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中庸》指出人內在的德性與外在的道是聯(lián)通的,應通過擇善固執(zhí)、自明和慎獨等修身方法實現(xiàn)道德?,F(xiàn)代大學德育應該批判性地借鑒,充分提升大學生道德自覺的能力,使其成為道德自覺的主體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關鍵詞】《中庸》 道德自覺 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80年代,主體教育理論在我國興起,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問題備受關注。事實上,中國早在古代就認為道是規(guī)則、規(guī)范,德是將規(guī)則規(guī)范內化后進行踐履所得?!吨杏埂纷鳛槿寮医浀?,凸顯了道德自覺的重要性,對于當前道德教育主體性理論構建有借鑒意義。
《中庸》在聯(lián)通天與人的過程中,賦予了人道德自覺性
《中庸》倡導的道德準則是“天”。一方面,其來源于“人性”,反映了人性的特征,是人的價值投射;另一方面,它又對人進行著道德約束。顯而易見,《中庸》在聯(lián)通天與人的過程中,賦予了人道德自覺性。而作為道德準則的“天”具有“中和”和“誠”兩個主要特點?!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ā吨杏埂さ谝徽隆罚┤四苤隆爸泻汀焙汀爸琳\”是因為這兩個“天”的特點都是人最本真的道德性。因此,道德自覺的過程就應該包括:一是對由人的內在道德性決定的宏觀道德準則“天”有所體認,在《中庸》中就是對“中和”與“誠”的認同。二是對“天”這一宏觀準則下的具體道德規(guī)則有所認識,在《中庸》里就是遵從“仁、智、勇”三達德。三是對人當前所處的道德狀況有所知覺。四是自覺堅守準則和規(guī)則,用規(guī)則來修身。
道德自覺的方法:擇善、自明、慎獨
《中庸》認為人性本身就具有道德意義,但是由于每個人個體差異,使得有些人無法察覺到自身內在的善與誠。因此,要回歸內在本質的善,必須從內在找根據,以維護、完善和成就主體自身的德性為歸宿。從“中庸”二字的解釋也可以看出,“中”是誠、善內在于心,“庸”是發(fā)用內在的道德,要達到“庸”必須從“中”出發(fā),即從修身開始。修身是道內化為德,德彰顯道的起點和關鍵,是成己和成人的基礎。修身方法本身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覺,其具體方法如下:
擇善固執(zhí)。擇善、固執(zhí)包括了體認和堅守兩個方面。擇善,意味著必須體認宏觀道德準則和具體的道德規(guī)則。其中,宏觀道德準則是指人的內在德性所決定的“天”——它有著“中和”和“誠”的特征,必須將其當作道德自覺的目標。微觀層面的道德規(guī)則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和朋友五項人倫關系和仁、智、勇三種德性。之所以人應該毫無保留地遵守人倫規(guī)則,是因為這些規(guī)則皆來源于人的本性。固執(zhí),表明必須堅守所體認的宏觀道德準則和具體道德規(guī)則?!吨杏埂氛J為體認到德性和規(guī)則并不足夠,還必須堅持下去。而對善的堅守一直就是非常困難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第三章》)“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第七章》)雖然有困難,但人堅守道德又不是不可能的,比如顏回就是一個榜樣?!盎厝艘?,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保ā吨杏埂さ诎苏隆罚┮虼?,修身要求人堅持而不停止?!熬幼竦蓝校胪径鴱U,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保ā吨杏埂さ谑徽隆罚?/p>
自明,指知道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和道德狀況,它有三部分的內涵。其一,素位安分。即每個人都要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應該做的事情,這樣便是道德。這一思想根源于外在世界是人內心的價值投射的觀點,即外在“禮”是內在“人性”的外顯,因此人應該天然認同外在秩序、等級,安分守己。它可以使主體不為外界處境所困擾,內心保持平和,對于調和內外矛盾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它又會使人缺乏道德反思批判精神,人的創(chuàng)造性不能被充分發(fā)揮。其二,時刻自我反省、知己之所不足。其中,舉了孔子的例子來說明人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從自己出發(fā)來修德。其三,從小處、從自身出發(fā)來完善自己?!熬又?,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保ā吨杏埂さ谑逭隆罚┳悦鞑⒎且货矶偷?,而是要從日常小事、從離自己近的地方開始。
