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慶 [陜西省社會科學(xué)院宗教所,西安 710065]
驪山是秦嶺北側(cè)的一條支脈,綿延起伏數(shù)十里,遠望猶如一匹奔馳的駿馬。歷代吟詠驪山的文人墨客甚夥,其中以唐人居多。而自華清宮廢后,離宮別苑一度改為仙家道觀,名家吟詠驪山之作越來越少,而且也多圍繞史論而生發(fā)主題。下面這首明詩就是詠史之作:
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明末公安派詩人袁宏道,詩名為《驪山懷古》。本詩涉及三個典故式歷史人物,即周幽王、秦始皇以及唐明皇,他們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首句寫驪山晚照之景象,“薄云淺照”,以紅色玫瑰相比,恰到好處。第二句轉(zhuǎn)向主題,一個“笑”字和盤托出詩人對周幽王與褒姒故事的嘲諷?!棒晒摹眱删鋵懓驳撋椒磁?,驚破霓裳羽衣舞,唐明皇與楊玉環(huán)倉皇出逃西蜀。對于李楊愛情,詩人似乎有所同情,故全詩終篇未見嘲諷之意,僅感嘆而已。從“赭山梁海”句始,重點批判秦始皇造地宮及出海尋仙之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秦始皇命李斯督造地宮,穿三泉而下銅柱,內(nèi)藏奇珍異寶,以水銀為日月、百川、江海,以人魚之膏為火燭,植草木以象山形,一言蔽之,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同時秦始皇又迷信方士神仙之說,派徐福率隊出海尋仙,以巨舟載滿寶物和童男女(“稚芙蓉”),浩浩蕩蕩徑奔蓬萊、方丈而去。詩人雖以白描之筆述其事,而無一言責(zé)其荒謬,但是批判的力度可感而知?!扒q老狐”以后四句,又回歸寫景,復(fù)以驪山黃昏景象為意:深藏于洞穴的老狐、吐火的飛烏(太陽),以及招風(fēng)惹雨的怪蟲,還有懸崖上石室、青松,等等,共同構(gòu)成一幅絢爛多彩的驪山晚照圖。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六休等,湖北公安縣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任吳縣知縣僅兩年,即辭職游歷山水,以詩酒為快。后迫于生計,入京為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國子監(jiān)助教,遷禮部儀制司主事,旋又告假歸去。萬歷三十四年(1606)升任吏部考功司郎官。袁氏少而聰慧,善詩文,年十六即結(jié)詩社,自為社長。與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世稱公安三袁。作為晚明公安派詩歌領(lǐng)袖,他反對模擬古人,主張寫“自己胸臆間流出”的詩歌,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之說。這種“信心信腕”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一度引起晚明詩壇的巨大震動,追隨效法者不計其數(shù)。
袁宏道與驪山結(jié)緣,是因為他做過陜西典試官。
萬歷三十七年(1609)八月,袁宏道來陜主持典試,拔秦士數(shù)百,其中多書香門第之名士,據(jù)其《場屋后記》所錄:“為父子者一,兄弟者三,叔侄者二?!狈虐裰?,袁宏道依例舉辦了鹿鳴宴,新進舉子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諸公事畢后,袁宏道在陜西按察使汪以虛、提學(xué)使段徽之等人的陪同下游覽了城中慈恩寺、薦福寺、碑林、曲江,又至城南韋杜投興教寺,城北訪大明宮、未央宮遺址等,然后打道回府,歸京復(fù)命。途徑灞橋已昏黑,至臨潼而夜宿。因驪山名勝眾多,宏道襜帷暫駐,遂與驪山發(fā)生了一段道緣。
時維九月,序?qū)偃?。那天晨起沐浴后,袁宏道與朱非二共登驪山。《場屋后記》載,“是日晴甚,萬里無纖翳”。二人登山覽勝,興致頗佳。大致路線為:華清宮—老母殿—舉火臺—朝元閣—石甕寺。所到之處,皆有詩文。如《過華清宮浴湯泉有述》(六首),其二曰:
