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摘 要】作為我國地方戲曲劇種中的一個璀璨明珠,黃梅戲的發(fā)展經過了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在這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其本身的唱腔占據主導,同時也對其他特色戲曲中的音樂精華進行了吸收,如青陽腔、徽劇等,使之較其他劇種而言,具有鮮明的特色。本文在對黃梅戲進行簡單概述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黃梅戲的唱腔特點,旨在讓大家對黃梅戲這一特色地方劇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提高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將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黃梅戲;唱腔特點;節(jié)奏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036-01
如今,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無法在傳統(tǒng)的、保守的戲曲文化中得到滿足。新形勢下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予以弘揚,不但可讓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加豐富,也可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fā)展。為此,對黃梅戲的唱腔特點進行研究,將對進一步發(fā)展黃梅戲、提高人們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一、黃梅戲概述
黃梅戲也被稱之為“皖劇”,是我國非常寶貴的文化財產。當前,對于黃梅戲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有的說湖北黃梅是其發(fā)源地,也有的說其最早出現于安微的懷寧、同城。如今大家較為認可的一種說法是,黃梅戲起源于安徽宿安,之后流傳到湖北黃梅,逐漸發(fā)揚壯大。
黃梅戲作為一種新生的戲曲,其充分結合了明清時期安徽懷寧、宿安等地的傳統(tǒng)戲曲和民間藝術,并將安徽的方言、歌唱與念白融入其中,在歷史的演變與歲月的積累中逐漸形成。[1]
早在清末時期,黃梅戲便已出現,但最為興盛還是在民國時期?,F在,作為傳統(tǒng)文化瑰寶的黃梅戲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黃梅戲產生與發(fā)展過程中,既對安徽方言進行了大量的運用,也把諸如花鼓調、茶歌、山歌等大量融入其中。如今,《玉堂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經典的黃梅戲作品已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角色大致分為正旦、老旦、小生、小丑以及花臉等,在唱腔上則以花腔、主腔以及三腔為主,在演奏中配合鑼鼓、高胡等樂器。黃梅戲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黃梅戲的唱腔特點
(一)流暢優(yōu)美。作為安徽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戲曲種類,黃梅戲在發(fā)展過程中將安徽的語言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對安慶方言的運用最多,進而使之具有較其他戲曲不同的獨特唱腔。
七字句與十字句式在黃梅戲唱腔中最為常見,曲調多為垛句,而花腔的唱法更是增添了唱詞的流暢感、優(yōu)美感。以黃梅戲經典曲目《天仙配》為例,通過輕松明快、流暢優(yōu)美的花腔唱法,使觀眾對董永與七仙女結為夫妻后幸福歸家的場景感同身受,也可在流暢的故事情節(jié)中體會到夫妻二人無奈分別的遺憾。整個故事唱腔流暢優(yōu)美,前半段輕松明快,后半段悲痛無奈,對比強烈,讓觀眾隨著演員的表演完成情感的轉換,使黃梅戲曲的舞臺表現力進一步增強。
(二)通俗易懂。民歌與民間故事是黃梅戲的主要來源,曲調多是人們熟知的,雖然在舞臺表演中新加入了部分舞臺表演因素,但通俗易懂的唱腔特點,尤其是安慶方言的大量運用,更為其注入了一定的生活氣息。[2]黃梅戲通俗易懂的特點一方面在唱腔上體現出來,其同時有大段吟唱的板腔體與民族風味十足的花腔小曲,將人物內心的真實情感抒發(fā)出來。
黃梅戲在演唱過程中會根據人物設置的不同而選擇相應的腔調,或長或短、或快或慢,看起來混亂卻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尋,讓人容易記住和哼唱。
黃梅戲通俗易懂的另一個方面,即其講述的故事均是人們所熟悉的,不僅鄉(xiāng)土氣息濃厚,且生活基礎堅實可靠,大部分黃梅戲曲均以民間傳唱的小調為主,通過通俗的語句敘述了故事人物與情感,觀眾的接受度非常高。
(三)節(jié)奏明快。黃梅戲表演者往往會按照所扮演人物心情與經歷的不同對節(jié)奏或唱腔進行變換,每一次變換必然都有和它相配套的形態(tài)轉變。雖然部分聽眾認為,黃梅戲的節(jié)奏大同小異,但對于黃梅戲表演者而言,卻必須要保持唱腔與伴奏的協調,以戲曲的實際需要為基礎,自然轉換上下語氣。節(jié)奏常常會隨著語言、演員、場景,以及戲曲、唱詞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變化,但節(jié)奏明快無疑體現得最為明顯。
三、結語
新時期,若要完美融合黃梅戲與現代音樂,就需要我們對黃梅戲的唱腔特點展開積極挖掘,同時更要與時代發(fā)展保持同步,不斷創(chuàng)新。隨著新舊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黃梅戲一定能與時俱進,既保持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又能夠帶有21世紀的生活特色。
參考文獻:
[1]周潔群.黃梅戲的唱腔特點研究[J].戲劇之家,2016,(16):23+40.
[2]王祝華.論黃梅戲唱腔特點及其地域性色彩[J].黃河之聲,2015,(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