(zhǔn)備好的塑料大盆內(nèi),將粗鹽放在豬肉上涂抹均勻,層層擺好壓平,放一個晚上,第二天就把豬肉從大盆里拿出來掛在通風(fēng)的地方瀝干水分,水分基本干了才進(jìn)行煙熏。嫂子是用谷殼和米糠熏制的,所以熏出的臘肉色澤金黃、肉質(zhì)堅實,不但口感佳,而且味道特香。為了使臘肉保存長久,嫂子將臘肉掛在爐灶的上方,當(dāng)年農(nóng)村做飯菜都是燒柴火的,就讓臘肉天天熏冷煙,這樣臘肉的臘味和香味就更重了,可吃到來年端午節(jié)。這熏制臘肉,看似簡單,其實也很有訣竅,必須在冬至到立春前十天這段時間里完成。過早過晚都易變質(zhì),肉有“哈味”和“質(zhì)味”,而且不好保存。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當(dāng)?shù)剡€有個習(xí)慣,漂泊在外的村里人不管掙錢多少,都要從異地他鄉(xiāng)千里迢迢的趕回來和家人團(tuán)聚,過個幸福快樂的團(tuán)圓年,他們肩扛手提,帶一些外地的土特產(chǎn)或煙酒之類的東西孝敬父母和送給親朋好友。他們遇到叔叔大伯大嬸熱情噓寒問暖,敬上香煙,津津有味地聊起在外打工發(fā)生的那些新鮮有趣事兒,惹得大家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給小村莊增添了幾分喧嘩和熱鬧。
公公在當(dāng)?shù)氐赂咄?,輩份最高。過年前,方園幾里的同輩和晚輩都來送年禮,有的砍了兩斤左右長條的五花肉,有的拿十個土雞蛋,有的捉一個自養(yǎng)的土雞和一瓶國公酒,有的還帶幾斤白沙糖,都會貼上小紅紙等,我們擺果盤端茶不停地招呼客人,婆婆回禮時總要多于他們拿來的東西,還要給跟隨大人一起來的小孩壓歲錢。
臘月二十九日,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門神,掛年畫,把家舍裝扮一新,就連豬欄雞鴨舍都被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以示喜慶。愛人的書法不錯,家里的對聯(lián)全是他寫的。
臘月三十日吃完早飯,我們就開始燒開水殺自家養(yǎng)的雞鴨和洗小菜,為年夜飯做準(zhǔn)備。下午跟著公公去山里祭祖封歲,也就是到逝去的親人墓地祭拜,把一年來全家人員的情況和來年的心愿向先人作個“匯報”,祈求先人庇護(hù)和保佑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全家幸福萬事如意。每到一處,公公就告訴我們墳?zāi)估锏娜耸鞘裁从H戚,接著在墳地前擺上供品,插幾朵鮮花,用碗盛上一塊豬肉,倒上三杯酒,燒幾根蠟燭,燃幾刀紙錢。焚香祭拜完后,等先人把錢收走了,就把碗收起,倒掉杯里的酒,再放一掛鞭炮。祭奠完先人,我們就回到家里幫婆婆燒柴火做菜,婆婆做事麻利,不一會,色香味俱全的十大碗菜就端上了飯桌,東安雞、炒血鴨、三鮮湯、紅燒魚、還有村里人過年前包魚塘?xí)r我們揀回的小魚蝦和小蚌殼爆炒紅辣椒,自家制作的豆腐等都是我們最喜歡吃的菜。
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我們圍坐在公公婆婆的身邊,把最好的菜夾給他們吃,和兄弟姐妹一起向他們敬酒,祝他們健康長壽,幸福安度晚年;他們也希望我們工作順利,后生有出息;還叮囑我們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體。我們兄弟姐妹之間也相互舉杯祝福。吃完年夜飯,大人給小孩子發(fā)壓歲錢,錢雖然不多,但小孩子也開心無比,領(lǐng)完錢就手拉著手到屋外玩游戲,放鞭炮等。我們大人分成二組,一組用沙子炒葵花籽和花生,這種炒法鐵鍋不容易燒;另一組準(zhǔn)備明天拜年的果盤和禮包,這是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習(xí)慣,鄉(xiāng)鄰來拜年,每一家要給一個禮包,禮包的外面要貼一張小方塊紅紙,里面放點糖果點心瓜子花生還有糍粑等,如果有小孩子還要給點壓歲錢。做完這些后才圍著炭火一邊陪老人家聊天,一邊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期間,嫂子煮了她親自打的糯米糍粑來給大家品嘗,說是吃了圓圓的糍粑,家庭幸福又團(tuán)圓。我嘗了一口,柔軟香甜可口,后又用柴火烘烤了一個糍粑,味道更香。