十六長湯院,阿誰似玉環(huán)?故宮秋草里,小邑水聲間。童子驅(qū)羊去,村姑賽廟還。教他楊廣笑,破國只驪山(今官池乃玉環(huán)池)。
華清宮于唐末廢,五代時后唐同光年間改名靈泉觀,以賜道士。北宋道士劉子颙住持觀事,仁宗賜土地一百五十頃及山林、湯泉、水磨等廟產(chǎn),劉子颙又創(chuàng)建了一批殿閣、堂齋、花圃等,時以三清殿為主體建筑。金世宗時陳守靜為師祖(子颙)求記立石,即今存金大定十六年(1176)《驪山靈泉觀凝真大師成道記》碑,記文撰者為渭南人王鎬,該碑詳載了宋金之際本觀歷史。元代靈泉觀在全真宗師趙志淵、趙志古等道長的扶助下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增修和擴建,主要有三清、紫微、真武、玉女等八大殿,此外還有朝元閣、藏經(jīng)閣、鐘鼓樓、靈官堂等,著名詩人商挺所撰《增修華清宮記》可以為證。明代靈泉觀漸廢毀,清初尚存東西二庵,但因文獻資料匱乏而難知其詳。
袁宏道當(dāng)時游覽的華清宮,應(yīng)當(dāng)就是靈泉觀(民間仍習(xí)稱華清宮)。詩以吟詠楊玉環(huán)為主題,句中所云“賽廟”,當(dāng)為周邊百姓朝山進香的驪山古廟會活動?!秷鑫莺笥洝分姓f:“頃之,登老母殿。邑人謂九日為媼生辰,燒香男女彌谷。”即袁宏道認為,“九日”為老母生辰日。九日指的是游山當(dāng)月之九日,也就是萬歷三十七年(1609)的九月初九。這個時間與驪山傳統(tǒng)廟會時間不符。按驪山傳統(tǒng)廟會以驪山老母誕辰日(陰歷六月十三)為會期,從十一日持續(xù)到十五日,五日之內(nèi)香客如云而至,山上山下到處都是朝山燒香信眾和游山男女。然而為什么會出現(xiàn)“九月初九”之說,筆者以為袁宏道的話不可當(dāng)真。因為袁宏道是聽“邑人”所講,或許他聽差了、記差了。那日“燒香男女彌谷”,正是因為重陽節(jié)人們咸來登高之故。袁宏道在老母殿中的具體行動不得而知,但一定是與老母殿中道長有過親密交談。因為《場屋后記》中又記,宏道與朱非二出老母殿后,道士陪伴并為指幽王舉火臺,于是二人折而上臺,下顧始皇陵,嘆其“尺塊耳”。隨后又下舉火臺,從“老子殿”覓小徑而入東繡嶺。
《場屋后記》中所說的“老子殿”和《游驪山記》中所說的“老氏宮”為同一地方,俗稱老君殿。其殿址原為長生殿所在地,系唐時華清宮內(nèi)道場,它有一座主殿和兩個亭臺。老君殿西約三百米,即朝元閣,建于唐天寶以前。天寶七年(748),玄宗夢見老君兩次顯靈于此,遂令改稱降圣閣,并供老子玉像一座(玉像為唐時西域雕塑家元伽兒杰作,安史亂中殘損,今藏陜西省博物館)?!哆^華清宮湯泉有述》詩中提到這一“靈祠”,其五曰:
鳳靡鸞吪易,王圖霸業(yè)輕。仙靈祠后見,笙柷夜深鳴。野火燒連理(泉上下連理槐毀于火),秋風(fēng)薦側(cè)生。遙知石鏡月,恨不照傾城。
本詩中提到的“仙靈祠”,也就是朝元閣。朝元閣距離老君殿僅三百米。唐代王公大臣們?nèi)コw朝拜前,先到老君殿中齋戒沐浴,以示虔誠。唐明皇與楊玉環(huán)更是經(jīng)常來老君殿進香,祈求長生,希望長相廝守,慢慢地老君殿變成了二人娛樂休閑的地方,故老君殿又有長生殿之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著力渲染李、楊愛情:“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因李、楊在長生殿中的山盟海誓,長生殿遂為后世所熟知。本詩首句“鳳靡鸞吪”,比喻李、楊愛情破滅,身體亦隨之消亡。當(dāng)年他們在長生殿約會談情,笙歌曼舞,通宵達旦,好不快活,但好景不長,安史亂起,無情的戰(zhàn)火燒焦了象征著愛情的殿前連理樹。唐肅宗繼位后,玄宗?;伢P山長生殿養(yǎng)老,彼時佳人(傾城)已逝,陪伴者只有蕭瑟的秋風(fēng)和冷漠的月光,回想當(dāng)年二人卿卿我我的美好時光,怎能不令人嘆息和憎恨?應(yīng)該說,袁宏道這首詩具有深沉的歷史滄桑感和濃厚的人文情懷。
袁宏道對于臨潼驪山的總體印象,可通過《過華清宮浴湯泉有述》其六而略窺,詩云:
東嶺復(fù)西嶺,秦鄉(xiāng)復(fù)漢鄉(xiāng)。市城云淡淡,今古水湯湯。廢址耕斜坂,歸樵話夕陽。亂亡猶有等,最劣是幽王!