慎獨,就是在獨處時也能對自我進行監(jiān)督和約束,排除欲望誘惑、克服自身不足,使自己不偏離本性的誠和善。慎獨強調反觀自身、從內在找依據,是修身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不僅如此,慎獨作為一種精神,還應融匯在其他修身方法中,這種無論有人在場還是無人在場都保持對善與誠追求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道德主體的自覺。
道德自覺的最高標準:“誠”與“中和”
“誠”既是“天道”又是“人的本性”?!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保ā吨杏埂さ谝徽隆罚??!罢\”的提出,將“道德”和“人的內在本質”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道德修養(yǎng)從內而得完全成為了可能。另外,“誠”貫通人性與天,不僅是具有主體性的,還是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標準。標準的超越性,表明道德是神圣而又高尚的,普通人達到之必須下功夫和努力。“中和”則闡發(fā)了一種和諧的思想。要達到之,個人要誠心接受規(guī)則,保持秩序、安于現(xiàn)狀。這里蘊含著通過個體道德自覺來安定社會的積極思想,同時也含有對規(guī)則全然接受的奴性思想意識。
《中庸》道德自覺的當代德育價值
《中庸》關于道德自覺的智慧對于現(xiàn)今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有著很多啟示。
修身及其方法的價值?!吨杏埂窂囊婚_篇就將“天命”與“人性”聯(lián)通起來。人與天同一,表明人不再是天的附屬品,也不必畏懼天,而是屹立在了天地之間。道德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因此,道德修養(yǎng)就是要通過內求即修身來回歸本性的誠和善。以修身為本,必須回到自身,反觀自己的問題,即自明;還應該堅守自己所體認的道德原則,即擇善、固執(zhí);最重要的是必須在有人和無人時均做到慎獨,這些方法更加充分地肯定著“人”的主體意識,人的價值真正得到肯定,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庸》中天與人性同一的假設,也使其堅信遵循社會規(guī)范,人性本真才能夠得到回歸。這一觀點倡導人對外化的秩序、規(guī)則天然地順服,如安守本分等。值得注意的是,對所有規(guī)則欣然接受的態(tài)度,使人缺乏批判意識,主體性無法有效發(fā)揮。對于現(xiàn)代大學德育來說,既要借鑒《中庸》的做法,也要彌補其不足。在引入調適心理、滋養(yǎng)心靈的一些技術手段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道德反思批判能力,用超越性的目標引領道德水平發(fā)展,最終促使大學生用前瞻性的道德眼光推動社會進步。
道德標準的價值?!吨杏埂窞榈赖陆⒘艘粋€終極價值,它來源于天,是天的本質,也是人的內在本真。人要達到它很困難,甚至是終身努力的一個目標,必須借助學、問、思、辨、行等方法。最高標準的提出保證了道德的高尚性與神圣性,并且也反映出對人主觀能動之無限性的肯定,鼓勵人盡其所能去實現(xiàn)道德自覺。另外,其中具體可行的道德要求的提出以及道德榜樣的列舉,讓道德自覺有了參照系,使得人達到道德標準的可能性增加。
《中庸》從兩個層面提出道德標準對于現(xiàn)代大學德育同樣有借鑒價值。我國大學德育目標制定上,應有可操作的道德標準,且刻畫符合道德標準的榜樣,讓形上的追求有立地之處,使學生在追求高遠目標時,不至迷茫和自卑。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資助類項目“全民科學素質實施綱要背景下科研成果向科普資源轉化的研究”(項目編號:2017zzx15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穎、賈友軍:《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人民論壇》,2016年第3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