當(dāng)十二點的鐘聲敲響時,家家戶戶都出來放禮炮,鄉(xiāng)村的夜晚頓時沸騰起來,鞭炮聲此起彼伏,祝福聲響徹云霄,把鄉(xiāng)村的年味推向了高潮。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我們就被外面的鞭炮聲吵醒,公公婆婆早就起來放開門炮了。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這天,小孩子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給大人請安,并用清脆的童音唱著歌謠:“拜年拜年,屁股朝天,不要糍粑要掛錢”,大人便把早就準(zhǔn)備好的貼著紅紙的“掛錢”交給小孩,還得說幾句好好讀書,平安健康之類的祝福語,小孩子接過“掛錢”,一邊說謝謝,一邊做個鬼臉,笑呵呵地跑到外面放花炮去了。我們把茶水燒好,把裝滿食物的果盤放在桌子上;婆婆下面條,里面放個荷包蛋,每一個人要吃一碗長壽面,表示家庭和睦,團(tuán)圓美滿,同時預(yù)祝壽長百年。過一會再吃碗米飯,喝幾杯自家釀制的米酒,幸福歡樂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吃完早飯不久,門外就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是鄉(xiāng)鄰來給公公婆婆拜年了,大家雙手抱拳,雙腳合攏鞠躬,我們馬上招待客人就坐,請大家喝茶吃點心糖果。這波人一走,又來另一波人,鞭炮聲和拜年聲響成一片,其樂融融,我們忙得也不亦樂乎。遠(yuǎn)的鄉(xiāng)鄰就留下來吃中飯,加上家里的人至少也有三、四桌??腿俗吆?,我們下午和哥姐們也挨家挨戶地去給鄉(xiāng)鄰拜年,每家都很客氣,硬要我們坐下來喝點茶水和品嘗糖果,還要留我們吃飯,走時還每家送一個小禮包。
在鄉(xiāng)鄰相互拜年的祝福聲中,送財神爺?shù)纳馊艘膊皇r機(jī)地來湊個熱鬧,那小嘴一動還真甜:“財神菩薩到你家,你家富貴享榮華,日里銀子用斗打,夜里銀子用秤稱”;“財神到,一帆風(fēng)順好運來,四季平安發(fā)大財,恭喜發(fā)財”;“財神到,天天來財家興旺,時時平安行四方,年年好運”;“財神到,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dá)三江,天天好運”。大家聽了這吉利話像喝了蜜糖似的,條件差的人家會給個一角二角的,條件好點的人家給個五角一元的,買下那畫有財神爺像的紙,然后把它貼在大門上招財進(jìn)寶。初一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不倒垃圾,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若非要掃地不可,也只能從外掃到里邊。還有婦女不能動剪刀針線做活,否則本年內(nèi)遇事破敗。
大年初二,按照“初一崽,初二郎”的農(nóng)村風(fēng)俗,出嫁的女兒要帶著夫婿和兒女回娘家給自己的父母親拜年,并留在家里吃午飯。
“喝了元宵酒,鋤頭掛耙不離手”。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鄉(xiāng)村的年味漸漸淡去,農(nóng)人們開始盤算著開春的農(nóng)事,期盼新年有個好收成。
蘊藏著豐收喜悅和溫馨的鄉(xiāng)村年味,現(xiàn)在慢慢消失貽盡,成為我們這些回鄉(xiāng)過年的城里人抹不去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