“東嶺復(fù)西嶺”是從景象上概括,“秦鄉(xiāng)復(fù)漢鄉(xiāng)”是從歷史角度陳說?!笆谐恰币韵滤木渚唧w描繪臨潼的街衢、城垣、河水、耕田、遺址、樵夫、夕陽等物象,勾勒出一幅詩情畫意頗濃的田園山水圖卷。寧靜而幽美,可以說是袁宏道對臨潼驪山的總體印象。詩末轉(zhuǎn)入議論,再次鞭撻幽王為博紅顏一笑而戲諸侯之失。詩人認為,周秦唐三個顛覆政權(quán)之間作為國君的周幽王最平庸、最劣等,其亡國理由尤其荒唐可笑。袁宏道甚至認為,三個強大政權(quán)的顛覆應(yīng)歸咎于驪山山神作祟。他在《游驪山記》中說:“吁嗟呼茲山,祟三世兮!”但這種指責(zé)立刻招來了驪山山神的強烈抗議?!队洝吩?,袁宏道游到石甕寺時十分困倦,于是在僧榻上假寐,忽然一個峨冠修髯的大丈夫走上前來,揖手而言曰:“君子您言語有失,哪個山神能夠作祟君王呢?嚴(yán)山、匡山、孤山等是遁隱的好地方,難道它們就高我一等嗎?倘使我碰到的不是您,而是謝朓、李白、林逋等輩,他們的生花妙筆早已使我“艷稱”千載了。驪山山神這一席話使得袁宏道蘧然而醒,“自悼言失”。他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天子雖然尊貴但無法與匹夫爭榮,而詞人墨客的片言只語,有時則可能成為某個山川最看重的寶物(“九錫”)!既然不能以文筆為驪山增輝添彩,他也不應(yīng)該隨便侮蔑驪山為作祟之山!這是袁宏道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于驪山的深深懺悔!
袁宏道在驪山住宿兩晚,作文一篇(《游驪山記》),作詩七首(《過華清宮浴湯泉有述》六首,《驪山懷古》一首),其中涉及老母宮、老君殿、朝元閣,以及驪山山神的片段信息,是我們今天研究臨潼驪山文化及陜西道教歷史的寶貴資料。通過分析這些詩文資料,我們大體可以窺知:袁宏道的驪山之旅充滿了歷史滄桑感和人文情懷,他憑吊了三個帝王,態(tài)度卻各不相同。具體而言,對李、楊愛情基本持贊美和同情的態(tài)度;對秦始皇既有贊美(赭山梁海老英雄),又有諷刺與批判;對于周幽王則一味地加以鞭撻,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劣質(zhì)下等的亡國之君。袁宏道向來以參禪持戒為事,一般不太留意道觀,但此次登臨驪山則連入四處道觀(靈泉觀、老母殿、老君殿與朝元閣),寫下了涉及驪山道觀的多篇詩文。這些文字不但成為四百年后驪山之“九錫”,而且也是臨潼歷史文化研究以及中國文學(xué)史與道教史研究的可資考證的重要文獻。
①③⑥⑦〔明〕袁宏道著,錢伯城校:《袁宏道集箋?!罚虾9偶霭嫔?981年版,第1449頁,第1410頁,第1411頁,第1411頁。
②朱非二:即朱一馮,字非二,泰興人。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授兵部主事,累官至右副都御史。萬歷三十七年奉命與袁宏道協(xié)同典試陜西。
④關(guān)于改名靈泉觀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后唐同光年間說,出自宋·徐鉉《驪山靈泉觀碑》文,見《徐公文集》卷二十六。今人樊光春《長安·終南山道教史略》從其說。二是后晉天福年間說,出自宋·游師雄《驪山圖記》文,清雍正《陜西通志》同之。徐鉉(916—991),字鼎臣,廣陵人。南唐、北宋初文學(xué)家、書法家。徐鉉曾官南唐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及吏部尚書等,后隨李煜歸宋。南唐承續(xù)后唐皇統(tǒng),徐鉉身為南唐朝臣,應(yīng)當(dāng)了解這段歷史,故當(dāng)以徐說(同光說)為是。
⑤劉子颙,開封人,太清宮道士,旁通醫(yī)術(shù)。宋仁宗召赴闋庭。登對有法,遂賜凝真大師,換紫衣,敕授靈泉觀主。與尚座李藏用規(guī)劃創(chuàng)建靈泉觀,使其成為一個規(guī)范而壯麗的道觀。至和元年(1054)仙逝,弟子有姚有祥、蘇有志、陳守靜、馬景陽、劉守沖等,其中任觀主者先后有姚有祥和陳守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