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寧
“絲路行”
國家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qū),我們會在新欄目“絲路行”中為讀者帶來沿路國家和地區(qū)最美的人文景色。
1745年9月,瑞典商船“哥德堡號”即將靠岸哥德堡港,就在離港口900米處,卻突然觸礁,港口等待的人們眼睜睜地看著這艘滿載的貨船漸漸沒于海面之下。人們從從沉船處撈起大量貨物,拍賣所得竟然足夠支付所有的沉沒成本,而且還有所獲利。這艘貨船從遙遠的中國廣州港出發(fā),販賣回大量的東方珍奇——茶葉、絲綢、瓷器,其中茶葉占總貨量的七成。在當時,這些都是通行歐洲、獲利頗豐的緊俏貨物。
? ? ? ?瑞典遠洋航船“哥德堡號”小本票
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 1984年,一位潛水者意外發(fā)現(xiàn)了“哥德堡號”遺跡,人們進行了長達10年的潛水考古發(fā)掘。咸澀的海水中,出水了保存近250年的武夷茶和松蘿茶——一種產(chǎn)自安徽休寧地區(qū)的茶葉。當時行銷西方的茶葉包裝頗為優(yōu)秀,由于密封錫罐的保護,泡在海水里的茶葉免于化為齏粉,甚至兩個多世紀后還可以沖泡。沉船茶樣,成為中西海上絲綢之路茶葉貿(mào)易的有力實物證據(jù),也說明飲茶已經(jīng)成為當時西方社會的風尚。
茶葉,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一直是西方人追逐的對象。
早在“哥德堡號”沉沒的200多年前,葡萄牙人就把茶葉帶到了歐洲,引領了歐洲的飲茶風潮。 17世紀,精于貿(mào)易的荷蘭人成為“海上馬車夫”,又將中國的茶葉大量販賣到歐洲。由于貿(mào)易發(fā)展,茶價平抑,加上皇室的大力宣揚,飲茶活動逐漸從貴族走向平民,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需求。到了18世紀,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從中國進口茶葉,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由此逐漸形成了 “喝下午茶”的生活習慣,并沿襲至今。
大量的需求帶動了大量的生產(chǎn),除了從中國進口,伴隨著歐洲的殖民主義活動,歐洲人還在環(huán)境適宜的世界各地建立了茶園。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亞洲的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非洲的肯尼亞、喀麥隆、坦桑尼亞,美洲的巴西、厄瓜多爾,等等,都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茶葉產(chǎn)區(qū),生產(chǎn)風味各異、適應不同飲茶習慣的茶葉產(chǎn)品。而這些國家起種的茶籽,直接或間接地,都來自茶的故鄉(xiāng)——中國。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施惠四方,如今全球有20多億人飲茶。
2006年,瑞典按照傳統(tǒng)工藝重新制造的“哥德堡號”重走當年的路線,經(jīng)過300多天的航行,到達廣州,成為一時盛事。這次活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和中瑞友誼的重要象征。 “哥德堡號”沉船的部分茶樣也回到了故鄉(xiāng),保存在中國茶葉博物館中,述說著東方樹葉海外流香、沉睡海底又負名回歸的歷史。
各種郵票圖案
以上郵品來自《絲路郵記——方寸世界中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本書以郵說史,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介紹了海絲的起源、發(fā)展、社會影響以及貢獻。每章都設置有“絲路港口”、“絲路驛站”、“絲路逸事”等小巧玲瓏的欄目,閱讀起來十分方便。
翻閱此書,十分增廣見聞,可作為一次小小的海絲紙上旅行:從中國出發(fā),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到達歐洲、非洲、美洲,一路飽覽當?shù)氐慕?jīng)濟物產(chǎn)、歷史古跡、文化遺產(chǎn)……從中體會出中西交會的源流。
更為重要的是全書的郵品內(nèi)容豐富、分類系統(tǒng)、主題鮮明、珍品迭現(xiàn),可見作者幾十年來集腋成裘的心血。郵品體裁涉及郵票、明信片、信封、郵簡等,題材則包羅萬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建筑、服飾、藝術、物產(chǎn)……都以海絲航線為軸串聯(lián),如一串珠光寶氣的瓔珞,或為集郵愛好者的心頭之好。
限于篇幅,書中主論海絲,而對許多郵品的介紹較為有限,這無疑為好奇者提供了發(fā)現(xiàn)的樂趣,于方寸之處向下開掘,收獲美的享受和淵博的知識。?笏(此篇為本社向廣西教育出版社邀請的特別稿件)(編輯/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