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國際法視角下的強制減排義務及中國因應

      2017-05-04 20:17:34孫鈺涵
      法制與社會 2017年11期
      關鍵詞:條約義務

      摘 要 自《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通過以來,國際氣候談判一直圍繞減排議題在進行著,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的呼聲也日益高漲,發(fā)達國家及國際學者紛紛提出各種國際法律依據,希望將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納入強制減排體系。

      關鍵詞 國際環(huán)境 條約 強制減排 義務 法律依據

      作者簡介:孫鈺涵,中國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46

      強制減排義務,最早出現(xiàn)于1992年各參加國協(xié)商達成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但僅僅只是粗略提及,后又于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中明確成為國際法律義務,并在2007年通過的“巴厘路線圖”中進一步細化規(guī)定。強制減排,是指特別針對發(fā)達國家,要求發(fā)達國家遵從一定的限排指標,從而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項舉措。

      從《京都議定書》誕生伊始,發(fā)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就一直沒有放棄將發(fā)展中國家也納入到這個強制減排體系中來的企圖,而發(fā)達國家的這一企圖可以說是《京都議定書》曲折命運背后的根本原因。

      一、關于以強制減排義務主體條件作為中國承擔該義務法律依據的分析

      關于減排義務的主體條件,《公約》中明確說明了目前僅需發(fā)達國家承擔這一義務,并且在《公約》的“附件一”中具體列出了強制減排國家名單,義務主體可謂非常明確,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也自然不在其列。中國由于歷史遺留、路線錯誤等問題,國力水平一直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的行列,發(fā)達國家原本對此并無異議但在涉及義務承擔問題時卻找出各種借口紛紛提出了反對,甚至義正言辭地指責中國逃避國際責任,不利于全球發(fā)展云云,正義的表面下其主觀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當前的國情雖然總體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國內依然存在許多難以調和的矛盾與沖突,在醫(yī)療、教育、居民收入、環(huán)境狀況等國計民生領域仍然遠遠落后于發(fā)達國家,在應對著諸多挑戰(zhàn)的情形下更是無力承擔同發(fā)達國家一致的國際責任,并非如國際輿論所言刻意逃避,不顧自己“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二、關于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的作為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法律依據的分析

      《公約》在第二條規(guī)定中,將其目的闡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人為活動對氣候系統(tǒng)的危害,減緩氣候變化,增強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確保糧食生產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币悦绹鵀槭椎膫€別發(fā)達國家以中國拒絕承擔減排義務為由,主張中國未履行或是怠于履行控制全球變暖的義務,認為這不利于減緩氣候變化,從而違背了《公約》的目的和宗旨,甚至以此為借口之一拒絕加入明確了發(fā)達國家減排義務的《京都議定書》,并提出除非將中國等新興國家納入強制減排體系,否則自己也將一直拒絕承擔減排義務。

      筆者認為僅觀表面就認定中國未履行環(huán)保義務或者認定不接受強制減排就是怠于應對全球變暖是不合理的,中國一直在為《公約》目標的實現(xiàn)而努力,也積極履行所加入的條約規(guī)定的各種義務,絕無發(fā)達國家所言的逃避義務之舉,更無違背《公約》目的一說。

      此外,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并一直試圖游離于現(xiàn)行國際多邊環(huán)境保護體制之外,對此它們雖然聲稱是為了維護“全球利益”、為了加快實現(xiàn)《公約》目的,但實質上純粹是出于實現(xiàn)自身的政治需求、經濟利益所找的借口而已。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政府雖然一直拒不承認《京都議定書》,但之前簽署的《公約》對其卻是具有約束力的,那么根據《公約》第4條第7款:“發(fā)展中國家締約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約》下的承諾,將取決于發(fā)達國家締約方對其在本《公約》下所承擔的有關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的有效履行,并將充分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以及消除貧困是發(fā)展中國家締約方的首要和壓倒一切的優(yōu)先事項?!卑l(fā)達國家一味指責發(fā)展中國家,認為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沒有盡力應對全球變暖,卻刻意忽略自身的減排義務以及對發(fā)展中國家延緩氣候變化的援助義務,在自己沒有全面履行相應責任的情況下,卻以《公約》的目標和目的為根據來限制發(fā)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未免表現(xiàn)得過于“雙標”。

