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行為訓練,讓遵守秩序成為習慣
□沈麗新
張芳寧 攝
孩子們來到學校,成為“學生”。所謂學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更應該養(yǎng)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能夠自覺地遵守校內外各種秩序和紀律。
要讓學生保持自己的良好行為,遵守各種秩序和紀律,其前提不是去效仿、去記住良好行為的表面形式,而是要明白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再通過各種行為訓練,讓學生真正養(yǎng)成遵守秩序的習慣。
每次學生上下樓梯的時候,我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靠右走?!焙⒆觽兌紩χ辙k。提醒的次數(shù)多了,有些頑皮的孩子就會問我:“老師,為什么一定要靠右走?”我解釋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秩序,也講述了很多因為沒有遵守“上下樓梯靠右行”這一秩序而導致學生受傷的事件。但很明顯,這仍然只是班主任單方面提出的觀點,孩子們掌握的僅僅只是正確行為的外部形式,而非良好行為的內涵。
一次,我找來五六個系線的玻璃球,放在一個小口玻璃瓶里,看哪一組孩子能在一分鐘之內把所有玻璃球拉出瓶子。一開始,參與實驗的小組成員都無一例外地同時搶著拉自己的玻璃球,然后所有的玻璃球都在瓶口擠擠挨挨,一個也出不來。孩子們嚷嚷著:“不行!瓶口太小了。”在數(shù)組實驗受挫以后,孩子們終于想到了辦法:當老師發(fā)布“開始”口令后,他們不是同時拉自己的玻璃球,而是按順序,輪流拉出玻璃球。很顯然,這個辦法很有效,他們能夠在一分鐘內完成任務,獲得成功。
在這個行為訓練后,再組織孩子們討論“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他們的結論里都有真正接受“遵守秩序”的意味,甚至舉一反三地發(fā)揮:如果遇到火災或地震,我們也不要同時往門口跑,那可能導致大家都出不去,我們應該有秩序地往外走。
即便有了“應該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如果不進行指導,遵守秩序的行為也不會自然發(fā)生。班主任要注意在團體活動中,合理利用機會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行為訓練。
比如,“有秩序地往外走”是比較抽象的要求,未曾經(jīng)過訓練的孩子可能并不清楚怎樣做到有秩序地往外走。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一次次訓練中慢慢體會秩序的內在規(guī)律。
比如,每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的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需要在走廊上排好隊,然后去操場參加集會或課間活動。這個過程,班主任常常要求孩子們“快、靜、齊”,卻很少訓練孩子們如何有秩序。為了“快”,孩子們往往難“靜”下來,更做不到“齊”。他們幾乎同一時間離開座位,然后奮力往教室門口沖。在一個容納50多學生的教室里,這樣的“沖”必然導致一個“亂”字,不可能真正有序。
其實,班主任可以訓練孩子們這樣練習:每組坐前面的同學先走。每一條過道左右兩側的同學輪流間隔著往外走。坐在后排的孩子,不可以搶過前面的同學往前沖。坐在前面的同學不可以磨蹭,要有秩序地往外走。
這樣的訓練要重復多次,直至班主任不在場的情況下,孩子們也有這樣的意識與能力,方能稱之為已養(yǎng)成習慣。受過這樣訓練的孩子,他們也大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習慣而舉一反三。比如,離開影劇院、體育館的時候,有序離開座位;成年后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有序地開車經(jīng)過路口;在高速公路、停車場堵車時候,也能有序地輪流通過唯一可行的車道……
在孩子們知道應該遵守秩序后,也漸漸提高遵守秩序的能力后,班主任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們品味遵守秩序的美感。
著名美學家李澤厚說過:“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最完滿的展現(xiàn),美的哲學是人的哲學最高級的巔峰?!币源祟愅瓶梢缘贸觯好朗墙逃谋举|。美國自由學者柯領則作了如下完整闡述:“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本質的最完美的展現(xiàn)。”
孩子們在能遵守秩序后,如果能夠抵達“欣賞”有序美的境界,這才是教育孩子們遵守秩序的終極目標。一個人如果能夠欣賞秩序美,他才會發(fā)自內心遵守秩序、維護秩序、不斷修煉自己遵守秩序的能力。班主任應該帶學生品味各種有序美。
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可以用來讓孩子們鑒賞有序美的場景或圖片、影像資料。有一次,我在網(wǎng)上下載一些外國人排隊等待公交車,并有序上車的照片,然后指導孩子們觀察他們的體態(tài)和面部表情。孩子們都用“輕松”“自然”“平靜”,甚至“優(yōu)雅”這樣的詞語來描述。而當我展示一些國內車站里,人群一窩蜂往前擠的照片時,孩子們則用“緊張”“著急”“擔心”“生氣”,甚至“絕望”這樣的詞語描述。最后,我同時呈現(xiàn)這兩張圖,請他們對比并思考:哪一張圖上的人們給你一種美的感覺?為什么?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們都能得出:有秩序排隊的人們看起來安詳、寧靜、有美感——不是因為他們的衣著,而是因為他們都遵守秩序。
實踐證明:“通過審美價值促進道德價值的形成,培養(yǎng)出某種程度的自覺定向是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徑之一?!痹谡J可“有序美”、能夠欣賞“有序美”之后,孩子們創(chuàng)造有序美的能力是驚人的。
比如:在一年級時候,都是我們兩個老師自己打掃地面和排桌椅。但是我們會告訴孩子們每一行、每一列桌子都應該遵守的秩序。我們經(jīng)常會自我陶醉:“桌椅排整齊了,我們的教室看起來真美?!钡搅硕昙墸覀儠尯⒆觽円黄饏⑴c打掃。有幾個孩子對排桌椅特別熱衷,常常前后左右反復地端詳,一定要排列整齊才肯罷手;有時候為了趕時間,我快速地排好桌椅,仍有孩子不放心,要親自重新排過一遍,然后滿意地說:“這組桌椅是我排整齊的?!?/p>
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常常會大加褒獎,肯定他們對于創(chuàng)造出“有序美”的意愿、行動和結果。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有效地刺激了其他孩子平時課間也注意保持自己的桌椅有序排列。具體的評價與贊美次數(shù)多了,孩子們會更自覺地去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有序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
編輯點評:
在有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在明確不遵守相關紀律會被處于相應懲罰的情況下,遵守紀律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無人監(jiān)督,也沒有相應懲罰的情況下,自覺地遵守各種公共秩序,才是教育成功的真正顯現(xiàn)。
班主任有目的地行為訓練,最終讓學生接受“有序美”并自發(fā)地遵守各種公共秩序,這才能說學生真正把“遵守秩序”內化成自己的信念,真正養(yǎng)成了遵守秩序的習慣。
(責任編輯 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