      因此,筆者主張發(fā)達國家與《公約》內容相矛盾的、對《公約》目的的主觀性解讀,完全不能構成要求中國承擔減排義務的法律依據。

      三、關于以公平原則作為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法律依據的分析

      根據“全球碳計劃”(GlobalCarbonProject)公布的數(shù)據, 2013年人類碳排放量共達360億噸,其中中國以高達29%的排放總量超越了美國與歐盟,在這一年“登頂”成為了“世界第一排放大國”,因此各發(fā)達國家以及國際學者亦開始更加頻繁地強調中國碳排放總量大,要求中國實行強制減排,并主張溫室氣體增多導致的一系列后果實際上是由各排放國共同導致的,出于公平原則,各主要排放國尤其是目前排放量居高的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都應當承擔起強制性的節(jié)能減排義務,否則“將這些國家排除在議定書繼任者的實質義務中將不再是平等的。以象對氣候變化特別脆弱的國家如小島嶼國家成員那樣的同樣方式對待這些國家是不公平的?!?/p>

      至于發(fā)達國家所援引的公平原則,也自然不能構成支持其主張的法律依據。除了基于以上兩點外,發(fā)達國家的環(huán)境治理能力也是顯著優(yōu)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達國家在經過對優(yōu)質資源的使用、對環(huán)境的長期污染后目前的經濟實力、工業(yè)水平、治理環(huán)境的能力等等都要高于發(fā)展中國家,卻只在減排問題上強調公平,未免利己性太強。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時間、條件、水平等都十分有限,相比于發(fā)達國家,承擔強制性的、有具體指標的減排義務也極有可能超出發(fā)展中國家的能力限度,發(fā)達國家不但不履行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等公約規(guī)定的義務,卻還在完全不對等的歷史排放量和綜合國力前大談“公平”二字,未免過于避重就輕,表面上將公平原則作為自己的擋箭牌表現(xiàn)得正氣凜然,實質上自己才是真正破壞公平的一方,要知道,實質性的公平絕非“平均主義”, 而應是“分配正義”。 為了真正地在國際環(huán)境合作中實現(xiàn)公平,在給不同國家設定義務水平時,需要考慮發(fā)展中國家的特征、國際社會的貧富懸殊、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以及處理特定問題不對等的能力等, 這也是之前提及的CBDR原則的重要內涵,美國所主張的公平正義實質上是也對CBDR原則中“共同責任”的過分強調,是對于CBDR原則的一種不正確理解。

      因此,對于發(fā)達國家引用公平原則來強迫中國承擔義務的言論,筆者以為純屬無稽之談。

      最后,還有一點略需說明,雖然中國目前的人均排放量與歷史排放量尚不算高,但基于中國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確在全球所占比重過高的事實,中國也不會一味撇清自身責任,拒絕采取任何減排行動。在2014年11月即剛剛舉行完畢的APEC會議期間,中國又再次允諾了更大幅度的碳減排,表明了自己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與誠意。但是必須申明的是,中國做出減排承諾,承擔一定的減排責任,并不代表中國就喪失了自主選擇減排目標的權利,出于道義的責任承擔不應被抹上強制的色彩,中國目前仍沒有任何意愿表明要被納入強制減排體系。

      四、關于其他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法律依據的分析

      CBDR原則作為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始終堅持并用于自我保護的一項重要原則,由于該原則仍較為籠統(tǒng)、相關規(guī)定不足,在適用和發(fā)展中常常面臨著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甚至相互抵觸的解釋,因此,該原則又被證明是最富爭議的國際機制。 許多西方學者試圖在該原則的理解上制造歧義,比如本文第三點中所提及的的主張“共同責任”絕對優(yōu)先于“區(qū)別責任”的看法,或者將“共同責任”曲解為“等同責任”等等,希望以此逃避發(fā)達國家的強制減排義務或者借此對發(fā)展中國家施加壓力。

      美國2009年試圖通過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規(guī)定,如果2020年之前主要的碳排放國沒有達成有約束力的條約的話,那么美國將采取“邊境調節(jié)措施”, 以此變相強制新興經濟體減排。歐盟亦在特定區(qū)域內通過了個別單邊立法。

      雖然現(xiàn)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為歐美單邊氣候立法提供了框架性授權,然而,歐美單邊氣候立法實際上卻損害了多邊機制,侵害了各國通過協(xié)商方式所達成的氣候變化國際法的權威,并引發(fā)了國際爭端。 筆者認為這種雖在國際法框架授權內但實際強制他國、損害他國利益的單邊立法不可能構成發(fā)展中國家節(jié)能減排義務的法律依據。

      由于以上兩項法律依據涉及方面較多,如專門詳細說明將非常龐雜,在此便不做贅述,僅簡明表示觀點。當然也許還有其他一些要求中國承擔減排義務的法律依據尚未列明,只是筆者未能考慮周全或表述時有所遺漏。

      綜上四點便是筆者所總結的要求中國承擔減排義務的部分法律依據以及個人對其的一些淺薄看法。

      五、結語

      總之,至少在目前的國際法框架下,要求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是完全沒有法律依據的,任何國家或者個人都不能將該義務強加于中國。但中國為了維持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以及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不會完全拒絕減排,只是有限度地承受溫室氣體減排責任,在CBDR等原則指導下,自主、盡力地負擔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同時堅定拒絕附帶強制標準的、有可能超出我國能力范圍的非法定性國際環(huán)境義務。

      注釋:

      袁瑛.《京都議定書》之死——二十年艱苦談判陌路命運今難阻.《南方周末》官方網站.http://www.infzm.com/content/60937.訪問于2014.12.07.

      “中國責任論”最早由美國前任副國務卿佐立克在2005年9月17日的講話中提出。嗣后,美國和西方輿論亦紛紛跟進,中國也開始自稱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全球碳計劃”是一個擁有13年歷史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合作組織,其科學家來自世界不同研究機構,每年對各國碳排放量發(fā)布客觀數(shù)據。

      BenjaminJ.Richardson(ed).ClimateLawAndDevelopingCountriesLegalAndPolicyChalleng esfortheWorldEconomy.publishedby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2009,42。轉引自唐雙娥.我國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面臨的壓力與談判策略——基于風險預防原則的分析.法學論壇.2011(5)(總第137期).136.

      林燦鈴.國際環(huán)境法(第1版).人民出版社.2004.183.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將正義分為分配正義、校正正義和回報正義。分配正義涉及財富、榮譽、權利等有價值的東西的分配,在該領域,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對待,對相同的人給予相同對待,即為正義。

      李春林.國際環(huán)境法中的差別待遇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185.

      李威.責任轉型與軟法回歸:《哥本哈根協(xié)議》與氣候變化的國際法治理.太平洋學報.2011(1).36.

      《中外法學》編輯部.中國國際法學發(fā)展評價(2010-2011).《中外法學》官方網站.http://journal.pkulaw.cn/JournalDetails.aspx?id=159471.訪問于2014.12.05.

      李威.歐美單邊氣候立法及其對國際法的影響.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1.

      參考文獻:

      [1]趙森.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在溫室氣體減排國際合作中的適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猜你喜歡
      條約義務
      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條約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幸福的人,有一項獨特的義務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12
      美不續(xù)簽俄美僅存軍控條約?
      條約解釋中的擬制因素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30
      先前行為產生作為義務的根據及限定
      三十載義務普法情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
      跟蹤導練(一)(4)
      農民需要“不平等條約”
      霸王條約
      幸福(2016年4期)2016-02-04 12:23:52
      “良知”的義務
      华亭县| 桦川县| 会宁县| 普定县| 长宁区| 溆浦县| 皮山县| 民丰县| 旌德县| 丽水市| 东安县| 武夷山市| 西平县| 故城县| 乐安县| 东城区| 海丰县| 通河县| 浏阳市| 溆浦县| 大方县| 墨江| 保定市| 双辽市| 丹阳市| 广饶县| 鹿泉市| 虎林市| 宜兰县| 内乡县| 晋城| 黔南| 兖州市| 吉木乃县| 东海县| 清水县| 盐池县| 三都| 安化县| 祥云县|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